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青年報》報導,發端於5年前的一次暑期社會實踐,一份「書店@大學上海高校周邊書店地圖」新近出爐。滬上14所大學周邊34座書店如顆顆珍珠般被串聯起來,製作成一份文藝氣息十足的手繪地圖,指引著大家探尋書店的意義。有意思的是,從棲居在大學周邊的那些書店裡,你會欣喜地發現,書店其實也早已經浸染著依附而生的那所大學的某些精神氣質。
尋找「失落的理想國」
這份地圖的創意策劃是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莊瑜。5年前,莊瑜帶領學生一起做暑期社會實踐,主題便是「尋找失落的理想國——尋訪高校周邊書店」。
那段日子,他們與2666圖書館的聯合創始人聊他們選書的標準,也在這家書店聆聽了一場豐富有趣的博士論文答辯;在燦爛千陽書店,體驗新書發布會的精彩,品嘗書店自製的酸奶甜品;在小朱書店,了解二手書店經營的不易,也欽佩朱老闆的堅持與淡然……當年,有才的孩子、來自教育信息技術學系的學生盛潔就曾一筆一畫畫出了那一座座書店的模樣。
光陰如梭,5年過去,當年探訪過的書店,有些消逝了、轉型了,有些則是後來萌生的。他們發現,就數量而言,與5年前相比依然有所增加,這也是當下實體書店生態向好的一個佐證。
此次,華師大美術系研三學生施雅文根據各校地理方位,前前後後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終於將14所大學周邊34座書店如顆顆珍珠般串聯起來,做成一份文藝氣息十足的手繪地圖,指引著大家探尋書店的意義。
「我們主要選擇了距離高校5公裡之內的有特色的書店、獨立書店。這份地圖不追求『高大全』,還是注重在視覺上讓大家有體驗感,激發學生放下手機,走出宿舍,去和書店進行一場約會吧。」莊瑜說道。
你仔細品讀就會發現,復旦周邊的「文史哲範兒」、同濟附近的「建築範兒」、華政附近的「法律範兒」……書店竟也散發著依附而生的那所大學某種獨特的精神氣質。
書店主題書展在校展出
地圖分AB兩面。正面是「地形圖」,滿足了許多人心中「有朝一日要朝聖申城大學周邊書店」幻想的第一步,背面也是一幅滿滿惹人愛的「小清新」——「書店主題」圖書索引。
「20年前,在華師大中北校區九舍宿舍樓下書店,我努力攢夠零錢,買齊一套30本的阿加莎原版小說;第一次讀到柏拉圖的《理想國》、房龍的《寬容》、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是在那家永遠八五折的『心中書社』;棗陽路上曾經的大夏書店成為21世紀初師大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莊瑜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書店情結」。也正是這樣一份不曾捨棄的情懷,配合著地圖的推出,莊瑜還在校內圖書館做了一個「書店主題」書展。
莊瑜的理解是,對書店的想像,遠不止思想的碰撞,也有愛情的邂逅、友情的建立與人性的思考。比如,《一頁臺北》裡的小凱喜歡在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敦南店讀書,在那遇見了愛情;《查令十字街84號》再現了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和英國的二手書商弗蘭克因書相知的君子之交,也成就了另一部充滿溫暖的電影《北京愛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所以,為大家呈現了以「書店」為主題的各類圖書,莊瑜真正的期待依然是希望讀者們能體會實體書店的不可替代性,「它帶來的安寧靜謐、真實深邃的閱讀體驗是獨一無二的。」莊瑜說道。
(原標題:華東師大師生手繪上海高校周邊書店地圖:探尋書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