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法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2020-12-06 澎湃新聞

「(重)塑世界: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創作二十年」正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展出,該展以全景化的方式呈現當今世界數字藝術媒體的表現形式。展出的20組作品來自歐洲重要的當代視聽藝術創作中心——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該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高等藝術研究院之一。該中心數字研究部負責人埃裡克·普利讓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技術是為藝術家提供養分,從而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

在時下的當代藝術展覽中,新媒體數字展示技術正在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人們通常可以想到的影像合成、電影後期、3D掃描技術,還有十分前沿的動作捕捉與互動、納米攝影、納米雕刻、紅外成像等等。

正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展出的「(重)塑世界: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創作二十年」(展期至3月3日)就是一場關注圖像、聲音與通信技術的當代新媒體展覽。命名為「(重)塑世界」,意味著將世界數位化、以新的方式展現它,同時印證了展覽的核心:(重新)為世界建模。

《萬象》,Hugo Deverchère,藍曬照片、影響裝置,2017

《他-120609》,Christian Rizzo,視頻,2009

展覽的合作方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Le Fresnoy)是歐洲最重要的當代視聽藝術創作中心和高等藝術研究院之一,1997年在法國北部城市圖爾寬創建。法國前任文化部部長、前任蓬皮杜博物館館長多米尼克·博索將機構角色定義為 「視聽高科技的梅迪奇」和「電子的包浩斯」。

展覽期間,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研究部負責人埃裡克·普利讓(Eric Prigent)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他談到了新媒體藝術如何從小眾藝術節走向了大眾,介紹了前沿的數字藝術手段以及數字領域豐富的作品類型。對於新媒體藝術家的培養,普利讓表示,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而是在所有藝術學科中挑選有特點的藝術家;技術是為藝術家提供創作養分,從而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

埃裡克·普利讓(Eric Prigent)

新媒體藝術:從小眾藝術節走向博物館

澎湃新聞:這是一場新媒體數字藝術展,新媒體展覽已經構成當代藝術非常重要的部分。新媒體藝術為什麼成為一種趨向?它在歐美(或法國)的發展經過哪些階段?

埃裡克·普利讓:

「(重)塑世界」是一個當代藝術展覽,而不僅僅是數字藝術,儘管它特別強調這一方面。這個展覽展給我們介紹二十位藝術家的當代創作,他們使用所處時代的技術,並對此提問。

新媒體藝術並不是一種趨勢,因為數字藝術已經有了足夠長的歷史,但是近幾年內得益於一些知名的藝術節(例如Ars Electronica,Transmediale,Elektra,Sonar等),使得他們走出了小眾,走向大眾,成為特別強有力的推廣方式,以此得到了更加「機構性」的認可,並在當下的博物館、畫廊、收藏機構、藝術中心等被更廣泛地傳播。另一方面,年輕的一代完全生活在數字社會中,與之緊密關聯,毫無疑問地更會接受此類作品,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把藝術教育工作繼續下去。因此這次展覽的重要性和相關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神旨解構》,Fabien Zocco,生成式裝置/機器人雕塑,2016

《「帝國」系列之底特律》,Aurélien Vernhes-Lermusiaux,沉浸式互動裝置,2015

澎湃新聞:這次展品差異性和作品時間跨度都比較大。入口處一件中國藝術家的《音樂編織》有文化上的親近感,又有全新的互動性;另一件利用中國民族和民間樂器的《和鳴》融入很強的參與感。但是,外國藝術家的作品並不太強調「互動」,而是傾向於抽象思維和視覺想像的再造。您有類似的觀察麼?

埃裡克·普利讓:

是的,我們希望展示能夠將技術用於藝術目的的各種各樣的作品。伍韶勁的作品非常美麗而富有詩意,融合了傳統與現代,陳俊愷的也是。我們是結合實際情況來挑選展示作品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展示外國藝術家的互動作品,我們製作了很多,但做展覽總有不同側重的。我們很高興展示了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在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的創作(陳俊愷、伍韶勁、劉真辰、黃鎮乾等等)。

《音樂編織》,伍韶勁,互動裝置,2005

《音樂編織》,伍韶勁,互動裝置,2005

《和鳴》,陳俊愷,行為表演和互動裝置,2018

澎湃新聞:如果繪畫有派別的不同,新媒體藝術有類型上的區分嗎?

埃裡克·普利讓:

我們當初的希望是,和明珠美術館團隊一起策劃,展示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一種數字創作的「全景」(引用自我們年度展覽的名稱Panorama)。所以,正如我在這次展覽前言中寫的那樣:「(本次展覽的)其中一些作品混合了傳統技術(16mm電影膠片與傳統攝影)與數位技術,在一些作品中加入了影像合成、電影後期製作特效、圖像合成,以及攝影測量術,還有3D掃描,此外也有些作品使用了前沿的技術,諸如動作捕捉與互動,或使用能夠每秒鐘捕捉2000張圖像的攝影機器,甚至使用納米攝影、納米雕刻、紅外成像、數據可視化、算法創作、生成式技術和機器學習手段。另一些作品源於與科學的接觸,以及和科學家的奇妙邂逅(抽象的數學對象實現特徵可視化,科學數據與圖像的再利用,運動的程序化建模等)。」

數字(digital)是「無處不在」的,在所有藝術學科中,數字藝術的一部分來自於對技術本身的發展與延伸,使電影藝術與攝影藝術由此誕生。但也正是技術發展使一些藝術家在數位化的所有領域創作了作品:資料庫、界面設計、環境和交互、人工智慧、代碼和算法、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音頻/音樂/電子語音製作、交互式視頻或聲音互動、高效的模型製作(可將數字文檔轉化為雕塑)、虛擬和增強現實和沉浸式環境、遊戲研究和開發、機器人技術、運動技術(運動、手勢、觸摸)、無線技術和定位技術、動畫和數字視頻、尖端數字成像……現在為藝術家提供了巨大的創作可能性......

澎湃新聞:由於新媒體藝術對「技術」的倚重,對於創作手段或作品的快速迭代,藝術家們是否表現過焦慮?

埃裡克·普利讓:

藝術家們意識到技術的快速淘汰。在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我們的技術團隊也考慮到了這一方面,對未來在其他展示環境中的適應性持續關注。

《葉馬亞》,Sad,VR沉浸式裝置,2018

《似曾聽聞|自動歌劇機》,Lukas Trunigerg,裝置

新媒體藝術教育:不選「純技術型藝術家」

澎湃新聞:新媒體藝術家與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培養有何不同?看起來,展覽中的藝術家都是計算機專家,他們需要繪畫、雕塑等通識類藝術課程的基礎嗎?

埃裡克·普利讓:

我不知道帶有「新媒體」標籤的藝術家和「傳統」藝術家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差異。這完全取決於你對「傳統」一詞的假設!參加這次展覽的一些藝術家確實與他們探索、使用、研究和轉換的技術密切相關。其中一些藝術家更像是「技術人員」,並且掌握了很好的計算機語言。其他人更少或根本沒有,他們在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製作和實施作品,並獲得技術合作。在這兩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項目的藝術層面,技術是為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提供養分,從而有力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

在參加我們中心選拔之前,一些學生已經擁有碩士學位或七年相關的從業證名。在我們之前的這段學習期間,有些人有畫家、雕塑家、攝像師、攝影師、電影製作人或造型藝術家的經驗。他們中心提出申請,是因為他們希望擴大他們的作品(思考,製作),走向更加專業的階梯,並且利用藝術中心的設備以及技術支持。

我們不會在選拔中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而是在所有藝術學科中選招不同特點的藝術家,他們懷揣著一種開放探索的精神,並對當下的某一些技術產生興趣。藝術中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在每一年的學習階段去創作一個作品,並對運用的技術提出問題,或許是傳統技術,或許是數位技術。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心還在藝術與科學(研究小組,展覽,藝術項目的製作等)之間形成了一種反思。

澎湃新聞: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源於法國文化部決心建立一個藝術、視聽和數字創作的現代中心的設想,據說你們的運作機制也比較特殊,為「進修」的藝術家提供全額獎學金。請介紹一下,你們每年的招收人數以及近年來中國留學生的情況。

埃裡克·普利讓:

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由法國文化部和上法國北部地區創建,我們所在的圖爾寬市參與其中。它的教學功能,建築和設備都是獨一無二的。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不能提供「生活或生活補助」,但始終不渝地給予藝術家創作的預算。我們有時會獲得一些外部的技術支持或財政資助(私人基金會,研究中心和實驗室,聯合製作方等)會將其作品的製作預算進行擴充。經過每年的選拔,已經有45到50個國籍的藝術家來到我們這裡。當然,我們非常關注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候選人資格。在最新的一屆學生中,就有兩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也許未來會在上海創建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我上次在中國的時候,與很多人討論過這個話題。

(本文圖片來源:明珠美術館。感謝法語翻譯Gaia Musi及法語校對陳俊愷對本文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專訪|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重)塑世界: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創作二十年」正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展出,該展以全景化的方式呈現當今世界數字藝術媒體的表現形式。展出的20組作品來自歐洲重要的當代視聽藝術創作中心——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該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高等藝術研究院之一。
  • 獨家專訪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尤倫斯男爵
    獨家專訪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尤倫斯男爵  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最多的人  又一位外國人亮相中國當代藝術的前臺。近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開幕。創辦人尤倫斯被稱為是世界上擁有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最多的收藏家之一。
  • 法國當代藝術現狀:二戰後無傑出藝術家?
    儘管做一個展覽,法國政府可以支付50%的資金,如今的法國當代藝術狀況卻並不樂觀。「法國當代藝術還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觀念藝術。」茹小凡告訴記者。在法國,作品價位越過百萬歐元的當代藝術家屈指可數,名列第一的是路易斯·布爾茹瓦。皮埃爾·蘇拉吉直到2006年才跨過百萬歐元大關,他的作品分布在25個國家的國際博物館,50%的銷售收益都來自國外。
  • 融於小鎮景觀的法國當代藝術中心
    沙瑟納伊迪普瓦圖小鎮希望在火車站附近新開發的地塊上建造一座文化藝術中心。新建築的設計需要滿足預防技術風險的要求。為避免對周圍居民的噪音幹擾,由KingKong主持設計的文化建築建造於與此區域相切的地方。
  • 專訪|法國造型藝術中心:最好的公共藝術應融入呼應已有環境
    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簡稱:Cnap)是法國文化和宣傳部下屬的公立藝術機構。它從法國大革命1789年後繼承了法國對當代藝術家各種形式的支持:收藏藝術品、在全世界展覽及出借作品,並向當代藝術創作、藝術家、畫廊、出版社、修復者和藝術界提供一系列的支持項目。
  • 藝術專訪:瑞典當代抽象藝術家——DIVE
    「抽象」一詞原義指人類對事物非本質因素的捨棄與對本質因素的抽取;而抽象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它透過顏色或形狀,以主觀方式來表達。20世紀初抽象繪畫打破傳統繪畫,至20世紀中期,抽象藝術家的地位開始得到高度認可,但在畢卡索看來「抽象」藝術並不存在,他認為只不過有人強調風格,有人強調生活罷了。在米歇爾·塞弗爾看來,抽象藝術是:「我把一切不帶任何提醒,不帶任何對於現實的回憶,不管這一現實是否是畫家的出發點的藝術都叫作抽象藝術。」
  • 五位當代藝術家齊聚 大讚當代美術館開啟視覺藝術盛宴
    青島新聞網9月26日訊(記者 張力偉)今日下午,「從我到你——國際當代藝術展」在S×V大讚當代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五位擁有國際背景和視野的新銳當代藝術家,將在青島創作的藝術作品進行了展示,為島成藝術愛好者獻上了一場高質量當代視覺藝術的盛宴
  •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5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原標題: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5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新華網巴黎5月12日電(記者應強 孫天舒)被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收藏的5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將從12日起展出。   這5件藝術品分別為徐震的大型裝置作品《集團-四把刀組合》、丁乙的《十示》、張恩利的《材料》和《水》以及趙洋的《春天》。
  • 胡天遙 | 「偽藝術」何以橫行當代?
    中國現象藝術研究院院長從事藝術創作及理論研究三十餘年,運用現象藝術手法撰寫思考成果,使其文章本身即為現象藝術經典作品,多篇現象藝術理論著作在法國、日本等國重要學術期刊上出版,具有深刻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
  • 「覺·關玉良藝術作品展」法國國會藝術中心開幕
    法國時間2018年8月25日16:30,位於巴黎的法國國會藝術中心迎來了「覺·關玉良藝術作品展」。關玉良是首位受邀在法國國會藝術中心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本次展覽受到法國官方文化藝術界的高度重視,由法國國會藝術中心主辦。
  • 如何跟藝術家一樣思考,純藝藝術家Shutian專訪(上)
    / Cercle d』art, 2010 上面摘取自Philippe Bazin影集Long Séjour(中譯:《悠長假期》)的一段話,是ArtOne純藝導師Shutian,在法國留學時偶然在圖書館翻看到的。她由此受到啟發,完成了籌備兩年之久的個人展。
  • 呂鵬—《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何以歡聚 2018 紙本彩墨 251x466cm主要個展2018 何以歡聚,在3畫廊,北京,中國,華東師大當代藝術中心,上海,中國2019 桃李芳菲 首師大優秀校友邀請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育研究中心,北京,中國2019 異動 中美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Gallery Elite,舊金山,美國2017 水墨為何 基於內涵與外延的水墨概念展,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中國
  • 12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訪談,訴說他們的藝術歷程
    1989至今生活和工作在德國海德堡和法國巴黎。1997年-2006年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展。1989年《中國前衛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地魔術師》,巴黎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巴黎。1990年《為了昨天的中國明天》,Pourrieres,法國。1991年《非常口》,福岡城市博物館計劃,日本。1992年《我家即你家》,羅茲藝術家博物館,波蘭。
  • 法國當代藝術家中國巡展(昆明展)開幕
    原標題:法國當代藝術家中國巡展(昆明展)開幕 20日,法國當代藝術家中國巡展(昆明展)開幕,一批來自法國的現當代經典名畫將在昆明紫雲青鳥 雲南文化創意博覽園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在展出的5天時間裡,昆明的藝術愛好者可在家門口觀世界名作,賞大師風範,並有機會同法國藝術大師對話交流,見證藝術家現場作畫,感受法國藝術的昆明律動。 據了解,本次展覽共邀請了12位法國當代藝術家及多位中國藝術家共同參加,共展出作品102幅,11月23日、24日免費向市民開放。
  • 專訪金杜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一個新晉藝術空間和它的藝術性格
    金杜藝術中心助理總監Tim Crowley將著重於在藝術中心推介影像,「影像藝術也許不會成為金杜藝術中心最主要的一個方向,但會是一個重要的特色。」Tim表示,基於支持方金杜律師事務所的全球背景,他還將推進拓展藝術中心的國際合作。「學術性、實驗性與國際化」——金杜藝術中心從一開始就攜帶的DNA將會帶領它走向何方?而一切才剛剛開始。
  • 「覺·關玉良藝術作品展」啟幕 中國水墨亮相法國國會藝術中心
    展覽海報法國時間2018年8月25日,位於巴黎的法國國會藝術中心迎來了「覺·關玉良藝術作品展」。關玉良是首位受邀在法國國會藝術中心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本次展覽受到法國官方文化藝術界的高度重視,由法國國會藝術中心主辦。與此同時本展覽也得到了亞洲、歐洲各界的鼎力支持,並由巴黎亞洲藝術中心、義大利博蘭當代藝術、紅人營地(北京)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三和藝術中心等機構共同協辦。
  • 《無境的追尋》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展在北京大都會藝術中心正式啟幕
    攝影作為獨特的媒介,在技術層面、美學層面、繪畫層面上,「攝影」藝術與造型藝術在維護著親密的「共構」關係的同時,又保持著審慎的距離,進而完成其「藝術中的另一個藝術」的別樣存在……四位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的無界追尋/一/ 計洲的地圖山河
  • 「五月」之後打破對立的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
    與此相對,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採用多學科、綜合性的組織架構、選擇開放式、可塑性的建築內外部空間、鼓勵跨學科的策展方式、策劃主題性等藝術節互動,都有助於打破學科的分界和等級,吸引不同背景的大眾。在全球化的時代到來之前,這個展覽討論了當代創作與傳統和當地文化之間的關係,引起了全球的藝術評論、美術館和藝術市場的廣泛和持久的關注。這也是中國藝術家和藝術評論首次參加的法國國立現代美術的展覽。《巴黎-柏林》展覽文學與表現主義部分,1978年。
  • GMIC X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一場科技與藝術的交融!
    GMIC作為全球科技風向標將與國內領先的當代藝術機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手藝術家、策展人,在GMIC 在線 2020主舞臺,向線上觀眾傳遞藝術訊息,縱覽科技與藝術彼此間的密切關係與深入影響,
  • Workshop第60期後記|藝術論壇:法國當代藝術最新力量 - 杜尚獎中的...
    正值紅磚美術館展出展覽「高壓-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之際,北大光華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北大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聯合紅磚美術館於5月25日晚在北大光華1號樓112教室舉辦講座《法國當代藝術的最新力量-杜尚獎中的藝術家與創作》;紅磚美術館學術總監夏彥國與北京大學教授、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藝術家朱青生一起暢談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實踐、探討今天當代藝術對於社會問題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