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名人館[upload]/201309/36_36_0019.jpg">
△諸城恐龍化石裝架群 ●諸城先後孕育了虞舜、張擇端、趙明誠、劉墉、竇光鼐等聖賢雅士,王盡美、路友於等先驅英傑,王統照、臧克家、王願堅等文學巨匠。這些名人用人格、精神、作品鑄成的文化,提升了今日諸城的無窮魅力。傳承歷史文化,發展現代文明,讓文化發展成果普惠於民是諸城加強文化建設的落腳點。諸城以爭創省和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抓手,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力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以"一區五園"建設為帶動,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機制,新上一批文化產業大項目,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以諸城文化統籌研究為引領,大力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工程,搞好優秀地方文化傳承保護,城鄉文化得到繁榮發展;諸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連續三次蟬聯省級文明城市,榮獲全國"全民閱讀"活動先進單位、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十佳單位,順利通過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測評驗收,2012年列全國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第33位。
□傅汝強 王鶴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中國(諸城)大舜文化節系列活動異彩紛呈。浸潤著傳統文化,沐浴著先人遺澤,諸城用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舉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設施,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合奏出一曲曲文化強市的華彩樂章。
突出特色 城鄉一體
公共文化"服務圈"變"服務網"
圍繞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諸城著力打造以農村社區為依託、以鎮街綜合文化站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為平臺的"兩公裡文化服務圈",讓農民出門不到兩公裡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了網絡健全、設施配套、覆蓋城鄉的市、鎮街、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新網格。近年來,諸城市用於城鄉文化建設的投入達到13.6億元,企業和社會捐助資金4000萬元,設立農村和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專項資金,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149萬元,佔全年公共財政支出的1.11%。
諸城加強城鄉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城區新建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名人館、超然臺、群眾文化活動中心,"三館"均為國家一級館,博物館為國家二級館。在鎮街高標準建設綜合文化站,208個農村社區全部建有不低於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不少於20臺電腦的電子閱覽室、不低於5000冊圖書的農家書屋,全市書屋藏書達到140多萬冊,推行"一卡通"借閱服務,實現了市圖書館與城鄉書屋的通借通還,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在諸城召開。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規範化基層服務點達到100%。城鄉所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免費開放。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發展有線電視用戶29.3萬戶,入戶率達到92%,其中數位電視用戶27.8萬戶,入戶率達到87%,困難弱勢群體優惠政策全面落實,新上地面無線傳輸系統,實現有線無線混合覆蓋,全市農村無線調頻廣播入村率和數位電視覆蓋率均達100%。新建集數字影院和標準化劇場於一體的綜合性影劇院、龍都現代美術館、青少年宮等。市財政撥出專項資金,支持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每年進自然村放映公益電影1.5萬場,電影公司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村村掛銀幕,月月有電影"、"農家書屋"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百場歌舞進社區"等多樣文化活動讓"文化惠民"變成農民群眾的切實感受。諸城以市、鎮街、社區三級文化場所為陣地,組織開展的系列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依託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市裡每年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慶新春廣場文藝演出、"五一"專場文藝晚會、文明之夏廣場文藝演出、社區文化節等主題活動。經常組織開展"閱讀改變人生"全民閱讀活動、書香家庭和優秀讀者評選、全民健身、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
採取市政府購買文化產品的辦法,鼓勵支持演出團體"送戲下鄉",滿足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針對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孤兒等特殊群體和弱勢群眾,市文化、民政、殘聯等部門組織開展"進敬老院慰問演出"、"大手牽小手"親情結對聯誼、殘疾人才藝作品展等活動。2012年以來,共舉辦城區大型廣場文化活動300場次、社區廣場文化活動1880場、文藝作品展示展演55場。
加大投入 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項目"成"品牌"
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手抓",諸城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出臺《諸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並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360萬元,文化產業投資基金2000萬元,採取項目補貼、股權投資、貸款貼息和獎勵等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市國有文化資產中心,對國有文化資產進行產業化運作。
開展文化產業"大項目年"活動,實施文化產業提升工程,突出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恐龍文化產業園、常山民俗園、清明上河園、大舜文化產業園、劉墉板慄園"一區五園"建設,恐龍谷地質公園建設項目列入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諸城中國龍城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被命名第五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大文化產業核心層投入,2012年文化創意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26.25億元,同比增長75.9%,佔全部項目投資的35.4%。加快專業文化市場建設,新建龍都現代美術館、張擇端書畫城、超然文化市場等5個專業文化市場,總營業面積超過6.5萬平方米。2012年,全市文化及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增加值23.11億元,同比增長20.8%。注重文化產業品牌培育,山東馬耳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馬耳山及圖"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省政府批准、濰坊市政府主辦的中國(諸城)大舜文化節成為區域知名節會,"龍城舜韻"文明之夏廣場文藝演出被評為濰坊市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加快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與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搭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增強工業設計創新能力,發揮裝備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產業優勢,鼓勵支持企業打造企業文化,完善旅遊設施,積極創建工業旅遊示範點,把特色農業園區納入文化旅遊規劃和精品線路,爭創農業旅遊示範點。歐美爾家居城成功創建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全市擁有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4處、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5處。
旅遊是船,文化是帆。諸城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主打恐龍文化、大舜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牌,打造諸城恐龍探秘之旅、大舜文化尋根之旅、名人文化崇尚之旅、民俗文化體驗之旅,諸城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
推動文化與金融業融合發展,引導商業銀行通過項目貸款、授信等方式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工商銀行諸城支行和農行諸城支行為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項目發放貸款6.8億元,濰坊銀行諸城支行為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諸城分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4500萬元。
推動文化與體育融合發展,在城鄉社區發展廣場舞、大秧歌、健身操等文體活動隊伍,組織開展農民秧歌舞蹈大賽,讓群眾在文化活動中休閒健身。推動文化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起諸城信息港、新企網絡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媒體企業,整合全市政府網站和重點商業網站信息資源,加快建設"智慧諸城"。推動文化與建築業融合發展,在建築設計與裝飾中展現建築文化風格,常山民間藝術收藏博物苑900多間房屋均為明清建築風格,新建的清明上河園、茶道古街均為北宋建築風格。
鼓勵創作 理順體制
傳統文化"弘揚"與"保護"並舉
大力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工程",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精品創作。市財政斥資600萬元設立"大舜文化獎",獎勵宣傳文化工作者創作的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優秀作品,最高單項獎達30萬元。設立文藝創作專項資金33萬元,用於新創作優秀作品扶持和"熱愛諸城·宣傳諸城"徵文比賽等文化活動。
積極穩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理順文化管理體制。組建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成立市國有文化資產中心。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將市藝術團由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改制為民營企業,成立諸城舜龍藝術團有限公司。成立舜達傳媒網絡有限公司,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整合重組工作。
大力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諸城地方文化統籌研究。組織宣傳文化部門單位和地方文化研究學會、民間藝術家協會等社團組織,對諸城孝德文化、超然文化、名人文化等地方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已結集出版《超然文叢》系列叢書和《諸城大舜故事》、《傳說諸城》等地方文化專著,地方文化刊物《超然臺》已編輯出版10年,其學術性得到業內廣泛認可。
開展傳統文化藝術展示展演活動,切實搞好文物保護工作,每年安排文物收購及保護經費5萬元,博物館管理運轉經費等243.8萬元。已完成三級以上珍貴藏品錄入信息2000條,採集比例達到100%。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市財政每年安排非遺保護經費10萬元。全市確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個,入選世界級非遺保護名錄1個、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4個、濰坊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6個。科學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38個非遺項目被確定為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諸城市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