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博物館借展明代彩繪木偶頭像 窺木偶戲前世今生

2020-12-14 中國僑網

從元末明初彩繪木偶頭像 看「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溫州博物館從泰順縣博物館借展的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由它們的故事可以一窺「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記者:陳培培/文 張嘯龍/攝

溫州網訊 木偶戲,就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它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被稱傀儡戲。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季天淵與其創作的木偶

2011年,「泰順木偶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種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溫州特有劇種,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本期《溫州寶藏》要說的「寶貝」,就是溫州博物館從泰順縣博物館借展的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由它們的故事可以一窺「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前世傳說 明代四個彩繪木偶頭 為研究溫州木偶戲發展史提供依據

這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目前正在溫州博物館歷史廳內展出。

據泰順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木偶頭雕刻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季桂芳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十分重視古木偶的收集、研究工作,並且他在泰順當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泰順當地農民薛理學家保存有6個木偶頭像和3身完整的木偶,還發現浙閩交界處徐茂雄的家中保存有25身完整的木偶。這些木偶,經專家鑑定,認為其年代可能是元末明初時期。

據介紹,1982年,當時的泰順文博館意識到這些木偶頭像的重要性,從薛理學處徵集了6個木偶頭像。1987年12月,該館又從當地徵集到2個木偶頭像。這徵集到的8個木偶頭像,角色分別為3個生角、3個旦角、1個武生、1個包公。

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表示,這批木偶頭像造型粗獷,刀法嫻熟,油彩工藝細緻講究。從這些木偶頭像的特徵分析,可以確認它們為明代的物件。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浙南地區民間木雕工藝,以及研究溫州木偶戲的發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宋朝泰順文風鼎盛 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有利條件

伍顯軍介紹,木偶戲,是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溫州木偶戲在宋代即有記載,明清時盛行於平陽、泰順兩縣,各有「木偶之鄉」的美稱。這裡指的木偶戲以提線為主。平陽縣創作了人、偶同臺合演的人偶劇;泰順縣則以木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具舞臺效果著稱。2007年,「平陽木偶戲」和「泰順木偶戲」項目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伍顯軍介紹,「泰順木偶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在《泰順縣誌》《泰順分疆錄》中對泰順歷史是這樣記述的:「唐末前後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開山立業至今八九百年,子孫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為瑞平世家巨族矣。」宋朝,泰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宋末元初的戰亂,南宋時期杭州文人、藝人紛紛逃往浙南山區避難,同時也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山區,這是「泰順提線木偶戲」產生於宋末的外在動因。另外,歷史上泉州移民曾幾次大舉遷入溫州,發展相對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線木偶藝術也隨之來到溫州,並且跟溫州地區原有的提線木偶藝術交流融合,影響和促成了溫州尤其是泰順提線木偶藝術的成型。

今生故事 致力傳承「泰順木偶戲」 創辦木偶工作室經常赴國內外演出

今年55歲的季天淵,出生於泰順木偶雕刻世家,去年她被評為泰順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她的父親就是木偶頭雕刻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季桂芳,季桂芳也是泰順車木玩具的創始人之一。

季天淵說,從小,她就喜歡看木偶戲。10多歲時,她就會像模像樣地擺弄刻刀,父親也因此有意識地教她。除了得到父親的傳授以外,她還找各種機會,拜名師、上專業培訓班等。

2015年7月,季桂芳因病去世。季天淵說,也是從那時候起,她有了為傳承「泰順木偶戲」貢獻一分力量的責任感。在那之後,她創辦了季式木偶工作室,除了雕刻創作木偶頭外,她的工作室成員們也會到各地演出劇目。

截至目前,她已經多次應邀赴杭州、義烏等地展示展演,還先後赴印度、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展示展演。她所創作的《戲劇人物造型——穆桂英》在中國木雕創作大賽中榮獲銀獎;《仿唐仕女》榮獲《首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展覽會》金獎;《仿古娃娃》入選浙江三雕創作世紀談榮獲金獎;《戲劇人物造型——包公》連續獲浙江省第二屆民族民間手工藝展「天工獎」等二十多個獎項。

4月26日,季天淵應邀到在義烏舉行的第14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上展示展演「泰順提線木偶戲」。而她表示,不久後,她還將應邀到德國展示展演「泰順提線木偶戲」。

在傳統中引入「創新」 為泰順「木偶戲」注入一股新鮮活力

伍顯軍表示,「泰順提線木偶戲」的唱腔、曲牌分為亂彈、和調、永昆、高腔等。傳統劇目分為連臺本戲和折子戲兩類。連臺大都取材於小說、話本、演義之類,計有《封神榜》《七俠五義》《西遊記》等。折子戲擅長演神話戲、歷史故事劇,文戲、武戲都有,劇目如《大補缸》《狼犬記》《十忠義》《取長沙》《劉海戲金蟾》等。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

季天淵表示,她的工作室成立至今,每年都會接到上百場的演出邀請。而這之中,她和工作室的成員去過很多學校演出,發現傳統的木偶戲表演並不能被大多數孩子接受。

季天淵介紹,傳統的「泰順木偶戲」,劇目大多脫胎於戲曲,木偶舞臺形象還是生、旦、淨、末、醜等。但現在的小朋友,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這種薰陶,無法理解提線木偶一提一放間的人物風情和抑揚頓挫的唱腔。因此,她這些年都有在嘗試用木偶和車木製作並編排出寓教於樂、更適合孩子們觀看學習的新劇。也正是在這種要「創新」的理念引導下,她和工作室的成員們創作出了《西遊記》《新龜兔賽跑》《小卡車虎助》等新編劇目,受到了小朋友的喜愛。

另外,這幾年,季天淵在上海戲劇學院木偶班任教,教學生木偶製作工藝。季天淵說,她希望能引導更多年輕人喜愛這門藝術,為傳承這門藝術找到更多的後繼者。

來源:溫州晚報

相關焦點

  • 從元末明初彩繪木偶頭像 看「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2011年,「泰順木偶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種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溫州特有劇種,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本期《溫州寶藏》要說的「寶貝」,就是溫州博物館從泰順縣博物館借展的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由它們的故事可以一窺「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 木偶戲(紫金提線木偶戲)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於提線木偶,1885年由龍窩鎮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並成立榮華堂戲班。至清末民初,當地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豔華等8個木偶戲班,活躍在紫金縣鄉村,以及周邊的五華、惠陽、陸豐等地。
  • 別樣的戲曲,木偶戲
    木偶戲,也許你也聽過。當然如果你看過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你多少有點印象,那就是其中有四個小小的木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福建木偶,按音譯其實是稱為「傀儡」,雅為「嘉禮」。其實很形象,在漢語中,木偶和傀儡不也一個意思,也經常互換使用嗎。木偶戲在全國各地都有流行。而在福建一帶通常流行泉州、漳州以及莆田、潮州等地。
  • 成都博物館中那些看起來詭異又有趣的木偶展
    木偶戲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產生,唐代時興起,木偶戲又因地域不同分為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鐵枝頭木偶戲、布袋戲、扁擔戲、「水傀儡」、「肉傀儡」、「藥發傀儡」等各類品種。在成都博物館第5層的中國皮影木偶展中,詳細生動的介紹了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布袋戲等幾種的特點,展示了各地木偶戲的不同形態。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線偶」等,主要分布在陝西合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泉州等地。提線木偶的頭、手、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部位被綴以絲線,木偶藝人通過這些絲線操控木偶,使它們能手舞足蹈,姿態萬千,騰挪自如,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 妙趣橫生,一場木偶雕刻展在儀徵博物館展出
    揚州發布記者 林倩雯 孔茜近日,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儀徵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漳州市博物館、儀徵市博物館承辦的
  • 木偶戲除了三種的常見的木偶,還有兩種少見的木偶,基本失傳了
    使用一條條的細線,一邊操縱木偶小人,一邊唱戲,再配上伴奏的樂器,這就是木偶戲的表現方式,但並不是每一種木偶戲都是如此,有兩種少見木偶戲,至今都快要失傳了,它們的模樣可能讓您大開眼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木偶戲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木偶戲(廣東木偶戲)
    廣東木偶戲又稱「嶺南木偶戲」。元代時,浙、閩兩地木偶戲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將這一表演藝術傳入廣東,自粵西地區傳承、發展並傳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廣東木偶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 翼天文旅集團客鄉老街梅縣提線木偶戲的魅力在哪裡?
    你是否想過它的前世今生呢梅縣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早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提線木偶戲由江浙地區經福建上杭傳入梅縣區,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建國前有「樂天堯」、「奏吉祥」、「榮華堂」、「富天彩」、「合一聲」、「樂昇平」6個提線木偶戲班,常年活躍於城鄉各地及鄰近的閩、贛周邊地區。建國後,木偶戲班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重視下,由專業劇團傳承並得到發展。
  • 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2020/12/13 20:1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914
  •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是以製作的木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它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木偶戲在古代被稱為懸絲傀儡。中國的木偶戲歷史悠久,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發源於漢而興盛於唐"。早在三國時期已經有偶人進行雜技表演,隋朝時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之六: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杖頭術偶戲,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區稱為「木腦殼戲」、「棒棒戲」、「矮臺戲」、「低臺戲」、或「觀音戲」,最早見於史籍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
  • 木偶戲∣誰是木偶誰是人,三尺舞臺展乾坤
    「扮相俊美穆桂英,誰是木偶誰是人,一顰一笑一揮鞭,真亦假來假亂真……」這首《木偶戲》是我百聽不厭的歌曲,歌詞中不但刻畫了木偶在舞臺上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形象,還蘊含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人生千場戲,好戲太匆匆」等深刻人生哲理。小小木偶,形態萬千,都是歷史人物的小縮影,在三尺舞臺展乾坤。
  • 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 落戶盆景大觀景區
    本報訊 (記者張堅 徐培欽)昨日,位於如皋花木大世界「盆景大觀」景區,可容納200人同時觀演的木偶劇場內,人偶同臺,演出精彩紛呈,令觀眾大呼過癮(上圖 記者 許叢軍攝)。
  • 青島大漢偶歌木偶藝術團演員展曼曼:讓萊西木偶戲走出國門
    其中,展曼曼表演的木偶戲尤為精彩,不時博得陣陣掌聲。「我們就是在不斷地充實年輕力量,將傳統木偶戲發揚光大,讓精彩的萊西木偶戲走向世界。」大漢偶歌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說。  姜玉濤介紹,展曼曼是濟寧人,2012年大學畢業後到萊西市找工作期間,被萊西市博物館內的萊西杖頭木偶和大漢偶歌木偶藝術團的木偶戲表演深深吸引。從此,走上了萊西木偶傳承之路。
  • 木偶戲(揭西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是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民間藝術,古稱「懸絲傀儡」、「線戲」,是木偶戲四大種類之一,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揭西提線木偶戲是以廣東漢劇唱腔為基礎的地方戲曲形式,傳入粵東地區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 漳州布袋木偶戲:指掌乾坤 薪火相傳
    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布袋木偶頭精雕細刻,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和布袋木偶頭雕刻,同時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於大多數漳州人來說,布袋木偶戲既是廟會上必備的橋段,更是陪伴一生的本土印記。
  • 泰和上村提線木偶戲(圖)
    木偶表演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源於漢而興於唐,是一種以木偶充當演員來演繹故事的古老劇種。  木偶戲曾於我國廣大地區流行。  泰和縣上模鄉上村村,歷史悠久、文風鼎盛,提線木偶戲在該村傳承至今,已逾百年。上村木偶戲班的藝人屬半農半藝。平日辛勤勞作,忙於耕種,稍得空閒,師徒相授,反覆演練。農閒季節,相約組班,挑著行頭走村串鄉施展絕技,足跡可達方圓百裡。
  • 「洋朋友」體驗非遺」木偶戲:這太酷了
    羅門拍攝提線木偶戲表演《真假美猴王》。 瞿爾瑤 攝羅門拍攝提線木偶戲表演《真假美猴王》。瞿爾瑤 攝中新網溫州9月16日電(記者 潘沁文)「親眼見到提線木偶進行二胡演奏,這真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太酷了!」來自美國的羅門(Roman)16日在浙江溫州泰順觀看完提線木偶戲表演後,如是說道。此前,溫州啟動「young朋友in溫州」網絡國際傳播系列打卡直播活動,通過互動式直播、實地體驗等方式,向海內外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中國鄉村的魅力。
  • 廈門「木偶世家」以布袋木偶戲演繹「掌上大乾坤」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是發源於閩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杖頭木偶 揚州木偶戲
    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揚州木偶起源於泰興縣一帶,解放前木偶戲班原有百餘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泰興縣木偶團,現為揚州市木偶劇團。揚州的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是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才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相對完整的表演形式。揚州木偶戲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在歷史上「揚州木偶」的民間藝人們,人稱「戲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