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此時有子不如無,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2020-12-15 塵世曉書僮

詩歌自唐朝之外,則是整體在沒落,雖然宋朝時期有過短暫的輝煌,但最終還是曇花一現,以至於元、明、清,這三個時代再也沒有多少詩人能夠稱得上偉大,自然作品的整體水平也在下降,再也不復從前,完全沒有了唐詩的那種神韻。儘管後世的詩歌水平有所下降,但其中也還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尤其是到了清朝更是以黃景仁、龔自珍、袁枚等人撐起了整個清朝的詩壇,也是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

那其中的黃景仁則是清朝眾多詩人中,比較特別的一位,他一生顛沛流離,更是受盡了無數的苦難,生活中吃盡了苦頭,他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最是能夠體現出他悲情的人生。他的這種悲痛的情緒,也正是由於他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遭受打擊,雖然他很有才華,可是他的才華,也並沒有受到重用,從而也使得他內心裡悲痛不已,為此他的詩作也就顯得更為憂愁。

黃景仁一生也是寫過了很多優美的詩作,譬如他的這首《別老母》,則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更是把內心的無奈,以及那一份深厚的母愛描寫得淋漓盡致,整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可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卻是令人震撼。更是寫出了天下遊子內心的無奈,由於生活所迫,即使是面對年邁的老母那也是無能為力,只能是獨自漂泊異鄉,這也正是詩人內心最深痛的悲傷之感,也是我們這些遊子內心最大的遺憾。

《別老母》清代: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作為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深入人心,而他的這首《別老母》,更是寫出了內心最沉痛的悲傷,面對自己的年邁的母親,可是詩人為了生活,也只能是在風雪之夜離開,這也使得詩人內心感慨萬千,為此在離別母親之時寫下了這首偉大的詩作,從而感動了歷代無數的讀者。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的無能,以及對於母親的那一份深沉的愛意。

如果你是一個遊子的話,相信對於這首詩一定會有更深的感觸,當我們要離開故鄉時,年邁的母親一定依舊還是把我們當孩子,會絮絮叨叨地說上許多話,尤其是在離開家門時,母親也依舊還是會佇立在門前向著我們招手,儘管這個時候母親很堅強,但是他內心那一份悲痛之情,其實早已是令她心如刀絞。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詩人在這開篇的第一二句,便是交代了時間和地點,以及自己離開母親的原因,正是要遠離母親,只好前去向母親告別,而去的地方又是極為遙遠,然而這個時候的母親則是默默地落淚,而此時此刻的詩人也是淚流滿面,畢竟面對已經是白髮蒼蒼的母親,對於一位孝子來說,自然是要有了無限的悲痛。而自己的離開,母親再也沒有人照顧。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最後這兩句更是寫出了天下遊子內心的遺憾,而詩人寫得也是極為深情,把風雪之夜離家的遊子的內心描繪的淋漓盡致,在這麼一個風雪之夜,我便是要離開母親,不能夠在母親身邊盡孝,卻是要掩上柴門踏月而出,而像我這樣對於一位母親來說,她即使是有兒子,那也是等於沒有。

黃景仁的詩自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這首《別老母》,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深情的一首,整首詩寫得無比的悽美,也無比的傷感,更是把那一份悲痛的情緒,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離家的遊子,正向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告別。

相關焦點

  • 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詩,感人至深:此時有子不如無
    相比較而言,清代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同樣感情真摯,卻更多了一些辛酸的沉痛和無奈,以及發自肺腑的愧疚感和吶喊。黃景仁常年漂泊在外,寄人籬下,經常過著貧困交加的生活,他雖然極有才氣,卻一直沒有合適的際遇,所以久而久之,難免會形成一種多愁善感的氣質。
  • 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只有短短28字,卻感動了無數人
    每當和母親離別時,我都會想起清代詩人黃景仁的一句詩「此時有子不如無」。這句詩出自他的《別老母》,只有短短28字,卻感動了無數人。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傳聞他的先祖是北宋的黃庭堅。
  • 別老母:此時有子不如無
    別老母[清]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賞析】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 黃景仁為何寫「此時有子不如無」?是因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嗎?
    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這句話出自黃景仁的《雜感》,是他對自己窮苦一生,無緣中舉的深沉感慨,字裡行間透露出黃景仁的無奈與悲傷。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書生與百無一用似乎毫不相干,那麼又是什麼讓黃景仁發出如此失落的感慨呢?
  • 清朝詩人黃景仁一首描寫母愛的詩,令人感慨萬千,此時有子不如無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黃景仁一首描寫母愛的詩,那便是他的《別老母》,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種非常直白,而且極其憂傷的口吻,講述了自己離別老母親時的一個情形,寫得非常的傷感,所以這首詩,也是非常值得一讀。別老母作者: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 清代一首告別母親的詩,簡樸真情,感動無數世人,媲美遊子吟!
    那麼這首詩是什麼呢?它便是今天江山客為大家帶來的:別老母。這首詩是清代黃景仁所寫,是一首著名的詩詞。全文如下:別老母清: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這一句詩真的是感動人,白髮森森的母親淚眼已枯的看著詩人(兒子)這裡沒有用華麗的詞語堆砌,卻表達出了真實的情感,也正是這種真實的情感和寫照才感動了讀者,才成為著名的好詩。
  • 此時有子不如無,描寫母愛另一首經典古詩,與《遊子吟》競風流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作。孟郊《遊子吟》和黃仲則《別老母》都是抒寫別母情結的經典。兩首經典詩歌通過離別時的真實情景展現母子情,同時抒發久別在外的遊子對母愛無法回報的赤子之心。通過眼見別時的實況與懸想今後的虛景相結合,用直白如話的語言對詩人遠行他鄉和離別母親時見到的場景進行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母親至真至誠的情感。
  • 武鋒隸書新作黃景仁《別老母》詩(每日一品第755期)
    每日一品第755期 書法 · 隸書 · 黃景仁《別老母》詩清代詩人黃景仁有一首《別老母》詩,雖然僅有四句28個字,但用情極深,非常具有感染力,被譽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詩的大意是說,作者把帷帳撩起,跪拜老母,說自己要去河梁謀生了,故前來辭行。這裡的所謂謀生,即「遊幕謀生」,是指舊知識分子離開本鄉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看到老母白髮蒼蒼,愁容滿面,悽切悲涼,眼淚都哭幹了!
  • 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處及讀後感!遠在他鄉的你是不是深有體會?
    今天看到一首詩《別老母》,黃庭堅後代黃景仁寫的!別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此時有子不如無,身在他鄉的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感覺?我要去外地謀生了,心裡有萬分的不舍。我撩起帷帳,正見白髮蒼蒼的老母不停地抹著眼淚,似是哭幹了。在這樣一個本該團圓祥和的風雪夜裡,卻不能服侍老母,而是要打開這透著風雪的柴門遠走他鄉。哎!養我這樣沒用的兒子,跟沒有又有什麼兩樣呢?
  • 黃景仁:若無苦痛作繭,何來佳句化蝶
    比如這句詩的作者黃景仁。——黃景仁《雜感》除此之外,如今常被用來感嘆兒女不孝的「此時有子不如無」也是出自他的筆下。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可以看到他的字句中頗有羅隱遺風。 黃景仁可以稱得上為人所知的幾首詩,竟幾乎都是在自嘲。
  • 黃景仁:若無苦痛作繭,何來佳句化蝶
    ——黃景仁《雜感》除此之外,如今常被用來感嘆兒女不孝的「此時有子不如無」也是出自他的筆下。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可以看到他的字句中頗有羅隱遺風。02何為羅隱遺風?喪。黃景仁可以稱得上為人所知的幾首詩,竟幾乎都是在自嘲。
  • 此時有子不如無:5首寫給母親的詩
    不過,這是西方的節日,其起源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太多的關聯。筆者一直認為,尊老愛幼不是一個節日就能代表了的,而應該時刻作為一種個人的修養。中國自古就有母慈子孝的家庭倫理傳統,特別是在文化層面,形成了很多的經典。今天,我們來欣賞5首關於母親的優美古詩。1.
  • 「詩詞賞析」黃景仁:若無苦痛作繭,何來佳句化蝶
    比如這句詩的作者黃景仁。——黃景仁《雜感》除此之外,如今常被用來感嘆兒女不孝的「此時有子不如無」也是出自他的筆下。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可以看到他的字句中頗有羅隱遺風。
  • 這是清詩中最經典的詩句:「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這首古詩所描寫的場景是不同於我們印象當中的母子交流場面,而是表達出了一個家境貧寒的書生,為了生計,還不得不辭別白髮蒼蒼的老母外出謀生的情感。其中最讓人痛心的詩句,就是題目中的那兩句「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以下是全文: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 黃景仁這首讓人讀來心酸的古詩,很符合當前空巢老人養老的現狀
    黃景仁,清代詩人。這個詩人在我們的語文常識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一則是因為他只活了34歲,而且一生窮苦潦倒;另外,則是因為其詩詞,往往詩人名氣沒有詩人所作的詩詞名氣大。而這個詩人,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詩,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 清代窮才子拜別母親,寫下《別老母》,最後一句字字沉痛不忍讀
    黃景仁在祖母、母親的支持下才得以讀書識字,曾經多次想要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五應江南,三應順天府」,卻一次都沒有如願。多年除了考試,黃景仁的才學所能換取的僅僅是通過教授學生果腹或者給官員做幕僚而已。
  • 黃仲則一首《別老母》,道盡遊子之無奈
    在一個冬天,黃仲則曾寫過一首《別老母》,這首詩悽愴無奈,每每讀到,便有一種愧疚縈繞於心,讓人流淚。李寅生稱這首詩: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讀。全詩如下:「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解讀黃景仁的《別老母》,一首催人淚下的別離詩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清朝黃景仁《別老母》詩文漫讀:將母親請出了帷幕,再拜而別。兒今要遠行,去往河梁。最是這風雪的夜晚,柴門枯燈,兒卻要在這時遠去。這是慚愧你有兒子,還不如沒有呢。這慘澹的年關的離別。初衣解詩:在母親節之時,特意的拿出了一首清朝黃景仁寫的《別老母》,是因為當下祖國繁榮昌盛,和平安逸,人人皆可勞力所得,人人皆可孝順父母。
  • 清朝詩人黃景仁,生活所迫無奈別老母,字字句句皆血淚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且經常用,有的人可能知道,這是清朝的詩,卻不知道這句詩是誰寫的,這句詩出自黃景仁的《雜感》。黃景仁這個名字,平常人很少聽說,就更不用說了解其為人了,但他的詩句,不少人肯定都在無意間讀過,比如這一句「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 常州詩人黃仲則——瞿秋白觸景生情,默誦《別老母》
    不由得想起我與父親遠別,不由得想起我與父親遠別,重逢的時節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們常州詩人黃仲則的名句來: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娶妻趙氏,時邵齊燾在常州龍城書院講學,可惜黃景仁沒有師傅,便邀請他來受學,黃景仁為其知遇之恩所感動,便前去受教,不久離去。春,遊銅官山。秋,前往杭州,準備參加江寧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