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全面介紹腦連接研究的方法學

2020-12-15 腦科學君

本文以神經生理的角度評價分析了目前研究「人腦圖譜」的方法。最近幾年,新出現了一種評價人腦解剖和功能連接的多模態研究方法,它能利用神經生物學中易計算的方法用來定義和分類神經網路。腦網絡分析通過整合現代神經生理及神經影像的腦映射技術來定義同一個腦圖譜內的解剖和功能連接,其作為一種探索結構-功能連接機制的有力工具,同時揭示疾病病因學在網絡連接異常和神經精神疾病間的相關性。在國際神經生理聯盟(IFCN)的支持下,多位學者受邀參與本文撰寫,內容涵蓋對人腦解剖-功能連接的認識,包括最常用的結構和功能核磁共振,腦電圖、腦磁圖、非侵襲神經調控技術和評價局部及整體腦網絡連接方法。

圖源:reerangestock.com

人類大腦的約1000億個神經元和幾千個神經突觸連接可以用多種數學模型以複雜矩陣的方式表示。其中一種模型是把空間上分離的且周期性放電的神經元比喻成眾多的振蕩器。在微觀-介觀-宏觀層面上,它們用節點和連接邊組成了網絡結構,通過以環路觸發的瞬時激活/抑制(即協調同步)的方式實現動態地聚集協作。

在分析神經網絡的解剖-功能構成時,神經系統被模擬成一系列的節點(解剖和功能的神經元)和內在網絡的邊(結構-功能連接)。這種腦模型結構有兩個基本屬性:不同功能的腦區彼此分隔(包括認知、感覺運動整合、辨識和行為);不同功能區通過神經元和區域間連接將功能整合。而神經影像學技術能將腦活動可視化,腦網絡分析是探索結構-功能網絡的有力工具。

圖1:大腦的網絡構造流程圖

腦結構連接:實驗室和活體研究

長連接的神經活動觀測

經典的基於軸突傳輸纖維束跟蹤技術,基於軸突運輸的神經束追蹤研究成果代表了當今基於體內成像的神經束研究的「基本事實」,特別是基於DTI的神經束追蹤研究。

近年來,利用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啟動子對特定神經元的連接進行遺傳追蹤,實現了常規的束追蹤。之後新興的神經束追蹤方法: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這些創新技術越來越多地用於研究神經活動、神經迴路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局部神經連接

利用與HRP結合的小麥胚芽凝集素的體外擴散來追蹤人腦中的聯繫,結果非常有限。在固定的組織塊中,親脂染料沿著細胞膜擴散,會使得結果更有意義。組織純化技術是應用在細胞的自然三維結構,尤其是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由於它們的分支延伸到許多方向,而做的體積成像技術。

圖2人類大腦中的長連接的研究方法。(A)神經或中樞神經纖維束的橫切不可避免地引起順行(沃勒)變性。(B)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用於在體內識別腦內纖維束的空間方向,使重建中樞通路成為可能。

擴散追蹤圖

擴散加權成像(DWI)是可以在體內定量估計纖維束,重構纖維束的特徵顏色編碼也使圖像具有吸引力,從而使這種方法被廣泛接受。 擴散係數衡量的是水在組織中平動的難易程度。

宏觀尺度連接

在大腦皮層中有許多短的和長的聯合束提供半球內的溝通,主要連接纖維束的簡要概述見圖3。扣帶回是長聯合帶的一個例子。聯合纖維在兩個半球的同源區域之間提供聯繫,胼胝體代表最大區域。其他聯合有前聯合,它連接同源的皮質額葉區域和穹窿。

圖3:人腦額葉切片

連接組

神經科學的一個長期目標是開發整合大腦結構和功能來預測人類感知、認知和行為的模型,但它們往往缺乏個體層面的表徵。神經成像研究才剛剛開始解決這一知識缺口,在我們能夠可靠地研究大腦網絡的個性和變異之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最近有人提議開發創新技術,使個人大腦連接的計算結構研究成為可能。

圖4:(A) 連接組的節點。弓狀束的皮質端。密度表示為黃色較高和紅色較低。(B)連接組的邊,兩個主要的WM束,皮質-脊髓束(CST) &弓狀纖維束。

儘管在繪製人類腦連接組方面,研究人員已經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但迄今為止,完整的連接組仍是未知的。繪製完整的連接組的局限性是在於連接組的估計存在兩個差異:

1、連接組對跟蹤方法的依賴性;

2、同一個體不同時期重複掃描的變異性。

最近提出了利用線性束分析法(LiFE)進行纖維束追蹤評價的方法。LiFE可以使用任意追蹤圖,以生成的白質束作為輸入,並以預測誤差最小的DTI測量的束的子集作為輸出。

大腦功能測量技術[fMRI,腦電圖,腦磁圖]

知覺和行動產生於分布式神經網絡中多個位置,是隨時間協調而產生的大腦局部活動。EEG、MEG作為非侵襲神經放電檢測技術,具有毫秒級的高時間解析度。但是空間解析度低而且局限在皮層表淺部位。fMRI具有空間分辨高(毫米級),和能偵測到深部腦組織活動的優勢,而其時間解析度有限,並且還有以下幾點局限性:

1、由於血紅蛋白釋放的物理性質,在神經元同步化和相對尖波發放之間存在時間延遲。

2、在血管反應的增強或衰減期,局部血流量的BOLD信號會被平滑處理。

3、對於不耗能的腦活動不能監測到。所以在得出生理神經網絡的結論前,為了減少每種技術所固有的缺陷,常需整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技術。

任務態與靜息態

之前的研究中,發現我們可以用PET和fMRI描述大腦網絡模型的骨架,它們包括默認、額頂葉和背側注意網絡。大腦默認模式網絡由離散、雙側和對稱的皮質,內側和外側頂葉皮層,內側前額葉,內側和外側顳皮層。默認網絡是被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發現的,它與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和不需要自身做參考的任務相比,在閉上眼睛或簡單視覺固定任務中明顯激活;額頂葉網絡主要參與任務監測和報告。最後,背側額葉網絡具有一系列多樣的功能,包括運動規劃和想像、思維旋轉、空間注意力和工作記憶。

腦電圖、腦磁圖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關聯性指標

相關(Coh)、局部相關(pCoh)、相鎖值(PLV)、交互信息(MI)、直接傳遞函數(DTF)是處理腦電圖或腦磁圖區域間連接數據的常用數學描述方法。對於網絡節點和連接,它們基本上沒有假設和全腦研究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動態因果模型(DCM),在這種模型中,對預先選擇的網絡中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區別是Coh、pCoh、PLV或DTF在只有少數感興趣的節點預定義網絡做假設驅動。相反,DCM不適合作為一種探索性技術。

用圖論參數描述網絡屬性

目前腦網絡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挑戰是找到簡單但有意義的方法來描述大腦網絡,同時避免任意選擇,並從網絡數據中提取新的診斷措施或生物標記。

圖5:腦網絡研究正沿著網絡度量和模型化的方向發展,並且引入了新的概念,如成本屬性、層級模塊化、隨機的或有目標的易傷害性,以及富集的概念(來自Vecchio et al., 2018)。

腦連接檢測:非侵襲性腦刺激技術

目前非侵入性腦刺激方法的應用,包括TMS和tDCS/tACS,以探討其功能連接仍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方法包括探索特定區域的刺激所引起的大腦活動變化的時空圖,並涉及整個大腦,或感興趣的種子區域與剩餘結構之間的特定交互作用。

網絡刺激不僅涉及單個樞紐的刺激,間接地改變了網絡活動,而且還涉及一組更大的相關領域,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是經顱磁刺激的雙線圈方法和特定的tACS,可能為今後更複雜的腦刺激試驗鋪平道路,以更詳細地探索功能連接的動力學和因果關係。

結論

本文介紹了一個最新的、普遍的、多模態的方法來探索大腦連接,並考慮了每種技術的優缺點。考慮到其複雜性和多面性,那些有關結構、功能、有效、及時和動態的大腦連接不能用一個單一的方法來處理和解決,而是需要多種和綜合的方法來解決它的各個方面。首先要了解結構之間的邏輯聯繫;了解大腦的哪些部分在解剖學上是相連的,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探討和理解功能連接。

將大腦看作一個動態連接的神經元集合的「社會」,這不僅在神經科學研究中,而且(甚至主要)在臨床神經科學中都代表了一種模式的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有可能解開「生理的」和「病理的」網絡,以及調整相應的治療和康複方法有一個核心「標記」來衡量他們的有效性和個性化的幹預治療。

參考文獻: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brain connectivity: An IFCN-sponsored review,Clinical Neuro physiology(2019). DOI:10.1016/j.clinph.2019.06.006

編譯作者:Chole Full/Simon(brainnews創作團隊)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文獻綜述寫作中關於外文文獻的借鑑體會
    文獻綜述是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當前水平和動向的論述性專題資料。它是作者圍繞某一主題閱讀大量的中外文獻後,提取說明主題的論點和數據,全面分析、整理、歸納概括而寫成的科技論文。對於大多數寫作者而言,難度較大的就是借鑑外文文獻。以下是醫刊彙編譯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
  • 腦科學日報|最新綜述全面介紹:什麼原因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
    來源:大話精神鑑於在診斷模式和診斷手冊的不一致性方面存在相對不同的共識,對遺傳和神經生物學前因和特性的研究激增,這將提供一個更強大和可複製的篩查。因此,許多研究聲稱,自閉症譜系障礙疾病具有強烈的遺傳聯繫,以及已知的大腦變化,從出生起就明顯存在。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為了應用新型工具加深對大腦迴路的理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在Brain Intiative 2.0計劃中將「小鼠全腦連接圖譜」確立為變革性項目。
  • 當代腦計劃研究進展
    為此,近年來,歐盟、日本、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紛紛開展腦科學研究,統稱為人類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HBP),以不斷增加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知,深入地探索其運行機制,並試圖尋找解決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的方法。本文針對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腦計劃進展情況進行綜述,並著重討論我國的腦計劃現狀。
  • 綜述:環境和來源對腦內巨噬細胞的影響及治療意義
    綜述:環境和來源對腦內巨噬細胞的影響及治療意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4 9:43:52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Mariko L.
  • 適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研究方法學戰略研討會召開
    原標題:適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研究方法學戰略研討會召開近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主辦,天津中醫藥大學承辦的「適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研究方法學戰略研討會」在天津召開。此次學科戰略研討會圍繞中醫藥臨床研究方法的研究現狀、前沿熱點問題和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交流,以形成戰略研判和系統思考,凝練該研究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
  • 研究生如何撰寫文獻綜述?博士後精煉總結這5種研究方法
    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浴火鳳凰文獻綜述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之前,在全面搜集和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消化、鑑別、分析、歸納、整理,對相關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敘述和評論,從而實現明確研究現狀、與前人成果劃清界線、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研究脈絡
  • 異質集成二維材料的全面綜述
    韓國成均館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Nano上發表的論文中,對原子2-D材料庫的非均質集成二維(2-D)材料進行了全面綜述,這些材料具有可選擇的材料特性,對設計新型設備的新功能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對這些2-D材料的研究已經成熟到可以創建具有可選材料特性的原子厚度的2-D材料的資料庫,並且該資料庫還在繼續增長。通過組合或堆疊這些2-D材料,可以構造2-D異質結構,該結構是通過直接堆疊包含不同材料的單個單層而構建的。由於該單層原子之間的強共價鍵,二維異質結構中的每個單層都是高度穩定的。
  • 人類大腦為何獨特:腦內連接是關鍵
    近年來,對大腦的掃描研究逐漸使我們明白,人腦神經元間特殊的連接方式也是答案的一部分。核磁共振成象(MRI)是這些研究中一種關鍵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是一種彌散張量成像。這種技術可以在不開顱骨的前提下,將神經元延伸出的連接不同腦區的長纖維可視化。這些連接像電線一樣在神經元間傳遞電信號。所有這些連接合在一起被稱為連接組,它能為我們研究大腦如何處理信息這個問題提供線索。
  • 腦科學日報:調控腸道微生物,延長壽命;健康的八大核心標誌
    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和腦與認知系的Ann M.靶向微擾和腦網絡控制 大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器官,結構連接上具有多樣的模式,湧現出這個星球上無可比擬的認知現象和廣泛的行為。
  • 醫學綜述的書寫
    ①歷史發展:要按時間順序,簡要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②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各派觀點,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將歸納、整理的科學事實和資料進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對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要詳細介紹,並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介紹各家觀點或學說,進行比較,指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 教育實證研究中綜述什麼:研究方法論的視角
    南昌 330038  內容提要:實證研究是一種方法論的分類。教育實證研究的質量提升,本質是方法論的規範,而方法論規範的源頭則是文獻綜述的規範。實證研究的文獻綜述具有三個特徵:圍繞專業性問題,有助於產生更有解釋力的新研究視角,綜述內容的豐富和邏輯一致性、論述的準確簡約。
  • NBR經典文獻解讀:焦慮個體的靜息態腦網絡功能連接性研究
    本篇研究基於先驗知識確定腦網絡的種子點,通過激活可能性估計的meta分析方法來評估焦慮症患者靜息狀態腦網絡的功能連接性。基於坐標激活可能性估計的meta分析:焦慮個體的靜息態腦網絡功能連接研究作者:Jie Xu , Nicholas T.
  • 怎樣寫文獻綜述?
    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各派觀點,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將歸納、整理的科學事實和資料進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這部分內容要寫得客觀、準確,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徑,為有志於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鋪路。
  • 淺談文獻綜述類科技論文的特徵及作用
    文獻綜述按照敘述性質和文體不同,可以分為大綜述和小綜述。大綜述一般是就某個領域的文獻做出的全面總結,屬於三次文獻的特殊文體,是與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並列的一種的綜述性文章。小綜述屬於一次和三次文獻的混合體。通常,學位論文的導論部分或課題開題報告屬於此類文獻綜述,碩士與博士學位論文和課題開題的寫作必須要經歷這一過程。
  • 文獻綜述的寫作規範與流程
    首先是文獻的原因、意義、文獻的範圍、正文的標題及基本內容提要,是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包括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分析 (尋求研究方法的借鑑 ,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的問題, 重點、 詳盡地闡述文獻綜述的結論)。
  • 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
    一、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複、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因此,文獻綜述應包括綜合提煉和分析評論雙重含義。文獻綜述範文1:「問題——探索——交流」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 ...我們在網上瀏覽了數百種教學模式,下載了二百餘篇有關教學模式的文章,研讀了五十餘篇。
  • 文獻綜述:步驟與問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獻綜述也稱研究綜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學術問題(或研究領域)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該學術問題(或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已有研究成果、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述而形成的論文。
  • 成立15年,這個腦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穩定,下半年成果湧現
    該研究以VCI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多模態磁共振MRI技術,結合成套的神經心理測查方法,全面評估了複方中藥燈盞生脈膠囊幹預VCI患者的療效,並通過圖論和機器學習方法揭示了藥物幹預後患者認知改善、提高大腦連通性的神經影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