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沒空房間了」,70歲大媽被送養老院,哭訴:生男生女真不同

2020-12-03 孕嬰幫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現在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有些人還有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覺得女兒將來早晚要嫁人,還是兒子靠得住,王大媽就是典型代表。

劉大媽育有一子一女,一直堅信「養兒防老」的她,從生下兒子就非常偏心。把好吃的食物都留著給兒子。為了供兒子上大學,初中她就讓女兒輟學去工廠打工掙錢。目的是希望兒子 將來有出息,好給自己養老。

兒子成家立業後,劉大媽原本以為自己可以跟著享福,但兒子卻嫌棄她年老不中用,說家裡沒空房了,把她送進了養老院。起初兒子每個星期還會來看望,時間久了再也沒來過。相反女兒每周都會帶著水果和營養品來看望她,也提過讓她回家住,但是內疚的劉大媽怎麼好意思麻煩女兒呢。

現如今,70歲的劉大媽坐在養老院中逢人就哭訴:「晚年才悔悟,生男生女真的不同,本以為養兒防老,結果養了個白眼狼,還是女兒好啊」。

「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在劉大媽住進養老院後徹底打破,後悔之前對女兒的所作所為,但是時間無法重置。養老與孩子的性別沒有關係,不要因為陳舊的觀念影響孩子的發展,想要孩子養老,家長要做到這幾點建議。

01公平對待子女,摒棄糟粕觀念

首先父母要樹立男女平等的觀念。子女是否給自己養老,不是取決於孩子的性別,而是取決於孩子的道德心。一個男孩子如果沒有感恩的心,不孝順父母,「養兒防老」這句話沒有任何的價值;相反,如果女孩善良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孝順照顧父母,那麼養女也可以防老。

其次,公平對待每個孩子。孩子的心是敏感的,父母對哪個孩子略有偏頗,孩子可以感覺到。被偏愛的孩子有恃無恐,甚至會覺得理所當然;而被父母疏忽的孩子,內心會變得脆弱,對待親情既渴望又冷漠,為了避免受傷,他們會選擇遠離親情。

02做孩子的榜樣,學會感恩

子女是否養老,一方面基於親情倫理,另一方面基於孩子的道德觀。孩子道德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無法用試卷、文字表達出來。榜樣的作用對孩子道德的形成至關重要,孝順這方面的道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對待老人溫順有禮,尊敬有加,那麼孩子也會對自己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鏡子,想要孩子孝順自己,父母就要感恩爸媽。

03立足當下發展,教育為先

有些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對你這麼好,你長大要孝順我」,這樣會給孩子一個誤導:爸爸媽媽對我好是有條件的,這種愛會使孩子感到不解甚至有壓力。孩子的想法簡單,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

所以與其將「養老」掛在嘴邊,不如把握好孩子發展的過程,將孩子教育成一個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可以通過給孩子講道德故事或者做義工等活動,讓孩子耳濡目染,懂得自己有義務、有責任照顧父母。家長也要關愛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愛自己。

比起「養兒防老」這種陳舊的思想,用心教育、愛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懂得感恩、孝順的孩子自然不用擔心養老的問題。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70歲老人被送養老院,含淚哭訴自己的經歷: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
    那麼這位70歲的老人被送養老院之後,為何含淚哭訴自己的經歷,還說: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呢?原來王大爺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三十多歲的時候妻子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王大爺害怕孩子受苦,也就沒有再娶,自己一個人含辛茹苦熬著,把一雙子女養大成人了。可是因為也是在農村,守舊的思想一直存在,王大爺也是個重男輕女的人,從小就對兒子偏心,對女兒反而很不看重。
  • 80歲老人被送進養老院,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
    80歲老人被送進養老院,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雖然說封建的思想已經漸漸的消失,但是有一些老年人仍然覺得重男輕女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因為只有兒子才能給自己養老,只有兒子才能陪伴自己。但就是因為這樣傳統的觀念,導致有一些孩子成為了白眼狼。
  • 7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含淚哭訴: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
    李大爺已經七十多歲了,平時鄰居看到李大爺,發現他都是一個人形單影隻。而李大爺的兒子,基本上沒有看望過李大爺,平時只有李大爺的女兒時不時看望李大爺,但是李大爺女兒的態度並不是很好,對李大爺的態度是比較冷淡的。
  • 7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含淚哭訴:生男生女真不一樣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大家的觀念也都更加開放了,很多人理解了「生男生女」都一樣這個問題。但是在很多落後的地區,還是有不少人,會認為生兒子是必須的,尤其是一些老人,還會有這樣的老舊思想。這種思想在一些老人身上,可以說是非常的頑固,他們受到舊時代文化的影響嚴重。
  • 91歲老人被4個子女送進養老院,哭訴只想回家!小...
    上海的孫奶奶今年91歲,見到記者,立馬提出了想幫她回家的請求。孫奶奶還拿出兩個小瓶子,裡面都是她平時攢下來的安眠藥。她說,她甚至苦悶得想要尋短見…在一張小紙片上,老人寫下了她的苦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老人如此痛苦呢?原來都是為了出養老院誰做主的問題。
  • 91歲老人被4個子女送進養老院,哭訴想回家!
    「求求你,救救我吧,我想回家……」上海的孫奶奶今年91歲見到記者立馬提出了想幫她回家的請求孫奶奶還拿出兩個小瓶子裡面都是她平時攢下來的安眠藥她說她甚至苦悶得想要尋短見……在一張小紙片上老人寫下了她的苦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生男生女都一樣」,六旬老人哭訴不要相信這些話,差別很大
    但還是有很多家長特別在意生男生女的這件事情。 以前大家覺得如果生下了女孩,是沒有用的,因為女孩子早晚都會離開父母,嫁到別人家裡去,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在慢慢改變,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其實都是一樣的。
  • 70歲母親哭訴:兒子的孝順,讓我過得苦不堪言、以淚洗面
    導語一位70歲母親哭訴:「兒子的孝順,讓我過得痛苦不堪,每天都以淚洗面。蔣大媽/70歲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我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身上的毛病越來越多,一個人住的時候覺得特別沒有安全感,因為我怕出現意外的時候沒有人知道,然後我就打算去養老院。
  • 91歲老人哭訴被子女「關」在養老院:我不是犯人!
    孫奶奶在養老院的夥伴們覺得她變得垂頭喪氣,整日打電話哭訴想要回家,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那麼,孫奶奶的子女們就對老人的訴求都那麼無動於衷嗎?老人子女:養老院更能保證母親安全其實,老人的子女們每周都會來看她。
  • 生男生女真的一樣嗎?看完不同家庭30年後的差距,你就啥都懂了
    國家也倡導各個家庭可以生兩個寶貝,然而雖然政策已經開放,但是由於很多家庭的觀念已經變了,他們只想要一個孩子,但是有的時候,不同家庭關於生男孩生女孩的糾結也來了,雖然嘴上說著生男生女都一樣,實際上,不同的人追求不同,這也造成了不少尷尬。那麼問題是,生男生女真的一樣?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看30年後,不同家庭之間的差距,我們就明白了。
  • 七旬老人被兒子送進養老院,含淚吐露心聲:生男生女果真不一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身邊的一些廣告語「男孩女孩一樣好生來都是寶」「男孩女孩都是祖國的花朵」,尤其在農村,這些廣告語更是隨處可見。因為在人們普遍心中「生兒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男尊女卑的現象。
  • 「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或許會有孝女」,生病才知生男生女真不一樣
    劉大爺從小對兒子就偏愛,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兒子先選,看到自己生病後兒子居然斷了聯繫劉大爺非常心寒。反觀自己這個從來沒有怎麼管過的女兒卻一直在身邊忙前忙後的,劉大爺第一次感覺後悔,多次和老伴哭訴「生男生女真不一樣,生病了才知道誰最孝順,這麼多年我真是白活了」。
  • 探秘聶河養老院 房間名稱寓意深刻環境誘人
    坐落於西安市長安區的聶河養老院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應運而生。聶河養老院地處秦嶺山麓,聶河之濱,佔地面積十餘畝,建築面積2000餘平米,是一家醫養康結合型的養老院。同時,它還被「八水繞長安」中的潏河環繞著,周邊樹木林立, 自然環境優美且遠離城市喧囂, 集區位優勢與天然環境於一身,為老人提供了一處舒適安寧的環境。
  • 生男生女都一樣?35年後的差距告訴你:有些父母註定進養老院
    文|好孕姐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國家推出了計劃生育政策,「生男生女的一樣」的口號更是刷得滿大街都是,人們的思想終於從重男輕女轉變成「女兒頂起半邊天」,獨生女家庭大量出現。比如說,不肯直接面對晚年生活差距的老一輩,不肯結合中國大環境下默認潛規則的部分網民,他們整齊劃一說著「生男生女都一樣」,仿佛看不到中國十億底層家庭的無奈和晚年苦楚。所以,今天不如我們掰開了、揉碎了說清楚,生男生女到底是否一樣?全部結合身邊真實案例,告訴你35年以後,只生女兒和只生兒子之間的差距,而其中,有些父母註定要去養老院。
  • 剛退休就被送養老院,60歲老人怒斥:生兒生女結果真的不一樣
    案例兒女雙全是一個家庭幸福的象徵,劉女士就是這麼一個幸福的母親,她生了一對龍鳳胎,好多人家都羨慕她一下子兒子女兒都有了,什麼都不用愁了。劉女士現在老了退休了,兒子會給父母定期打錢,還會帶禮物來看父母而女兒呢,經常會回家給父母燒飯吃,陪父母聊天、逛街等,劉女士和她丈夫的晚年生活特別幸福。陳女士就特別羨慕,陳女士是劉女士的鄰居,兩家人關係挺好的,陳女士就一個兒子。
  • 父母老了,把他們送養老院的兒女,算孝順嗎?老人的話讓兒女臉紅
    前幾天,隔壁鄰居因為送老爺子去養老院的事情,幾個兒女大吵一架。老爺子生有3個孩子,2個女兒和1個兒子。因為老伴去世得早,老爺子賣掉自己的房子後一直跟大兒子一起過,女兒們很孝順隔三岔五的會買東西過來看爸爸,一家人相處得也比較和諧。
  • 為何日本老人願意主動住養老院?看完他們的養老院,值得我們學習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篇文章火了起來,講述的古時候的中國南方邊陲某地有這樣一個習俗,家中老人到了60歲的時候,會被子女活埋在瓦罐中,送一頓飯就加一塊磚頭,一直到死去。當然,這個習俗也沒有正史記載,就算是真的也是蠻夷的習俗,早就不存在了。不過古代世界上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這一現象。
  • 一位老人的心聲:養老院和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本文由二大媽有話說原創,抄襲必究!今天二大媽給大家帶來一個退休老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宋女士,有一兒一女,她的老伴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她自己一個人養育兩個孩子長大,現在宋女士已經快70歲了,她覺得自己也該考慮養老問題了,畢竟自己那麼辛苦地撫養兒女們長大,兒女們一定不會棄她於不顧的。
  • 情暖重陽:著名表演藝術家陸鳴攜手艾格眼科走進社衛養老院送健康
    在一年一度重陽節來臨之際,10 月 24 日上午,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關愛老人眼健康,著名表演藝術家、「艾格視力健康大使」陸鳴老師與武漢艾格眼科醫院的醫療隊一行人先後來到花橋、西馬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走進養老院看望慰問老人,為每位老人帶去了精美禮物,還進行了愛心公益眼健康普查,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節日關懷。
  • 佛門溫度:寺廟養老院 中國社會養老新出路
    1998年,照禪法師獨自到了顯密吉祥寺,一座破敗不堪、只有十幾平米的寺廟,旁邊有幾間可住的房間。第二年,道圓法師在吉祥寺出家,照禪法師從別的寺廟找來能清法師,三人一起創辦了養老院。 如今85歲的照禪法師記憶已經模糊,走路只能拖著棉鞋走,靠道圓法師照顧。照禪法師坐在木椅子上,聽著道圓法師回憶過去。「那時候真是難啊。」照禪法師到周邊各個村子裡去宣傳,讓大家知道養老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