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孫雅琴
6月13日,青島實驗初中和青島三十七中兩所局屬公辦初中將迎來今年備受關注的小升初電腦派位。6月10日晚,兩校對外公示了前期的新生報名情況。令人震撼的是,兩校報名人數分別為7411人和2373人,均比去年報名人數翻了一番,達到了歷史最高值。而在這背後,則是無數個焦慮的家長。公民同招新政將會給公辦民辦學校的招生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家長內心的焦慮感又該如何破解?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現象
「抓住所有能抓住的機會」 實驗初中報錄比達13.3:1
6月10日晚,青島實驗初中和青島三十七中報名情況公示。今年共有7411人報考青島實驗初中,比2019年的3706人翻了一番,創下了歷史最高值。實驗初中今年計劃招收12個班,每班不超50人,按照600人的規模計算,報錄比已經達到了12.4:1。如果扣除包含在總計劃中的足球後備人才28人,青島市高層次人才子女、青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子女13人,報錄比將會達到13.3:1。另外一所局屬公辦初中青島三十七中的報名人數也大幅增加,共有2373人報名,比去年的1010人翻了一番還多。學校今年計劃招收10個班,每班不超50人,按照500人的招生規模再扣除22人的足球後備人才招生計劃,三十七中的報錄比達4.96:1,相當於5個人中錄取1個。
為什麼這兩所初中今年會出現報名人數大幅增長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當屬今年公民同招政策的實施。按照2020年青島市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工作安排,今年小升初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青島實驗初中和青島三十七中兩所局屬公辦初中進行招生,第二階段則是民辦初中和各區屬公辦初中同步招生,報名人數超過民辦學校招生計劃的將實行電腦派位。「第二階段民辦初中將和區屬公辦初中同時錄取,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要是一志願沒有派上熱點民辦初中,可能連好一點的公辦初中都沒法選了。在這種情況下,多一次機會,也就多一份希望。」青島上清路小學的畢業生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身邊不少家長跟她有一樣的焦慮心態,恨不得抓住所有能抓住的機會。
青島四方小學的學生家長王女士也向記者透露,從今年公民同招的政策落地之後,她就一度陷入糾結。「一志願想報超銀,可是片區內對口的公辦學校也還不錯。要是一志願沒派上民辦,而對口的公辦學校又滿額了,根據政策很有可能就把孩子安排到報名人數少的學校裡去了。」焦慮的心態讓王女士給兒子填報了一切可以選擇的機會。她不僅在第一階段報名時選擇了青島實驗初中,在此前的足球後備人才計劃中也填報了實驗初中,可遺憾的是孩子並沒有入選。「實驗初中和三十七中今年的報名人數這麼多,從中也能看出像我一樣焦慮的家長還有很多。」王女士說。
趨勢
杜絕「掐尖」均衡生源 公民同招讓教學質量迎大考
兩所局屬公辦學校報名人數劇增,是今年公民同招政策背景下激起的第一個浪花。以往,青島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中,存在民辦提前發布招生信息,提前聯繫收集學生信息等提前招生的情況,甚至為了保證招到最優質的學生,提前面試學生甚至家長,惡意「掐尖」。這種現象青島並不是很突出,在全國來看比較普遍,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這種民辦惡意「掐尖」的提前招生現象愈演愈烈。如何規範亂象,去年教育部下發通知,自上而下要求「公民同招」,超出計劃的民辦學校要像公辦學校一樣電腦派位。於是,今年青島的公民同招政策也正式落地。
公民同招、電腦派位帶來的第一個影響就是生源均衡化趨勢,公辦和民辦在招生時間和規則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增加了家長選擇學校的難度,對比以往的政策來看,更有利於公辦招收到優質生源,對民辦學校的招生勢必也會有一定的影響。表面來看是通過「抑民扶公」,促進生源均衡化,防止部分學校的「掐尖」行為。而從此前的青島初中教育來看,熱點優質民辦初中也確實有很多數據勝於很多公辦初中。從升學率來看,每年青大附中、超銀在二中、五十八中的達線人數有數百人之多,而一些公辦初中達到這兩所高中線的人數寥寥。從本周剛公布的2020年中考自主招生數據上也能看出,青大附中和超銀這兩所學校獲得二中自招資格的學生數就佔了二中自招資格總數的四成。
但是,從今年起實施公民同招新政,民辦學校就失去了提前選擇生源的優勢,政策讓公辦和民辦回歸同一起跑線、協同發展的同時,也對公辦和民辦的辦學質量和智慧提出了新的考驗。業內人士認為,在此之上,一些辦學質量較為薄弱的公辦學校通過均衡生源收穫一部分優質生源,獲得優質發展的良好契機,一定程度上會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對於優質的公辦學校來說,會一定程度上更加促進其優質化辦學,從而在集團化辦學、輻射優質教育資源的層面發揮更大作用。對於辦學薄弱的民辦學校來說,則遇到強有力的衝擊,會倒逼其加快改革提升辦學質量,同時也會給這些學校帶來被淘汰出局的風險。而對於優質的民辦學校來說,公民同招政策的調整雖然會分流部分優質生源,但為了維持住「升學質量」的生命線,政策的調整會讓這批優質民辦學校「心弦緊繃」,更加注重教育教學質量的優質,從另一程度上來說,優質民辦學校也會越來越好。
說法>>> 讓選擇權後移 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無論是哪一類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獲得家長、學生的認可,才是重中之重。公民同招政策調整的關鍵是通過政策之手,讓公辦和民辦都有所發展,義務教育階段不管是公辦和民辦都能提質。」青大附中校長張鳳瑛打比喻說,這就好像是冰川融化之後,海平面升高,水漲船高一樣,這樣的教育導向有利於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但有家長認為,採取電腦隨機派位的方式是不是剝奪了家長選擇的權利?張鳳瑛則表示,並非如此。「原來的選擇導向是趨向於孩子的低齡化,從孩子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選了,可是孩子太小,並不具備選擇的能力,都是家長替他們做的選擇。而新政的發布,則是把更多的選擇權後移了,移到了孩子的高中階段,乃至大學階段。」張鳳瑛認為,義務教育學段本該如此,應該當孩子具備選擇能力的時候,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在新政之下,我也期待著我們的社會能夠對未來的教育評價做出改變。家長們也要認清楚『我要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張鳳瑛表示,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知識和學習層面,還應該有更高的目標;不僅僅要成就自己,還應該有幫助和成就別人,甚至是幫助和成就世界的意識。「我想我們應該把培養的目標或者落腳點放在給孩子一個大視野、大框架、大格局。而只有教育評價發生改變,我們的家長才會從焦慮當中解脫出來,也才能讓所有的學校按規律辦學,讓孩子按規律成長,回歸教育的本源,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張鳳瑛建議,「義務教育學段應該讓孩子張揚個性、發揮特長、全人教育,學校應該開足開齊國家課程,拓展一些校本課程,真正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