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的後半生

2020-12-14 漠然夏末

漠然夏末專注於歷史領域

導言:憂國憂民的魯迅的思想一直都比較深刻,不止適用於他那個年代,也適用於今天的人們,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就是形容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在現代也有這樣懦弱的人。

關於魯迅的簡歷小編這裡就不用給大家具體介紹了,畢竟大家都熟悉,從初從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上我們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今天小編要聊的不是魯迅先生文學上的成就,而是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魯迅先生在這段時間過得是最自由,最開心的日子。我們把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分為前後半生。

魯迅先生的祖上出過幾個進士,家庭還算富裕,但是後來因為父親生病,家道中落,正如他在。一本書中說到的,誰從小康之家墮入到困頓之中,而我也從中看到世人的真面目。魯迅回到家中之後,正好趕上辛亥革命的爆發。

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投到了當時的國民黨大佬蔡元培的手下。而魯迅被蔡元培安排到當時北京,在教育部做一名基層的公務員。應先生當時的工資,按現在的甲按現在的比例換算的話,應該在三四千左右。工資也算是一般,而是其工作的職位叫做四等僉事,按職位來算的話,相當於今天的副處級幹部。魯迅先生在這個位置一坐就是到了自己42歲。也沒怎麼升官,畢竟處在深清水衙門當中也不好做出業績。

不過當時的工資還是隨著肆意的提高,月薪達到了每月300銀元。不過還好的是魯迅在當公務員期間的名聲不斷的提高,主要是因為他給當時的《新青年雜誌》寫稿子。可惜這些稿子是不給稿費的。對魯迅先生的前半生的評價的話,就可以這麼說一個出了名的普通基層公務員。

在小編看來,魯迅先生的前半生就正正如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外地人一樣。首先點,到大城市就要立足。一開始都想找一家穩定的工作,比如說銀行,公務員。而魯迅先生就是在教育部工作,這樣可以讓家裡人放心。雖然工資不多,但是就圖一個穩定,就這樣在這份崗位上一幹就是40多歲。其中家人肯定要要求買房,這樣一買房的話,平時的工作的積蓄就全沒了。後來把父母接到北京來發現自己經歷了中年危機,把自己弄得很狼狽。

魯迅先生的後半生

首先在經濟狀況方面,因為之前北洋政府已經發不出來工資了,於是魯迅先生就搬離了原來的宅子,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但是就是在這一期間,魯迅先生的財務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自己因為魯迅先生平時寫文章、幫別人代課,這些收入第一次超過了自己的工資,而且從此以後直到魯迅先生晚年去世,這一趨勢都沒有改變。

當時在北平,張作霖不斷的抓文人,於是林語堂就勸魯迅先生跟他一起到廈門,魯迅先生一尋思自己平時喜歡針砭時弊想一想還是去廈門合適。但是當他到了廈門以後才發現這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呀,在抓人殺人上都是毫不手軟的,於是魯迅先生就已經要辭職。在幾經折返後,魯迅先生就打算來到上海,其實當時的上海並不是一線城市。魯迅這先生在上海一待就是9年,然而這9年是他財政收入最頂峰的時候,魯迅先生在這幾年成為了自由撰稿人。

本文由漠然夏末原創,歡迎關注,帶大家一起認識歷史人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
    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歷史地位如何? 魯迅,一個響亮的名字,代表了一代自強不息的愛國人士,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他就像一盞時代的明燈,一個鮮明的旗幟,是中華精神的傳承,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魯迅先生,貴在哪裡?魯迅精神,高在何處?魯迅,永遠的中國龍!
    你可以不喜歡魯迅的文章,但你沒必要非要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冷嘲熱諷。一個人,永遠都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除非他是神!魯迅先生的文字,是歷史的一面明鏡。在這面鏡子裡,映照著形形色色的人。魯迅先生對於人心、人性、人情的把握,是無比準確的。
  • 不要再抹黑魯迅先生
    也不知是怎麼了,時下某些人對已故的魯迅先生不時進行文筆討伐,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說得一無是處。試想,那些試圖從魯迅先生文章裡找是非的人,你現在在中國的文壇地位如何?成為大文豪了嗎? 魯迅先生處於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你非讓他去寫什麼長篇小說之類的東西
  • 走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你了解魯迅
    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是身邊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偉大作家,在侄女周曄的眼中,又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走進課文來感受一下吧!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寫魯迅先生在笑談「鑿壁」中抨擊黑暗的舊社會。第23自然段:點明伯父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心。第25自然段:主要寫伯父幫助車夫後內心的激憤,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
  • 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先生
    我們初中高中甚至小學都學過或多或少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從少年閏土到朝花夕拾,再到吶喊和彷徨,每一部作品中無一不體現他的嫉惡如仇、痛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一心為他人著想。呼籲愛護勞動青年和進步青年,憂國憂民、不怕挫折,不懼迫害,頑強鬥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魯迅為何離開教科書?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
    魯迅為何離開教科書?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是小編非常崇拜的,而且從小到大,將魯迅先生視作偶像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都希望每個時代都能多出幾個魯迅,多出幾個可以挺直中國人脊梁的英雄人物。
  • 遊瞻魯迅公園,魯迅先生之墓,令人肅然起敬
    上魯迅公園的目的,自然不在於觀賞花草樹木。因為住家附近中山公園的古樹名花,要遠勝於魯迅公園,來這裡主要的瞻禮重點,還是落在了魯迅身上,因為這裡有魯迅的墳墓和紀念館。按圖索驥,看著地圖先找魯迅紀念館。書本記載魯迅紀念館建造於1956年,紀念館外形是典型的紹興民居風格。館裡展出魯迅先生手稿、遺物、文獻、照片、藝術品等多達10多件,資料可謂豐富翔實。
  • 「利劍刺心VS綿裡藏針」—讀後感:魯迅與老舍
    提到憂國憂民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杜甫,其實看老舍和魯迅的作品,我們也能夠看到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歷史過去了就過去了,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中,無法去親歷那黑暗的社會。  但是幸好有了作家,有了魯迅和老舍,他們用自己筆來刻畫人物,還原歷史,讓人們通過小說;來感受那段歷史,感受那些底層人物無奈的命運和悲慘的人生。  當我讀老舍寫的《駱駝祥子》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祥子這個人物,他活得非常簡單。
  • 魯迅先生說的12個字,他堅持了一輩子,這種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有的人一輩子只做過一件偉大的事情,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做偉大的事情,還有的人浪子回頭,放棄之前所做的錯事,改回脾性,後半生都用於奉獻。我想魯迅先生應該屬於第二種,一輩子都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用文字來喚醒人的麻木。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都非常熟悉,可以說魯迅先生的一生都是這樣一種精神。
  • 有人把魯迅先生比作屈原,你認同嗎?屈原和魯迅有哪些相似的性格
    屈原和魯迅有哪些相似的性格屈原之前小編看到,有人說當代再難出現魯迅這樣憂國憂民的文學大師,而且和魯迅同時代的作家也很少能夠看見和魯迅一樣那麼我們從古代人的身影中,能否發現和魯迅先生有一樣性格的人呢?我想有一個人大家肯定都認同,那就是偉大的春秋戰國文學家——屈原。
  • 周作人:前半生跟隨魯迅成為文學大家,後半生與兄長反目成仇
    周作人:前半生跟隨魯迅成為文學大家,後半生與兄長反目成仇這個世界上大多人都信奉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在很多小說、電視劇中大家都會把善與惡分別套在其中的主人公的身上,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周樹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是一位可以用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詞彙堆積在他身上的思想巨人,他是當代文學史的大家,也是引領青年人的思想領袖,即便是現在,他的文章,他的思想也能直擊現代人的靈魂,每個人對他的誇讚都是名副其實的。
  • 魯迅先生:對傳統嚴厲而決絕的批判,是不是太兇了?
    為何「怕」魯迅?大概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有點難懂,還有時代背景的隔膜,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再加上辛辣諷刺形成的嚴厲冷峻的印象,讓人好有距離感。我們下了班回到家累了,大概不可能說來讀讀「魯迅」放鬆放鬆吧。魯迅給人沉重感,也讓人深刻。
  • 魯迅先生出殯,各路文豪齊聚送行,為何郭沫若卻不來?
    歷史上的郭沫若和魯迅確實有過一段時間非常不對付,雙方互相看不慣,甚至於各自在報刊發文互懟,在當時的文學界也算是一段趣事。郭沫若和魯迅這兩人其實有著比較類似的經歷,同樣都是棄醫從文,都去日本留過學,但相同的經歷並沒有增進他們的關係。正所謂「文人相輕」,作為當時的兩大文豪,郭沫若和魯迅因為文學主張不同,長期是處在一個不對付的局面上。
  • 說說魯迅先生筆下的一些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另外,文中熱烈讚頌藤野嚴九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原創話劇《大先生》要將魯迅還原為「人」
    原創話劇《大先生》要將魯迅還原為「人」 2016-03-14 19:14:06  《大先生》劇情從魯迅臨終前的最後時刻展開:當來自「天堂」的兩個影子回收專家快要把魯迅和他的影子分開的時候,他心中最牽掛的那些人陸續與他相會,並陷入對話和爭執——他法律上的妻子朱安、母親魯瑞、二弟周作人和其日本妻子、《新青年》時期的同事胡適、後半生伴侶許廣平等等……  編劇李靜憑該劇本獲得2014年「老舍文學獎」。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摘要:魯迅先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英雄,他不會揮劍舞槍,他不會出謀劃策,他不會在戰場上聽著衝鋒的號角去拼殺,但他會拿筆,他會指揮文字,他會傾聽著社會現實的鐘聲,用自己犀利的筆桿去抨擊一切社會的黑暗,為這個民族記錄下一段屈辱卻又慢慢覺醒的歷史。
  •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為國人而活的一生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苦澀難懂的,正如他的人一般。究竟是經常何等人生才能如此。很多人對魯迅的記憶可能停留在那個在日本棄醫從文的《藤野先生》,而我卻是三味書屋裡在課桌上刻下的那個「早」字,不知道當時帶壞了多少小朋友毀壞公物。
  • 魯迅先生的五部經典著作,讀過一本就受用不盡,你讀過幾部?
    魯迅先生筆耕不倦,留下的文字何止百萬,今天小編就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魯迅先生五部最經典的作品,看看你讀過幾部?這部史略記錄了中國從遠古神話開始到清朝小說之間,近千年的歷史,中國小說文化的發展經過和形成歷史,深刻闡明了中國小說的發展道路和發展規律,也是文學愛好者必讀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