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聞丨「星星的孩子」跑完廣州全馬,背後的故事令人淚目
金羊網 2020-12-16
在志願者的陪伴下,他們不僅完成了約42公裡的挑戰,還都跑進了6小時內,最快者僅用時5小時零7秒。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圖/受訪者供圖
2020廣州馬拉松賽於日前落幕,這是一場吸引2萬名跑者參加的全程馬拉松賽事。一同奔跑在賽道上的,有4名特殊的跑者,他們都是「星星的孩子」。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在志願者的陪伴下,他們不僅完成了約42公裡的挑戰,還都跑進了6小時內,最快者僅用時5小時零7秒。
「星星的孩子」首次參加廣馬全馬項目
兩年多來,從不會跑到會跑,再到完成半馬、全馬,孩子們的進步背後,凝聚了太多人的努力。
從2017年開始訓練到現在,陽光特跑團已有十餘名孩子參加過半程馬拉松比賽。今年,是特跑團孩子們第二次踏上廣馬的賽道,也是第一次挑戰全馬,陽光特跑團正是全國第一支全程馬拉松心智障礙者跑團。
衝過終點線的瞬間,家長們熱淚盈眶,他們從來不敢想像,「星星的孩子」也能在馬拉松賽道上發光發亮。
從左到右:張以恆、王皓、吳宗泰、譚竣文
兩位「星星孩子」的父親成立陽光特跑團
最早想到讓孩子們接受體育運動訓練的人,也是一名「星星的孩子」的父親,他叫劉顯華,如今是廣州市越秀區陽光心智障礙服務協會。
早在7、8年前,劉顯華就受到特殊奧運會的啟發,發現可以將大運動拆分為肢體、協調、社交等方面能力,促進心智障礙兒童獲得全面提升。苦於沒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隊,這個想法一直未能實施。
後來,他遇到另一位自閉症孩子的父親陸國盛,雙方一拍即合。他們從跑步開始,成立了陽光特跑團,在志願者和家長的支持下,開始了針對孩子們的專業跑步訓練。
3年來,每周三和周六晚上,天河體育中心都會出現這群人的身影。在專業特奧教練的指導下,他們先是做做繩梯、拋球等小遊戲,然後進行跑前拉伸,拉伸完成後,志願者和孩子們進行隨機配對,由志願者帶領孩子們一同跑步,每次跑步的時間在1個小時至2個半小時。
「訓練前,我們會對每位孩子進行評估,了解他們的手眼、手腳配合能力,同時還要結合他們自己的興趣來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劉顯華說。對於中低功能的孩子,興趣的養成其實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周,長則半年以上。
陽光特跑團合照
陽光特跑團團長陸國盛回憶,剛開始,跑團只有20幾個孩子參與訓練,但看到運動給孩子們帶來的明顯改變後,家長口口相傳,慢慢地,越來越多孩子加入,目前接受過跑步訓練的孩子達到120多名。他們的年齡跨度從10歲到27歲,主要集中在14歲至21歲之間,以自閉症為主,也有其他心智障礙者。
「我們只是想幫助孩子們運動一下,但經過半年多訓練,我們發現部分孩子能夠跑7、8公裡了。」陸國盛說,這讓他們萌生了參加馬拉松的想法。2017年底,他們開始招募具備跑馬經驗的志願者加入,陪伴孩子們接受更專業的訓練。
2018年起,這群「星星的孩子」站上了馬拉松賽道,韶關、肇慶、珠海、清遠、英德、梅州等地都留下他們的身影。
去年,孩子們第一次參加廣州馬拉松的半馬比賽,家長們深受鼓舞。有家長說,「別說跑馬拉松,能夠跑10公裡都不可想像,但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這就像一個奇蹟般發生了。」
陽光特跑團日常訓練
孩子們第一次站上全馬賽道
發現以往跑過半馬的孩子中,有部分能夠衝刺42公裡的跑程,劉顯華和陸國盛決定要試一試。
「我們不追求成績,只要能完成比賽就行了。」陸國盛說。經過篩選,最終具備跑全馬能力且年齡達到20歲的團員有4名,分別是27歲的王皓和吳宗泰,20歲的張以恆和譚峻文。10月起,他們與志願者一同接受了更針對性的訓練。
最終,「小將」譚峻文取得了5小時零7秒的好成績,王皓也緊隨其後,5小時零5分。「參賽的四人全部跑進了6小時內,這樣的成績大大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陸國盛說。
實際上,王皓接受訓練的時間並不長,他是去年春節後才加入的。以前,王皓的語言能力較弱,只會說簡單的句子,肢體協調能力也不強,他的媽媽希望通過運動讓孩子有所改善。沒想到,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王皓的進步令人驚異。
陽光特跑團日常訓練
「自閉症患者往往在情緒控制方面存在問題,跑完步拉伸時,肌肉肯定會痛,如果是以前,王皓容易暴躁、發脾氣,但這次跑完後我們發現,他雖然臉上顯露出煩躁的情緒,不過只用了幾秒鐘就控制住了,能夠繼續做拉伸。」劉顯華說。
陸國盛也發現,王皓的語言能力也有明顯提升,「以前幾乎不認識人,現在能記住我們的名字,還主動打招呼了,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孩子的成長,讓整個家庭都有了改變。王皓的媽媽以前從來不敢在朋友圈透露孩子的情況,但現在,她和丈夫漸漸走出陰霾,願意發布孩子的成長動態了。
「廣州馬拉松那天,王皓的媽媽跟著兒子一起奔跑,還輾轉賽道的不同補給點,為兒子加油打氣。看到結果後,她完全想不到兒子第一次跑全馬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激動得熱淚盈眶。」陸國盛說。這個月底,孩子們還將繼續「徵戰」梅州馬拉松。
劉顯華和兒子
將開展其他特奧融合運動項目
看到孩子們的進步,劉顯華、陸國盛和家長們一樣開心、激動。他們都是自閉症孩子的爸爸,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了工作,如今又成為全職公益人。
2003年,劉顯華發現2歲多的兒子有點「不一樣」,對別人的呼叫沒有回應,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玩瓶蓋。這是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在醫院確診後,他頓時感到晴天霹靂。當時的網絡並不發達,人們對自閉症知之甚少,他只能帶著兒子輾轉多家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兒子9歲時,了解到廣州有專門針對智力障礙群體的九年義務教育特殊學校——啟智學校,劉顯華終於看到了希望。如今,兒子已經就讀於啟智學校的職高二年級,雖然語言能力仍有所欠缺,但他發現,兒子的運動能力、平衡力都非常好,也具備不錯的領悟力和執行力。
陸國盛的兒子今年18歲,也是中重度自閉症,在1歲10個月時還不會說話間,第一次到醫院檢查時,被認為是發育遲緩,後來輾轉求醫,才最終確診自閉症。「當時真的接受不了。」陸國盛說,兒子上學前,他帶著兒子輾轉廣州市多個機構進行康復訓練,但眼看著兒子到了入學年齡,他越來越迷茫。幸運的是,他也在某次自閉症日的活動中接觸到啟智學校,在該校念到四年級,由於兒子各方面能力較好,在老師的建議下,四年級到八年級,兒子都是在普通學校就讀的。隨著課程難度加大,兒子還是有點吃力,於是又回到啟智學校。如今也就讀於職二,和劉顯華的兒子同一個班。
陽光特跑團開跑後,陸國盛每周也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訓練,到現在,兒子一共參加過6次半馬項目,再過兩年達到參加全馬賽事的年齡,屆時父子倆將一起參加廣州馬拉松全馬比賽。
陸國盛和兒子
跑步讓孩子有了令人欣喜的改變。「以前帶他出門,隨時都要牽著,因為放開後他會到處跑,沒有找我的概念。但現在,他能跟著我們一起做運動、一起玩,會自己走回來,也能認人了。」陸國盛說。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們幾乎不敢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從運動訓練中,他們看到了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今年,在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的指導下,廣東省青少年體育聯合會、廣州市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與廣州市越秀區陽光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共同發起了「特奧運動療愈計劃」項目,並成立了「陽光特奧融合體育俱樂部」,陽光特跑步是其中一個項目,還將逐步開展特奧融合足球、籃球、地滾球、徒步、遊泳等特奧融合運動項目。
「孩子和家長的需求量非常大,給我們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以足球特奧項目為例,一個場次下來的費用在1000元左右(不包括場租),並且只能開展小班教學。」劉顯華說,而目前市面上專門針對特殊孩子進行專業化、系統化運動康復訓練的機構並不多。
另外,心智障礙者容易在訓練中出現大喊大叫、拍手等行為,因此需要單獨的訓練場地。「受疫情影響,我們還在物色合適的訓練場地,爭取其他項目能在明年正式啟動。」他說。
劉顯華還表示,他們的目標就是搭建一個體育康復基地,並依託基地開設手工作坊,聘請已經步入就業階段的自閉症青年工作,以解決他們「未來怎麼辦」的問題。
【知多D】
如有合適的場地推薦,或有運動訓練需求,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陽光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進行諮詢。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