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2020-12-18 溫州日報甌網

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2020/12/13 20:1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914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

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藝人運用熟練的手指動作,撥動木偶提線,表演出各種細膩而富有真實感的動作。如文人執筆書寫、武將拔劍廝殺、女子梳妝打扮等,同時還能表現出喜、怒、哀、樂的表情。

泰順木偶戲的音樂唱腔主要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等。亂彈也是一個地方劇種,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又兼有崑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因流行在包括泰順在內的溫州地區,故名「溫州亂彈」,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甌劇。泰順木偶戲題材廣泛,涉及武打戲、文戲、傳統戲、現代戲等,如《陳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楊家將》《二度梅》《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2007年6月,「泰順木偶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瀟瑜/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開啟「牽線人生」

泰順人毋容置疑是泰順木偶劇最忠實的粉絲。一到傍晚時分,泰順木偶戲團的演員就會在很多村裡的小廣場,跟隨著樂隊「鏜鏜鏜」的敲打聲,嫻熟地提著線,一放一收,嘴裡還念念有詞。無論是大戲迷,還是小戲迷,只要泰順木偶戲一開場,臺下戲迷就會瘋狂尖叫,一臉痴迷。

泰順提線木偶戲國家級非遺傳人張良華,小時候就是一個小戲迷。村裡的戲臺就在他家邊上,從小他的喜與悲就隨著木偶戲班的有沒有演出而快速轉變。戲班子來演出,他就異常歡喜;戲班子不演了,他就格外悲傷。

終於有一次,他溜進了後臺,愛不釋手地摸著木偶靈活的手指,閉合的嘴巴,以及抽動的臉頰等。當時,恰巧被在後臺的知名藝人黃泰生撞見,就送了一個猴子木偶的腳給他。他回去將其重新製成簡易的木偶,拿在手上就再也不想放下,一邊提著,一邊還學著念戲裡的臺詞。從那時候起,也就註定他要開啟「牽線人生」。

這是「牽線人生」按下的「啟動鍵」,也是記者初見張良華時,他一邊挑著裝滿木偶的箱子,一邊講述關於夢想勵志故事的開始……

「黏」著師傅學技法

從14歲開始,張良華便走上了學習提線木偶戲之路,師從泰順木偶藝人周德、被木偶界譽為「中國木偶猴王」的黃泰生(也就是之前送他木偶的藝人)。提起過往的學藝經歷,張良華頗有感慨地說:「那時,我為了能學到木偶戲操縱技法的精髓,天天「黏」著師傅,還主動包攬了他家裡煮飯、燒菜、洗衣等家務。結果,我不但學會了木偶提線技藝,還學會了烹飪番薯飯、炒蔬菜、紅燒魚等各種家常菜餚。」

張良華20多歲時,已是泰順當地有名的「角」了。很多木偶戲藝人會木偶戲操縱技法,嘴裡有念白,但沒有唱腔。而張良華從9歲起,就跟舅舅學唱京劇多年,不但會唱老生,還會唱花旦。當地的人,只要聽說他要來村裡演出,就會聚攏過來,有的牽著小孩的手去看;有的帶著老人去看;有的甚至放下手中農活趕去看,均稱他為唱功最好的木偶戲藝人。一次、兩次根本看不過癮,會時常邀請他來村裡演出。

一場接一場的演出,也讓張良華達到了與木偶形神合一的境界。勾、挑、提、拉間,木偶的動作眼神如何「發光」,他的動作眼神也跟「發光」,再加上提線的小絕活與嘴裡的念白、唱腔等,讓現場觀者不禁發出「技藝絕佳」的慨嘆。

當記者問張良華,哪些劇目是他最愛的。他回答道:「當然是《徐策跑城》。這齣戲演了數十年,直至現在,我都還會經常演這齣經典木偶戲。平常沒事,也會一邊放著這齣戲的音樂,一邊拿著提線木偶,每回練習木偶戲操縱技法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用獨特的方式去傳承

多年來,張良華以編導+展演的方式,去傳承泰順木偶戲。1987年參加浙江省木偶藝術匯演,他執行編導的《火焰山》獲得演出獎;2010年,張良華舉辦了溫州木偶藝術專題展;2014年,他還赴臺灣參加了憶江南·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主題館展演。

雖然,他已經年過古稀,但是幾乎每天都還在練習木偶戲操縱技法,左手3條,右手5條,再加上雙腳、胸腹、頭部等數十條線提上提下,勾來勾去,原本枯燥的活,他總能玩出新的操縱技法。提線提累了,他就拉一會兒胡琴,唱幾句戲曲,保持嗓子的清亮。

而且,只要有人叫他去演出,他便會叫上搭檔一起登臺,牽著木偶的線,一會兒唱,一會兒念,連續數小時也不會覺得累。他說:「現在雖年過古稀,但只要觀眾要看他演出,他就不會離開這個舞臺。」

除了堅持上臺演出,他還堅持編導木偶戲。他在木偶劇團,編導了很多的木偶戲,其中《火焰山》就是他最為出彩的代表作。在排戲之前,他會給藝人們講很多關於泰順木偶戲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木偶戲老藝人從藝的故事。等他們對泰順木偶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再進行技藝的提高,以及表演思路的拓寬。很多木偶戲藝人演了他排的戲之後,就覺得戲很「活」這個「張導」確實不凡,木偶戲已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生活。

有不少人常問張良華,人到古稀了為啥還不休息,還要跑那麼多的「展」,跑那麼多的「場」,導那麼多的「戲」。其實,只有張良華自己清楚,他的視力、聽力都在下降,要想有個完整的牽線人生,必須得線系人生,手一直得提著線。他一生都在回味,宋代詞人蔣捷的《沁園春》:「高抬眼,看牽絲傀儡,誰弄誰收。」

相關焦點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木偶戲:指尖演繹的悲歡離合
    這幾天,東渡鎮石松村的村民一吃過飯就往戲臺子跑。那兒正在演木偶戲,不但本村人去看,而且附近村子的人也都去看新鮮。在60歲以上的村民記憶中,這次演木偶戲,距離上次已經有60多年了。「60歲以下的人肯定沒看到過。」一位大爺非常肯定地說。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下的非遺傳承
    近日,記者來到泉州木偶劇院,近距離觀賞了一場泉州提線木偶戲,感受藝術家精湛的「指尖功夫」。「泉州提線木偶戲歷經千年而不間斷的傳承,積累了豐富的傳統劇目,擁有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多達300餘支的傳統曲牌唱腔。」據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介紹,木偶劇團公益性演出已成常態,一年演出場次超過365場,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歡。
  • 廈門「木偶世家」以布袋木偶戲演繹「掌上大乾坤」
    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技巧、製作工藝、歷史背景到一家三代人的傳承故事,小姑娘的解說娓娓動人。  這個只有17歲的小姑娘名叫詹皓晶,別看年紀小,她可是布袋木偶戲新一代的傳承人。詹皓晶的外公是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母親是廈門布袋戲傳承人莊晏紅。在外公和母親接連為木偶戲文化「代言」後,詹皓晶將木偶戲文化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上。
  • 漳州布袋木偶戲:指掌乾坤 薪火相傳
    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布袋木偶頭精雕細刻,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和布袋木偶頭雕刻,同時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於大多數漳州人來說,布袋木偶戲既是廟會上必備的橋段,更是陪伴一生的本土印記。
  • 指尖上的松溪提線木偶
    其中,市級文化遺產提線木偶作為松谿縣民間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榜上有名,是一項指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溪提線木偶,於清代由江西傳入。其唱腔屬弋陽高腔的贛劇曲調(俗稱江西路)。解放前,松溪提線木偶,當地俗稱傀儡戲,在城關演出是很經常的。東門菩薩廟就是提線木偶的演出「基地」,在那裡一演就是幾個月。此外,每當「佛期」(即:菩薩生日)在不同的廟宇都有演出。
  • 掌中有乾坤 木偶演人生
    看著黃老先生的演繹,不少兒時記憶湧上心頭。記得小時候每逢佳節,總能在村裡的戲臺前看到木偶戲,所謂掌中有乾坤,木偶戲人生。隨著時代變化,傳統木偶戲鮮少被傳承,然而從父親到女兒、兒子再到孫子,他們指尖一動就是近百年。學木偶戲要長期練習演繹完木偶,黃老先生便邀大家坐下,講起了關於木偶的歷史傳說。
  • 木偶戲(廣東木偶戲)
    廣東木偶戲又稱「嶺南木偶戲」。元代時,浙、閩兩地木偶戲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將這一表演藝術傳入廣東,自粵西地區傳承、發展並傳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廣東木偶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 指尖上的木偶人生
    木偶戲起源於漢代,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價值。客家木偶戲,也稱提線木偶戲、「吊線戲」等,古稱「傀儡戲」。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定區土樓木偶文化傳承中心負責人魏榮康說。魏榮康家是木偶世家,從小他就跟隨父親在廣東大埔、漳州、平和等地進行提線木偶巡迴展演,他繼承了父輩傳統的提線木偶技藝。改革開放後,魏榮康陸續接收多名學徒下鄉進村進行公益性展演,使古老的傳統技藝能夠得以延續傳承,他默默堅守著這個傳了五代的木偶劇團。
  • 16根線,提起一方文化,超帶感的木偶戲:懸線戲舞,指尖絕技
    16根線,提起一方文化,超帶感的木偶戲:懸線戲舞,指尖絕技 2020-12-07
  • 【網事】漳州布袋木偶戲:指掌乾坤 薪火相傳
    這是郭沫若給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的題詞。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布袋木偶頭精雕細刻,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和布袋木偶頭雕刻,同時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潮州鐵枝木偶戲:掌上演繹潮汕文化
    戲棚的舞臺一丈見方,離地約4尺半,臺中掛幕簾,身高1至2尺的木偶踏著鑼鼓聲在櫥窗般的戲臺上演繹不同的故事。 影戲酬神,真正的「老爺戲」 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國的傳統影戲分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三大類。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稱「紙影戲」,發源於宋朝,興盛於明清,改革於民國初年。但現在的「紙影戲」為何不見紙的蹤影,而變成了鐵枝木偶呢?
  • 漳州木偶戲走進新華書店
    漳州木偶戲走進新華書店 2020-06-03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衣改行演提線木偶戲 完美地演繹劇情
    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陽 文/攝     「盼望奴夫早日歸來,合家團圓共享天倫……」舞臺上,幹練的林智明一邊以優美的閩劇唱腔演唱,一邊操控著手中的提線木偶轉身、拂袖,完美地演繹劇情。     這是上周六在塔巷20號閩韻蘭軒非遺傳承示範基地,提線木偶藝人林智明又一次為閩劇愛好者們演出。
  • 走進緬甸之緬甸牽線木偶
    因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臺演出,故又名「高戲」。緬甸有「戲劇源出於木偶」之說,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說從中國南部傳入,一說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劇務大臣吳多首創。看了看這些木偶都是人來操作的,和我們國家的皮影戲有點雷同,但是當地人都在傳說,木偶可以鎮住鬼神的。看著木偶一節節地被注入生命,這穿上衣物的木條,在線條牽引下,陡然間具有了人的靈性。或唱或跳,或舞或吟,舉手投足之間,顰笑生,神情姿態,居然有著別致的風情,恍惚間不禁滿眼粉墨人生。曼德勒更是出產木偶戲大師的城市。
  • 布袋木偶戲:掌間大舞臺
    傳承千年 跨海交流靈動精巧,指尖翻飛。近日,在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裡,好戲正在上演。一個個精緻的布袋木偶在表演者的演繹下,生機靈動,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令圍觀者嘖嘖稱奇。
  • 探訪首批國家級非遺漳州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 指掌乾坤
    【解說】形態各異的布袋木偶,在嫻熟的技藝下栩栩如生,配以聲情並茂的唱腔和臺詞,表演更加活靈活現。說到布袋木偶戲很多人並不陌生,在福建漳州,流傳甚廣的布袋木偶戲不僅是廟會上必備的橋段,更是陪伴當地百姓的本土印記。日前,中新社記者用鏡頭記錄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精彩演繹。
  • 演繹生動木偶戲,傳承不朽民族情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李巧玲,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上面是活靈活現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下面的手藝人在用木桿輕鬆的舞動著,這個形象生動的木偶戲是由表演者操縱杖頭木偶來完成的而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
  •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之六: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杖頭術偶戲,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區稱為「木腦殼戲」、「棒棒戲」、「矮臺戲」、「低臺戲」、或「觀音戲」,最早見於史籍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