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潘
天
壽
編者按
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文脈不絕,金、石、書、畫等在此參天巨擎上綻放的藝術之花,朵朵豔麗、嫋嫋餘香,令人騁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書畫藝術,暢享經典大家筆墨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湧現出一大批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名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他們風格迥異、各領風騷,丹青海藏網特別策劃推出了【近現代·大家檔】系列,陸續精編整理他們的藝術簡介、藝術風格、藝術貢獻與諸君一同銘記與分享。今天帶來的是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01
藝術大家潘天壽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1集 植根傳統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浙江寧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經亨頤習書法、篆刻,向李叔同學素描。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一九二三年後,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教授、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講義》、《治印叢談》、《顧愷之研究》、《中國畫院考》、《聽天閣畫談隨筆》及《潘天壽畫集》等。
▌潘天壽代表作《鷹石山花圖》
▌潘天壽《江南蛙聲圖卷》
▌潘天壽《紅荷圖》
▌潘天壽《陶然圖》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
▌潘天壽《雁蕩山花》
▌潘天壽《雨中荷》
▌潘天壽《無邊春色》
▌潘天壽《紅菊薰風圖》
02
藝術理念: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2集 風華正茂
20世紀有不少中國的藝術家,對中國和西方藝術之間關係的問題發表了很多意見,其中思考比較多、也比較深刻的一位畫家就是潘天壽先生。應該說,他不僅是一位畫家,而且也是二十世紀一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史家、藝術理論家和藝術教育家。在他的學術經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潘天壽先生認為:「中西藝術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中西藝術交流的結果是要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拉開距離,而不是中國藝術表現的內容或者形貌、形式語言向西方看齊。」,「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個人風格要有獨創性,時代思潮可以有世界性,但表示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形式風格還是越多樣越好。」從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這個觀點就貫穿在他的著作中。
▌潘天壽《墨蘭圖》
▌潘天壽《君子清暑圖》
▌潘天壽《赤松小壽》
▌潘天壽《翠羽妙香圖》
中國藝術是傳統發展的理論,潘先生強調「常從非常來,變從有常起」,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變化,「變」發展成為「常」,「變」中有「常」,中國繪畫的歷史就是《易經》「易」與「不易」的辯證關係,是「不易」中的創造。潘天壽先生對中國畫本身有深入的研究,對中國畫的本質、中國畫與西畫的同和異,特別是相互之間的差異理解得非常深刻。他認為中國畫和西畫在原理上、在本質上當然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都是要表現人類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作為創作體系,這是兩個不同的藝術體系。他認為西畫重視科學,中國畫重視哲學。就是說中國畫不是以自然科學這些法則,如比例、透視等進行創作的,中國畫是哲理的,以書法的筆線為基礎,是平面的,在平面裡用筆墨來表現人類深刻的思想感情。
▌潘天壽《東海歸帆圖》
▌潘天壽《訪荷浪踏翻》
▌潘天壽《堪欣山社竹添孫》
▌潘天壽《魚鷹圖》
03
指墨畫一絕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3集 中流砥柱
指墨畫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即有畫家張璪作畫時「或以手摸絹素」的記載,已開指墨畫之先河。至清初康熙年間,鐵嶺高其佩,則開始嘗試不用毛筆,單用手指蘸墨作畫,成為指墨畫的正式創始人。此後雖繼之者不絕,然均無突出成就。潘天壽幼年,因受到鄉間畫家指墨作品的啟發,很早就嘗試過指墨畫,但他覺得指墨畫是「偏側小徑」,中年以前畫得不多。抗戰離亂之中,困於條件,偶有運指作畫的情況,指墨凝重老辣的趣味,又引起了他的重視。抗戰勝利以後,他作指畫越來越多,幅面也越來越大,形成他指畫創作的高潮。
潘天壽作指畫,主要是用食指蘸墨作線,其次亦用小指與大拇指,以配合作粗、細線。中指與無名指,常用作大潑墨時塗抹之用。作線時,指甲與指肉同時著紙。墨水在手指上蘸不多,運線不易長,則往往以短線接成長線,隨蘸隨畫,自然成樸拙之趣。潑墨,則將瓷盤中準備好的墨水潑倒在紙上,四指並下,迅速塗開,即成滲化變幻之跡。他作指畫之紙,常用生宣,最能得枯乾溼潤之變,但運指運水,非熟練者難以掌握;他又常用豆漿紙作指畫,紙質半生半熟,滲化不規則,很有特趣,熟紙用得較少,因彩墨容易平板之故。他作指畫,上色與題款,均用毛筆。因為他的作品以墨線為主,運指趣味在水墨骨架上已表現得充分,追求的效果已經達到,上色與題款就可以不用手指了。
▌潘天壽《夕陽山外山》指墨
▌潘天壽《 達摩圖》指墨
▌潘天壽《 紅荷》指墨
▌潘天壽《 蝴蝶壽石》指墨
▌潘天壽《 勁松》指墨
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面洋溢著生活的情採和趣味,一面勃發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後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鬥,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衝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鑑。他在風格上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的差異,並無超出傳統材料工具、表現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範疇,沒有由借鑑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
▌潘天壽《潯陽江舟》
▌潘天壽《登高觀波圖》
▌潘天壽《入山圖》
▌潘天壽《無量壽佛》
責編/軒軒
作品來源:榮寶齋、中國美術館、新浪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