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2020-12-16 騰訊網

黃賓虹

編者按

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文脈不絕,金、石、書、畫等在此參天巨擎上綻放的藝術之花,朵朵豔麗、嫋嫋餘香,令人騁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書畫藝術,暢享經典大家筆墨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湧現出一大批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名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他們風格迥異、各領風騷,丹青海藏網特別策劃推出了【近現代·大家檔】系列,陸續精編整理他們的藝術簡介、藝術風格、藝術貢獻與諸君一同銘記與分享。今天帶來的是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01

藝術大家潘天壽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1集 植根傳統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浙江寧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經亨頤習書法、篆刻,向李叔同學素描。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一九二三年後,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教授、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講義》、《治印叢談》、《顧愷之研究》、《中國畫院考》、《聽天閣畫談隨筆》及《潘天壽畫集》等。

▌潘天壽代表作《鷹石山花圖》

▌潘天壽《江南蛙聲圖卷》

▌潘天壽《紅荷圖》

▌潘天壽《陶然圖》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

▌潘天壽《雁蕩山花》

▌潘天壽《雨中荷》

▌潘天壽《無邊春色》

▌潘天壽《紅菊薰風圖》

02

藝術理念: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2集 風華正茂

20世紀有不少中國的藝術家,對中國和西方藝術之間關係的問題發表了很多意見,其中思考比較多、也比較深刻的一位畫家就是潘天壽先生。應該說,他不僅是一位畫家,而且也是二十世紀一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史家、藝術理論家和藝術教育家。在他的學術經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潘天壽先生認為:「中西藝術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中西藝術交流的結果是要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拉開距離,而不是中國藝術表現的內容或者形貌、形式語言向西方看齊。」,「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個人風格要有獨創性,時代思潮可以有世界性,但表示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形式風格還是越多樣越好。」從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這個觀點就貫穿在他的著作中。

▌潘天壽《墨蘭圖》

▌潘天壽《君子清暑圖》

▌潘天壽《赤松小壽》

▌潘天壽《翠羽妙香圖》

中國藝術是傳統發展的理論,潘先生強調「常從非常來,變從有常起」,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變化,「變」發展成為「常」,「變」中有「常」,中國繪畫的歷史就是《易經》「易」與「不易」的辯證關係,是「不易」中的創造。潘天壽先生對中國畫本身有深入的研究,對中國畫的本質、中國畫與西畫的同和異,特別是相互之間的差異理解得非常深刻。他認為中國畫和西畫在原理上、在本質上當然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都是要表現人類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作為創作體系,這是兩個不同的藝術體系。他認為西畫重視科學,中國畫重視哲學。就是說中國畫不是以自然科學這些法則,如比例、透視等進行創作的,中國畫是哲理的,以書法的筆線為基礎,是平面的,在平面裡用筆墨來表現人類深刻的思想感情。

▌潘天壽《東海歸帆圖》

▌潘天壽《訪荷浪踏翻》

▌潘天壽《堪欣山社竹添孫》

▌潘天壽《魚鷹圖》

03

指墨畫一絕

▌百年巨匠:潘天壽 第3集 中流砥柱

指墨畫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即有畫家張璪作畫時「或以手摸絹素」的記載,已開指墨畫之先河。至清初康熙年間,鐵嶺高其佩,則開始嘗試不用毛筆,單用手指蘸墨作畫,成為指墨畫的正式創始人。此後雖繼之者不絕,然均無突出成就。潘天壽幼年,因受到鄉間畫家指墨作品的啟發,很早就嘗試過指墨畫,但他覺得指墨畫是「偏側小徑」,中年以前畫得不多。抗戰離亂之中,困於條件,偶有運指作畫的情況,指墨凝重老辣的趣味,又引起了他的重視。抗戰勝利以後,他作指畫越來越多,幅面也越來越大,形成他指畫創作的高潮。

潘天壽作指畫,主要是用食指蘸墨作線,其次亦用小指與大拇指,以配合作粗、細線。中指與無名指,常用作大潑墨時塗抹之用。作線時,指甲與指肉同時著紙。墨水在手指上蘸不多,運線不易長,則往往以短線接成長線,隨蘸隨畫,自然成樸拙之趣。潑墨,則將瓷盤中準備好的墨水潑倒在紙上,四指並下,迅速塗開,即成滲化變幻之跡。他作指畫之紙,常用生宣,最能得枯乾溼潤之變,但運指運水,非熟練者難以掌握;他又常用豆漿紙作指畫,紙質半生半熟,滲化不規則,很有特趣,熟紙用得較少,因彩墨容易平板之故。他作指畫,上色與題款,均用毛筆。因為他的作品以墨線為主,運指趣味在水墨骨架上已表現得充分,追求的效果已經達到,上色與題款就可以不用手指了。

▌潘天壽《夕陽山外山》指墨

▌潘天壽《 達摩圖》指墨

▌潘天壽《 紅荷》指墨

▌潘天壽《 蝴蝶壽石》指墨

▌潘天壽《 勁松》指墨

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面洋溢著生活的情採和趣味,一面勃發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後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鬥,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衝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鑑。他在風格上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的差異,並無超出傳統材料工具、表現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範疇,沒有由借鑑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

▌潘天壽《潯陽江舟》

▌潘天壽《登高觀波圖》

▌潘天壽《入山圖》

▌潘天壽《無量壽佛》

責編/軒軒

作品來源:榮寶齋、中國美術館、新浪收藏等

相關焦點

  • 中國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大寫意花鳥畫大家潘天壽!
    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做,本著弘揚中國繪畫藝術,搜集並整理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上有所造詣的書畫大家為宗旨,而努力奮鬥;今兒咋們就一起了解中國當代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近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家潘天壽 。
  • 民國時期美術教育家鄭午昌作品欣賞,極為罕見,太美了
    鄭午昌(1894—1952),名昶,民國時期一位才氣橫溢、叱詫風雲的書畫藝術家、社團活動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書畫鑑藏家、詩人。擅山水、花卉,尤長畫柳樹、白菜。亦善詩詞、書法。鄭午昌(1894—1952),名昶,民國時期一位才氣橫溢、叱詫風雲的書畫藝術家、社團活動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書畫鑑藏家、詩人。擅山水、花卉,尤長畫柳樹、白菜。
  • 藝雀藝術史論:藝術創造與慧悟價值(美術史論家—王伯敏)
    藝雀藝術史論:藝術創造與慧悟價值(美術史論家—王伯敏)作者王伯敏「我國著名的的美術史論家、畫家、詩人。有《中國繪畫通史》、《中國美術通史》等43種編著出版。藝雀藝術史論|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四月,杭州還是多雨。這天,風又大,來到我家的倒不是美術史論系的本科生,而是國畫系、油畫系的幾位同學。因為早有所約,我安排時間接待了他(她)們。
  • 藝術史家的藝術——第二屆中國當代美術史論家藝術作品展暨藝術史的文本與圖像學術研討會在廣西師大出版社美
    10月18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主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美術館、桂林市美術家協會、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藝術史家的藝術——第二屆中國當代美術史論家藝術作品展暨藝術史的文本與圖像學術研討會」,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美術館舉行。
  • 著名美術史論家、書畫家——劉曦林
    劉曦林(1942—),男,著名美術史論家、書畫家;1942年出生,山東臨邑人,早年啟蒙於書畫家張茂材門下後於新疆《喀什日報》任美術編輯;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美術理論研究、書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編委,中央美術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山東省藝術院特邀教授;著有《藝海春秋——蔣兆和傳》、《詩畫論》、《中國畫與現代中國
  • 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評論家、美術史論家劉曦林藝術館 在臨邑開館
    海外網9月25日電(記者陳勁松)9月24日,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評論家、美術史論家劉曦林藝術館在他的家鄉山東省臨邑縣舉行開館儀式,書畫界知名人士及劉曦林的好友、學生、家屬出席開館儀式並參觀了藝術館。
  • 潘力:美術史論家高階秀爾訪談
    圖片資料高階秀爾(1932—)是日本著名美術史論家,曾留學巴黎大學附屬美術研究所曾任東京大學美術史研究室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現任日本西洋美術財團理事長。出版有《日本近代美術史論》、《日本近代的美意識》、《西歐藝術的精神》、《19-20世紀的美術:東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譯著近百部。他的著作《看日本名畫的眼》等曾在中國翻譯出版。儘管年近八旬,依然精神矍鑠、日理萬機,每天的日程都被演講和各種會議填滿。
  • 近現代書畫大家——潘天壽 繪畫作品賞讀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號壽者,出生於浙江省寧海縣,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弘揚中華文化經典,傳播中華書畫藝術
  • 傳統繪畫大師——潘天壽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號:壽者,浙江寧海縣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擅畫花鳥、山水,兼善指畫,亦能書法、詩詞、篆刻。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後,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鬥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他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
  • 潘天壽:藝術不是拼苦力,而是拼境界
    現代畫家、教育家,他的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攝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於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閒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
  • 著名嶺南美術教育家周志毅畫展在廣州開幕
    今年是著名嶺南美術教育家周志毅辭世十周年,在多方幫助支持下,周志毅畫展首次在高劍父紀念館舉辦,展品題材涉及花鳥、山水、遊魚、動物走獸等。眾多人士前來觀展。 劉雷 攝周志毅是一位低調的嶺南畫壇隱士,1947年拜趙少昂為師,刻苦好學,掌握趙氏書畫之精髓,被稱為「接受能力最強的學生」。因其人品畫藝俱佳,後來更成為趙少昂的女婿。
  • 潘天壽、林風眠等名家部分精品賞析
    > 蘭竹圖紙本 鏡心27×35 cm【潘天壽(1886-1971),原名天授,浙江寧海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教授,國立藝專校長。】1946年抗戰勝利,潘天壽執掌國立藝專遷回杭州重新復員開學。此時期也是潘天壽個人創作風格初步確立的時期,創作了如《幽蘭靈芝》、《秋風紅菊》等重要作品。潘天壽的蘭花,充分表現了「空谷幽蘭」的意境,隨意幾筆的行雲流水過後,蘭花姿態躍然紙上。
  • 美術教育家張書旂作品展國博展出
    張書旂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以其特有的方式培養了艾青、艾中信等大批美術人才。1932年,張書旂和潘天壽、諸聞韻、吳茀之、張振鐸等一道創辦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美術社團——白社,為推動中國藝術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說,張書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沉的家國情懷。
  • 潘天壽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新華網
    潘天壽是我國20世紀傑出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理論家和詩人,他把民族繪畫提到關乎民族、國家生存發展和民族精神振興的重要高度,並終其一生都在為繼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認為,潘天壽就是這麼一位特殊的藝術家。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潘天壽就曾提出一些關於借鑑西方藝術的論點,但在他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強調民族精神的主張。對於中西碰撞、古今之爭,尤其在西洋畫流派蔚然而起之際,中國畫何去何從成為許多藝術家倍感困擾之事。在這一問題上,潘天壽說:不做「洋奴隸」,不做「笨子孫」。
  • 紀念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
    雷婆頭峰潘天壽先生曾兩度出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作為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是中國畫和書法現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風東漸中力挽狂瀾,以宏博的視野、堅定的毅力,建構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得以教習與傳承的人文系統。
  • 帶你領略百年巨匠潘天壽差點皈依佛門的藝術人生
    看到一個巨匠的名字他就是潘天壽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三段視頻帶你領略百年巨匠——潘天壽的藝術人生▼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差點出家的百年巨匠潘天壽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號壽者,出生於浙江省寧海縣,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 潘天壽、李苦禪在藝術教育上的共識
    現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李苦禪(1899--1983),字超三、勵公,山東省高唐縣人中國近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美術教育家「藝術乃真、美、善之物。第一是真誠、天真、不虛偽造作。再一步則是美,美德可以教化人以善,即為盡善盡美了。如果作者人格鄙劣,是無人格,實在與藝術沒有緣分,遑言真善美。」
  • 潘天壽:不同才是藝術
    潘天壽:不同才是藝術文/徐華記得剛上西安美院本科的時候,我和同學在書店裡逛,買了第一本文字讀物,就是《潘天壽美術文集》。20世紀初西學東漸之風席捲中國文化,潘天壽則立足傳統,大膽創新,在中國畫構圖、筆法和立意等方面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推進。
  • 高天民成都開講 分享國畫大師潘天壽的藝術人生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20世紀初,在中國傳統藝術受到強烈衝擊的時刻,他潛心藝術史,編著了中國畫史等一系列堂皇巨著,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提供理論依據與方法;他主張與西方繪畫「拉開距離」,更主張「以學術論學術,不失公正態度」;他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堅守者
  • 美術史論家、畫家王伯敏先生12月29日夜離世
    經長子王大川確證,美術史論家、畫家王伯敏先生於昨晚7時左右在杭州去世,享年89歲(1924-2013)。因為心臟問題,王伯敏先生這些年需要經常入住醫院治療。今年大部分時間,他幾乎都在醫院度過。王伯敏美術史論家、畫家、詩人。1924年生,浙江台州人,別名柏閩,筆名田宿蘩,齋號半唐齋。王伯敏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領域的傑出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