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男子因店員聽不懂上海話而破口大罵的新聞,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網友爆料稱,在上海長寧路的一家「全家」便利店裡,遇到一位地道的上海男顧客,此人在結帳的時候,情緒逐漸失控,對著女店員破口大罵,事後還報復性投訴,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女店員聽不懂上海話,請他說普通話而造成的。
「我上海人不說上海話說什麼?你吃上海的,用上海的,享受上海的,就是希望上海人都死光,然後都說普通話是吧?」男子的話越來越難聽,而收銀員全程沒有還嘴,更讓人無語的是,該男子還不依不饒,向門店經理投訴了這名女店員。據「全家」便利店工作人員回復,目前,已經與這位顧客溝通,達成和解,也對被訓斥的員工也進行安撫。
該新聞視頻一被曝出,引來不少網友的抨擊,有人揶揄道:「他不是會說普通話嗎,哪裡養出的怪毛病啊?」在此之中,很多網友都總結:「說到底,可能還是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有著一種不知哪來的地域優越感。」並且,還有網友曝出了自己的出差經歷,稱其經常去上海辦公,因為聽不懂上海話,也有過這種不悅的對待,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口氣,體驗感非常不爽。
不得不說,這位男子的做法要求收銀員說上海話的行為,確實有點無理取鬧了,言辭當中也帶有著一絲傲慢。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多元與包容應該是她本身的特徵,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匯聚於此,遇到不懂上海話的人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也正是因為中國方言的複雜多樣性,所以才會有通行於全國上下的普通話。
但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大力推廣普通話,讓很多地方的「新生代」對於方言越來越陌生了。一個地方的方言,正是這個地方另一種形式的歷史,也是文化的留存。「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則是出生下來就接觸的語言,而這種語言更多的以方言的形式存在,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家鄉記憶。
我們堅決抵制該男子因為對方不會說上海話的歧視舉動,但我們也要從中看到一個文化隱患,方言的普及和教育,越來越受到忽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鄉音無改」正在成為一種奢侈!
《中國青年報》發起的關於方言使用情況的調查中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年輕人普遍有主動或者被動放棄說方言的現象,37.1%的受訪者認為身邊能說地道方言的人數呈遞減趨勢。
究其根本,方言的衰落,在於其已適應於社會發展與正常交際的需要,由於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大,工具性語言的需要大大高於了人文性語言本身。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方言斷層現象,以及雙層語言現象的擴大,國家已經開始加大了對於方言的保護力度,在許多影視作品當中,方言版本的補充逐漸增多,各式各類關於家鄉話的宣傳活動也在逐步推廣,保護方言成為了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
最後還是想說,方言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本來不分高低,任何一個地區的方言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絕不能因為方言的不同,而夾雜歧視和鄙意,這違背了文化的初衷和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