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期收入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消費金融行業隨之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1月11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主辦的「新消費、新挑戰、新發展」第五屆中國消費金融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與此同時,《2019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正式發布。
消費金融行業依然有春天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依然穩健,個人短期消費個人貸款增速13%,相比過去幾年30%的高增長,消費金融行業可以說由快速發展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過去一年裡,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規模增速超過了30%,有很多公司扭虧為盈,很多公司利潤和營收有100%以上的增長。因此,綜合看,消費金融行業依舊是春天。
報告認為,未來幾年,消費金融的擴張增速將減緩至8.7%,到2024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3萬億。這個市場依然是巨大的。
報告認為,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四大主體格局,第一塊是消費金融的服務分支,這塊在過去一到兩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收縮;第二塊是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第三塊是不斷擴張的網際網路公司旗下的消費平臺,例如,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等;還有一類主體是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及小貸公司。
整體來看,消費金融市場有以下特徵,第一個是由於市場競爭、進一步完善的監管制度和有效執行,消費金融行業整體費用水平有所下調,2016-2019年,消費金融平均的年利率從23.41%降到16.84%。
第二,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多元化,消費金融發行ABS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債的佔比不斷上升。2019年上半年消費金融類ABS共發行34單產品,總額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上半年的發行增加一單,規模同比上漲14%,金融債發行規模顯著提高。
第三個主要特徵是消費金融行業總體上受到處罰的情況有所減少,說明整體行業的規範發展,不斷的改善,行業的合規性顯著上升。
第四個特徵,從業務類型的角度看,無論是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還是新興的網際網路消費平臺,依託於線上的消費金融業務在迅速增加。
報告顯示,2019年,消費金融公司總體得分是上升的,反映了消費者的總體滿意程度在提高;此外,在消費金融的核心指標普惠金融的發展層面上,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發揮了作用,滿足了國家對於普惠金融的要求。
金融科技決定競爭力
根據清華大學CCWE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和G20峰會發布的普惠金融指標計算,普惠金融指標RSR值(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排名前五名分別為捷信、中銀、興業、幸福、招聯等消費金融機構。
不容忽視的是,近些年捷信、中銀、興業等持牌機構通過大力分布網點、發展駐店式消費貸款及開發多樣式、線上線下全覆蓋、申請靈活的消費金融產品,同時通過自身客戶沉澱資源和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的技術,挖掘傳統金融不能涉及的中低端客戶市場,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信貸的客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依賴於線上的消費金融業務正在增加。而居民消費結構的深層次變化,也帶來了消費金融服務場景和業務內容的重構。一方面,消費信貸用途從家電、家裝延伸至教育培訓、旅遊等越來越多的非耐用品和服務性消費領域;另一方面,包括捷信、樂信等公司大力開拓新場景、新市場、新產品。
隨著消費金融行業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借貸消費持開放態度,2019年個人消費貸款保持迅速增長態勢,超過半數消費者在擁有信用卡並且有一定額度的情況下,仍選擇消費信貸的形式進行消費,且消費信貸的客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業務的數位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科技漸漸成為決定公司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科技驅動消費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並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不過,部分消費者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徵信不完善,過度借貸,造成逾期無法償還。同時,科技也帶來了信息過度收集、濫用和洩露等社會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新場景對消費金融公司提出更高的安全挑戰,與會嘉賓表示,「消費信貸」中的「消費」二字明確了消費場景是消費金融公司開展業務的重要前提,藉助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消費金融公司能夠更加全面細緻地分析、評估甚至預判消費者行為,並密切監控資金流向,提升自身的風控能力和運營效率。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金融作為銀行信貸的有力補充,經過六年時間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步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對於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來說,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在保證風控的情況下降低消費金融服務費用,同時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便捷。
專家建議應允許消金公司合理定價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對於消費金融公司的接受程度和滿意程度不斷提高,願意採用消費金融服務的成年人每年增長速度超過10%。而在行業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中,對於捷信受訪者滿意程度維持在90%以上。
不過,消費金融在未來發展中仍然面臨著眾多挑戰。其中,如何為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在傳統的金融架構下,由於其結構和業態的一些影響,有很多的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階層難以得到金融服務,因而這種金融架構對他們而言並不公平、難以覆蓋。目前消費金融服務對口的人群多為承擔利息在18%-24%和25%-35%的一般消費者群體。
不同的貸款利率對應的是不同收入、不同風險偏好乃至不同償債能力的消費者,一味壓低貸款利率並不會起到幫助消費者的作用,而是會逼迫消費金融公司改變服務對象,選擇風險相對較低的貸款人,使得一部分收入相對較低或波動較大的消費者群體享受不到合適的金融服務,一味的強調「惠」只會違背了金融市場收益和風險相對稱的基本規則,產生抑制市場發展的作用。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資深教授,消費經濟40人論壇發起人王紅領教授認為,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總體上是非常健康的。這個和政府的監管密不可分。
王紅領指出,銀保監會主要管三件事,一個是行業的準入,誰有資格來做消費金融,這個是政府要嚴格監管的。另一個是進入者的籌資方式,也就是說資金規模政府是要監管的。第三個是對一些具體的操作給予監管,比如說規則的制定,定價等。
王紅領在報告中指出,政府監管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行業出現系統性的風險,如果在資源配置上,沒有系統風險出現,則沒有必要過多的通過政府去幹預資源配置。
具體到消費金融行業,比如在行業準入上,政府做的非常好,通過牌照發放,讓合格的負責任的消費信貸服務商進入市場。其次在資金規模的管控上,這個是政府要進行管制的,如果不管制,那種野蠻性的增長會引起資金鍊的斷裂,這種斷裂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出現。
有關未來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諫言,專家認為,第一,要對於消費金融類信貸服務按照貸款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監管。第二,要進一步鼓勵、支持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ABS、金融債等渠道開展融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第三,在消費信貸公司的整體利率應保住「36%以上為非法放貸」紅線基礎上,應允許消費金融公司根據自身風險成本設定合理貸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