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千萬言凝結深深情
——《夏衍全集》編纂出版背後的故事
歷時三載編纂完成,共16卷920萬字,一套厚重的《夏衍全集》凝結著所有編委和工作人員的心血。這是家鄉人民獻給夏公的心香一瓣,也是浙江送給中國文壇的一份厚禮,它將讓夏衍的文藝成就和憂國憂民的精神流傳於後世。
全面再現真實的夏衍
2002年下半年,我省決定編纂出版《夏衍全集》,這個工程被列為國家和浙江省「十五」出版重點規劃項目。
要全面展現夏衍一生的文藝成就,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全力以赴搜集資料,讓全集儘可能完整,這是所有編委和工作人員的一致目標。
浙江文藝出版社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夏衍的家鄉杭州發出了徵集書信的啟事。夏衍生前的親友也被列入重點名單,出版社共向100多人發出了徵集信。
好消息很快傳來,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提供了5封夏衍的信件。編委之一、原夏衍秘書李子云共提供信件80餘封。這些信件包含了很多夏衍對時事的關注以及對文藝、美學等方面的精闢見解,具有重要的價值。
浙江大學教授陳堅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夏衍,這次他和戲劇理論家劉厚生擔綱戲劇劇本、戲劇評論和譯著部分的編纂任務。為尋找夏衍散落的作品,陳堅不分寒暑多次進出北京、上海等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不懈搜尋,先後發現了《科學與政治》、《劇作上的幾個問題》等夏衍的一些重要理論文章。
《作劇偶談》是夏衍1940年在廣西的一篇演講稿,系統地闡述了戲劇的創作問題,1943年被收入《陽光》一書。可這篇演講稿一直為歷史塵封,但這次劉厚生在重慶的一家圖書館意外發現了它。此外,合作劇本《保衛盧溝橋》、《黃花崗》,電影劇本《大地之花》、《女大當嫁》等被歲月湮沒多年的作品,在編委們的努力下也得以重見天日。一大批作品、書信的發現,不僅充實了全集的內容,更為研究夏衍創作成就及其思想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傳遞文化是一種責任
編好《夏衍全集》,這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都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夏衍在創作上是個多面手,他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同時他一生憂國憂民,積極為國家和人民鼓與呼。因此,11位編委都覺得讓夏衍的成就和精神流傳後世對自己來說責無旁貸。
著名作家袁鷹60年前就結識了夏衍,此後一直得到他的幫助和教誨。夏衍雖是大家,卻平易近人。因此袁鷹一直把夏衍作為父輩看待。這次編纂《夏衍全集》,他以八旬高齡全力以赴。「對我來說,這是還一筆感情的債。」他動情地對記者說。由於負責新聞時評的編纂任務,袁鷹和資深老編輯姜德明一起花費了大量時間查閱舊報紙,尋找夏衍散見於舊報上的作品,人們現在見到的新聞時評上下卷,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結集出版,這和兩位老人兢兢業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中國文聯主席、《夏衍全集》主編周巍峙認為,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是一種責任。因此,他與著名作家王蒙一起對《夏衍全集》的框架、收錄的標準、編注的原則乃至序言都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有力地推動了全集的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