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末明初彩繪木偶頭像 看「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溫州博物館從泰順縣博物館借展的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由它們的故事可以一窺「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記者:陳培培/文 張嘯龍/攝
溫州網訊 木偶戲,就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它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被稱傀儡戲。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季天淵與其創作的木偶
2011年,「泰順木偶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種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溫州特有劇種,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本期《溫州寶藏》要說的「寶貝」,就是溫州博物館從泰順縣博物館借展的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由它們的故事可以一窺「泰順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前世傳說 明代四個彩繪木偶頭 為研究溫州木偶戲發展史提供依據
這四個明代彩繪木偶頭像,目前正在溫州博物館歷史廳內展出。
據泰順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木偶頭雕刻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季桂芳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十分重視古木偶的收集、研究工作,並且他在泰順當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泰順當地農民薛理學家保存有6個木偶頭像和3身完整的木偶,還發現浙閩交界處徐茂雄的家中保存有25身完整的木偶。這些木偶,經專家鑑定,認為其年代可能是元末明初時期。
據介紹,1982年,當時的泰順文博館意識到這些木偶頭像的重要性,從薛理學處徵集了6個木偶頭像。1987年12月,該館又從當地徵集到2個木偶頭像。這徵集到的8個木偶頭像,角色分別為3個生角、3個旦角、1個武生、1個包公。
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表示,這批木偶頭像造型粗獷,刀法嫻熟,油彩工藝細緻講究。從這些木偶頭像的特徵分析,可以確認它們為明代的物件。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浙南地區民間木雕工藝,以及研究溫州木偶戲的發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宋朝泰順文風鼎盛 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有利條件
伍顯軍介紹,木偶戲,是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溫州木偶戲在宋代即有記載,明清時盛行於平陽、泰順兩縣,各有「木偶之鄉」的美稱。這裡指的木偶戲以提線為主。平陽縣創作了人、偶同臺合演的人偶劇;泰順縣則以木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具舞臺效果著稱。2007年,「平陽木偶戲」和「泰順木偶戲」項目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伍顯軍介紹,「泰順木偶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在《泰順縣誌》《泰順分疆錄》中對泰順歷史是這樣記述的:「唐末前後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開山立業至今八九百年,子孫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為瑞平世家巨族矣。」宋朝,泰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宋末元初的戰亂,南宋時期杭州文人、藝人紛紛逃往浙南山區避難,同時也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山區,這是「泰順提線木偶戲」產生於宋末的外在動因。另外,歷史上泉州移民曾幾次大舉遷入溫州,發展相對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線木偶藝術也隨之來到溫州,並且跟溫州地區原有的提線木偶藝術交流融合,影響和促成了溫州尤其是泰順提線木偶藝術的成型。
今生故事 致力傳承「泰順木偶戲」 創辦木偶工作室經常赴國內外演出
今年55歲的季天淵,出生於泰順木偶雕刻世家,去年她被評為泰順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她的父親就是木偶頭雕刻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季桂芳,季桂芳也是泰順車木玩具的創始人之一。
季天淵說,從小,她就喜歡看木偶戲。10多歲時,她就會像模像樣地擺弄刻刀,父親也因此有意識地教她。除了得到父親的傳授以外,她還找各種機會,拜名師、上專業培訓班等。
2015年7月,季桂芳因病去世。季天淵說,也是從那時候起,她有了為傳承「泰順木偶戲」貢獻一分力量的責任感。在那之後,她創辦了季式木偶工作室,除了雕刻創作木偶頭外,她的工作室成員們也會到各地演出劇目。
截至目前,她已經多次應邀赴杭州、義烏等地展示展演,還先後赴印度、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展示展演。她所創作的《戲劇人物造型——穆桂英》在中國木雕創作大賽中榮獲銀獎;《仿唐仕女》榮獲《首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展覽會》金獎;《仿古娃娃》入選浙江三雕創作世紀談榮獲金獎;《戲劇人物造型——包公》連續獲浙江省第二屆民族民間手工藝展「天工獎」等二十多個獎項。
4月26日,季天淵應邀到在義烏舉行的第14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上展示展演「泰順提線木偶戲」。而她表示,不久後,她還將應邀到德國展示展演「泰順提線木偶戲」。
在傳統中引入「創新」 為泰順「木偶戲」注入一股新鮮活力
伍顯軍表示,「泰順提線木偶戲」的唱腔、曲牌分為亂彈、和調、永昆、高腔等。傳統劇目分為連臺本戲和折子戲兩類。連臺大都取材於小說、話本、演義之類,計有《封神榜》《七俠五義》《西遊記》等。折子戲擅長演神話戲、歷史故事劇,文戲、武戲都有,劇目如《大補缸》《狼犬記》《十忠義》《取長沙》《劉海戲金蟾》等。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
季天淵表示,她的工作室成立至今,每年都會接到上百場的演出邀請。而這之中,她和工作室的成員去過很多學校演出,發現傳統的木偶戲表演並不能被大多數孩子接受。
季天淵介紹,傳統的「泰順木偶戲」,劇目大多脫胎於戲曲,木偶舞臺形象還是生、旦、淨、末、醜等。但現在的小朋友,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這種薰陶,無法理解提線木偶一提一放間的人物風情和抑揚頓挫的唱腔。因此,她這些年都有在嘗試用木偶和車木製作並編排出寓教於樂、更適合孩子們觀看學習的新劇。也正是在這種要「創新」的理念引導下,她和工作室的成員們創作出了《西遊記》《新龜兔賽跑》《小卡車虎助》等新編劇目,受到了小朋友的喜愛。
另外,這幾年,季天淵在上海戲劇學院木偶班任教,教學生木偶製作工藝。季天淵說,她希望能引導更多年輕人喜愛這門藝術,為傳承這門藝術找到更多的後繼者。
來源:溫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