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孕育了長江文化,涵養了中華文明

2020-11-25 中工網

來源:南京日報

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基。長江養育了長江文化,養育了中華文明。

5000年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國家文明出現於長江流域

在長江上遊發現舊石器早期巫山人、元謀人,長江下遊出現的繁昌人字洞舊石器文化,時代可以早到170萬年到200萬年間,這是迄今東亞區域最早的人類和文化遺存。

長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目前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製作技術誕生地,長江流域先民發明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技術、木船製造技術、漆器製作技術等,在浙江跨湖橋遺址、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等,都發現了幹欄式建築遺存或造船與漆器製作遺存,那些令人驚嘆的榫卯技術實物為後來中國乃至東亞區域的木結構建築體系和家具工藝開啟了技術先河。

5000年前左右,在今天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國家文明出現於長江流域。2019年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良渚文化古城遺址,正是5000年前良渚文明誕生的標誌性遺存。在這裡,保存著具有都邑性質的古城、高等級祭壇式墓地、發達的農業水利系統、巨大的水稻倉儲設施、宛如天工的玉禮器系統及其他先進的手工業如絲織、竹編、牙雕、石器、漆木等遺存,還有遍布於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不同規模和級別的良渚農業聚落群,都展現出這一中國時代最早的區域性古國高度發達的文化創造。

到距今2500年前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流域最終形成了三個主流文化圈,上遊的巴蜀文化圈、中遊的楚文化圈、下遊的吳越文化圈。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都有非凡的創造,有的文化成就影響極其深遠。如長江中下遊的青瓷及其「龍窯」燒制技術,楚國發達的漆器工藝,吳越國家的銅劍鑄造技術和航海技術,吳、越、楚國的鐵器冶煉技術、絲綢紡織技術,齊人孫武在吳國完成的《孫子兵法》,楚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等人創造的「楚辭」文化成就,楚人老、莊完成的「道家」學說等,都代表著許多開創性的業績。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漢語、漢字、漢賦、漢民族、漢文化、漢文明等都因西漢而得名,而漢文化體系中便包容著大量楚文化要素。我們從西漢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楚文化在其中佔有著重要地位。

六朝,長江流域成為華夏文化之中心

長江流域攀登上更高的文化高峰是從漢唐之間的六朝時代開始的。公元220年進入三國時期,當時長江流域上遊有蜀漢政權定都成都;中下遊有東吳政權定都建業(今南京),又有副首都在中遊的武昌(今鄂州)。孫吳以南京為中心,開挖了連通江南運河與秦淮河的人工運河「破崗瀆」,這是把長江支流秦淮河第一次納入大運河系統的重要工程。孫權還以今南京為中心,充分利用「通江達海」的有利條件,派海軍或使臣去遼東、夷洲(今臺灣)、扶南(今東南亞柬埔寨等地),開闢了長江流域的「海上絲綢之路」事業。

西晉末年,晉室琅琊王司馬睿率領一批大臣渡過長江,到達原東吳都城及江南地區,史稱「衣冠南渡」。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江南大地得以保存和發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達。都城建康,人口多達百萬左右。沿江一線,大城市眾多,著名者就有益州、荊州、雍州、湘州、江州、郢州、南徐州、廣陵、毗陵郡、義興郡、吳郡等。整個六朝時代,人才薈萃,文化成就突出,在建築、哲學、文學、科學、史學、教育、書法、繪畫、雕塑、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方面湧現出一大批著名學者、藝術作品及著作等,有的作品或著作迄今還屬於經典之作,如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南朝石刻,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蕭統的《昭明文選》,範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謝靈運和謝朓等人的詩歌,周興嗣的《千字文》,徐陵的《玉臺新詠》,蕭繹的《職貢圖》,常璩的《華陽國志》,葛洪的《抱樸子》《肘後備急方》,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弘明集》,慧皎的《高僧傳》,法顯的《佛國記》等,皆為當時文化智慧之凝聚。其時,長江流域成為華夏文化之中心,以都城建康為代表的文化遠播到東亞列國,對日本、韓國、朝鮮一帶的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唐宋,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地位超過黃河流域格局大體定型

隋唐時期,長江流域全面崛起。唐代人有謂長江下遊區域是「繭稅魚鹽,衣食半天下」「天下大計,仰於東南」之勝地。長江下遊的揚州和上遊的益州成為全國性大都市。在長江及大運河沿線,分布著眾多政治和經濟中心城市,國家的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從過去的黃河流域南移到長江流域,對外交往的中心也漸次南移,揚州、明州(今寧波)、青龍鎮(在今上海)都成為重要的國際海港。「安史之亂」後,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地位超過黃河流域的格局便大體定型。

據國內外史家研究,兩宋時代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均達到中國古代最繁榮的時期。史載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冠,時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說。宋代國家財政中,商業稅佔到財政總收入的70%左右,當時商業稅的主要收入來自城市,北宋年收稅40萬貫的城市有東京和杭州2城,長江流域佔其一;20萬貫的城市5個都在長江一線;10萬貫的城市18個有17個在長江流域;5萬貫以上的城市有31個,其中18個在長江一線;3萬貫以上的城市有43個,其中23個在長江流域。兩宋時代,西北陸上絲路受阻,海上絲路發達,長江一帶設負責外貿機構「市舶司」的城市有杭州、明州(寧波)、蘇州、潤州(鎮江)、溫州、江陰軍(江陰)、嘉興府(秀州)的華亭(松江)、澉浦(海鹽)、上海鎮(上海)等。

這一時期,長江流域教育發達,科技稱雄,民間書院興起,理學興盛。有關四大發明,畢昇是杭州人;沈括在鎮江完成了「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的撰著;火藥及火槍製造中心主要在江陵、安陸、壽縣等地;指南針已用於海上航行。宋代長江流域名人輩出,古文運動大師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南宋四大家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尤袤,詞作大家晏殊、蘇東坡、周邦彥、秦少遊,著名詩人文天祥等,皆是長江流域的文化巨子。

元明清,長江流域整體上處於經濟高位,推動文化發達和思想創新

元代的長江流域,出現了黃道婆這樣的紡織技術改革家。特別是元代在景德鎮創燒青花瓷,景德鎮發展成為中國及世界的「瓷都」。

明代早期,朱元璋以南京為中心,建立了明朝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制度。朱棣遷都北京時,實際是把南京的國家文明體系遷往北京,包括其宮室、陵寢規劃建設制度等均移自南方。國家經濟上更是依賴南方,明代學者丘浚說「天下之租賦,江南居其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又居兩浙之十九,而蘇州尤甚。」明清三大織造中心(南京、蘇州、杭州)都在長江流域;瓷都景德鎮、陶都宜興分別位於長江中下遊。明代的南京人口達百萬左右,是沿江規模最大的城市,它藉助長江運道,一舉成為海上絲路的中心城市。在這裡,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航行世界30餘國,把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推到了歷史的巔峰。

明清時代,長江流域已經是人才淵藪。位於南京的國子監,一度學生規模達到9000多人;「江南貢院」作為長江下遊科舉重地,蘇州則成為「狀元之鄉」。從更大的範圍而言,明清時代,長江流域整體上處於全國經濟的高位,由此推動了文化的發達和思想的創新。在長江流域,明清時代產生過大量優秀學術成果,如王陽明的心學,王艮的泰州學派,無錫的東林之學,顧炎武為代表的實學,乾嘉學派中的吳派、皖派和揚州學派,常州學派,安徽的桐城派,湖南復興的湖湘學派等。其中「湖湘學派」起於兩宋,到明末清初以王夫子為代表,形成名家層出的態勢,從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魏源、陶澍、賀長齡到譚嗣同、陳天華、黃興等,展現了該學派經世務實、愛國體民的優良傳統。

近代以來,幾乎所有重大裡程碑事件都發生在長江一線

1840年,「鴉片戰爭」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在侵略者的嚴酷挑戰下走上艱難的現代化歷程,長江流域既是標誌著中國進入近代史的《南京條約》的籤訂地,也是被迫接受這種挑戰並率先做出積極探索的區域。從上海、寧波、南京、武漢等城市「開埠」,到「太平天國」戰爭的發生,從「洋務運動」興起,到「維新運動」的參與,從「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到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從「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到《新青年》雜誌的創辦,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南昌起義」,從井岡山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建立到瑞金第一個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從於都邁出萬裡長徵第一步到「遵義會議」召開,從「四渡赤水」到「飛奪瀘定橋」,從第二次「國共合作」到抗戰勝利,從打響「渡江戰役」到新中國成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重大的裡程碑事件都發生在長江一線。

萬裡長江,澆灌了長江文化數萬年之花,哺育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果實,滋養著近現代無數的仁人志士持續奮進——他們立足長江,面向世界,探索著天人合一、知行圓融、家國情懷、大道之行的至理和實踐。

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長江又肩負起新的偉大使命。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長江經濟帶」到「長三角一體化」,從「一帶一路」交匯地到「生態文明」先行區,既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又要創新發展不止步,引領全國作貢獻。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

編輯:遲語洋

相關焦點

  • 長江:孕育了長江文化,涵養了中華文明
    □ 賀雲翱  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基。長江養育了長江文化,養育了中華文明。   5000年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國家文明出現於長江流域   在長江上遊發現舊石器早期巫山人、元謀人,長江下遊出現的繁昌人字洞舊石器文化,時代可以早到170萬年到200萬年間,這是迄今東亞區域最早的人類和文化遺存。
  • ...涵養千年文明紐帶——長江經濟帶沿岸各省市積極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大江大河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人類起源於大江大河,任何文明的根基都在江河、發展於流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因此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而不是陸地文明、黃土文明。江河在演變,文化與文明也在演變,國家也在演變。中國5000年文明史,大體就是長江和黃河的演變與發展史。
  • 王石:長江文化不但要「涵養」還要「涵化」
    新華網武漢11月21日電 (餘凌雲)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20日在中國長江論壇•2016——「涵養文化長江」分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論述了區域文化發展中局部和整體的關係。他認為,長江論壇帶動了中國區域文化的研究,區域研究著眼於局部,但視野應該在全球,長江文化不但要「涵養」還要「涵化」。  區域文化是構成多元文化的前因  王石指出,在從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講長江流域,人們頑固地認為中國的文化從黃河流域、從中原生成,然後輻射到其他地方,這個看法很多年沒有改變。
  • 展覽預告︱長江文明物語——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
    長江孕育了多彩的文明。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夾裹著文明的支脈與溪流,巴蜀文明、荊楚文明、吳越文明,在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的斑斕錦緞上,演繹歷史,造就博大,撐起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脊梁。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長江流域文明交流互鑑,提升長江文化藝術節活動品質。
  • 涵養長江千年文脈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訾謙 魯元珍     萬裡長江晝夜奔流,千年文脈延綿不休。  長江帶來了灌溉之利,孕育了古老輝煌的中華文明;長江成就了舟楫之便,融通了沿線文化和人民感情。
  • 弘揚長江文化的鴻篇巨製
    如果說長江與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長江就是江蘇獨一無二的搖籃。正是億萬年長江泥沙的反覆沉積,才孕育出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孕育出美麗水鄉、經濟重鎮、人傑地靈的錦繡江蘇。《長江歷史圖譜》的編纂《長江歷史圖譜》主編左健偉介紹說,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 「每日一習話」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這段話出自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長江從青藏高原的雪山發端,匯聚了眾多河湖水系,以雄渾浩蕩之勢奔流入東海,也以其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孕育和滋養了長江文化。
  • 激活長江文化 流淌於血脈中的精神力量
    來源:南京日報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自唐古拉山脈發源,從西向東橫貫我國中部11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多達180萬平方千米,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和黃河一樣,長江成為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
  • 長江文化知多少|萬裡長江入海前經歷了什麼?
    地球上的文明古國,無一不依河流而興起——古巴比倫文明(又稱兩河文明)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之間的蘇美爾地區,古埃及文明源於尼羅河三角洲,古印度文明源於印度河和恆河流域,而中國文明則依託黃河和長江。萬裡長江源起唐古拉山脈,途經八省二市一區,在「最後一道灣」的張家港轉彎注入東海,是亞洲第一長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 中國的幾大河流,孕育了中華文明
    長江發源於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同樣作為中華的母親河,中偶人對於長江的認知比黃河遲滯了許多,長江流域經濟的飛速發展,那些隱匿在長江流域的景色還是那樣古樸,自然。珠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其直流眾多,流域有眾多自然景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其自古而來的文化底蘊最是濃厚,多樣。僅次於長江,可見其自古以來形成的重要地位。
  • 中華文明的源頭都在哪裡?長江中遊新石器文化隨想
    這裡是稻作農業的源頭中華文明以悠久綿長,不曾中斷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其中南稻北粟農業體系的建立功不可沒,在遙遠的蠻荒時代,人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並繁衍後代。從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化,到7800年前的坐落於湘西群山中神秘的高廟文化開始,流行於長江流域的太陽崇拜、在海岱地區發展起來的八角星紋、長江下遊的獸面紋、各地出現的精美豐富的白陶器物,無不向我們昭示著,這個大山深處誕生的神秘文化,有著強大的穿透力,他以跨越時空的強大影響力,在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寫下了自己傳奇的一筆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
  • 【地評線】秦平: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其從唐古拉山脈發源,流經江漢平原、江南水鄉,流域面積多達180萬平方千米。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不盡「長江」,如何滾滾而來?紫金文化產業論壇聚焦長江經濟帶與...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
  • 現存最早的長江畫卷首次出版,在《長江歷史圖譜》中讀懂厚重長江
    全長將近10米的《長江萬裡圖》,兩百多幅珍貴的長江沿線圖畫……11月24日上午,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和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江蘇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聯合舉辦新書發布會,首發《長江歷史圖譜》一書。這部彙編歷史上長江全流域樣貌的巨著與讀者見面,長江歷史圖譜首次得到彙編整理,再現了長江文化的悠遠與厚重。
  •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岔上鎮政府:傳承長江文化 唱好新時代「長江之...
    近日,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江水不止,文脈不息。」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長江,上億年來形成的獨特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深刻認識傳承長江文化的重大意義,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不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精彩樂章。
  •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核心提示:中國原生農耕文明發祥地應在長江流域,屈家嶺、石家河時期相繼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出現以雲夢大澤和江、漢、澧諸水為樞紐的連城邦國與交換貿易網絡,開啟東亞最早的文明化進程。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探索,則得出不同認識。
  • 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申福建範長江(1909—1970),四川內江人,中國傑出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家、社會活動家,為我國新聞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新聞巨子」。
  • 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國家文物局、「敦煌的女兒」發來賀信
    圖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揭牌儀式(記者海冰攝)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漢大學掛牌,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籤訂《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共建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