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壓卷之作什麼時候變成了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了呢?
我們稱一首詩為「七律」,在格律詩已經成型千年之後,是不能故意去混淆規則的。寫不寫近體詩沒有關係,但是在對原有作品作區分的時候,是有標準的。「七律」這個簡稱是代指格律詩中的七言律詩,必須是嚴格遵守平仄關係,押平聲韻,中二聯(至少是頸聯)對仗,七字一句,總共八句的詩。
如果是在格律規則沒有完全成熟的李白、王維時代,將這種詩稱為「律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這就是非常低級的錯誤。這根本不是什麼個人愛好的問題,在讀詩的人眼中,這就是鉛筆和鋼筆的區別一樣明顯的問題。
這個說《積雨輞川莊作》是七律就已經非常可笑了,還來爭什麼七律壓卷?
王維時代,格律規則已經大體成型,五律是最早的,甚至直接影響了格律詩的形成。而平仄相替、相對的規則也已經成熟,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王維的很多詩雖然劃分到古體詩中,但是單句來看都是律句,即遵守二四六關鍵位置的平仄交替進行,而在每一聯的出對句中,他也是遵守平仄相對的原則的。不過王摩詰很多作品,包括最著名的《渭城曲》絕句,都不符合格律詩「相粘」的規則,也就是第三句和第二句關鍵位置平仄不相同。
這說明相粘的規則當時沒有普及,直到杜甫之後,這些規則才逐漸完善定格,而王維的這些失粘的律句成詩也可以看作是格律詩在作不同方向的尋路,只是最後沒有被認同。
處于格律成型階段出現的這種特有的「失粘」現象,後來者專門給了一種稱呼,叫做「折腰體」,這證明在當時這種現象是大量存在的,也證明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平仄關係和各種規則都是詩人在不斷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最有利於漢字音韻在詩中運用的結構模式。
這首《積雨輞川莊作》就是一首失粘典型。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首聯對句關鍵位置「藜、黍、東」,平仄為「平、仄、平」,根據「相粘」,頷聯出句關鍵位置應該一致,但是我們看到「漠、田、白」實際上是「仄、平、仄」,和首句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和上聯對句的平仄相對而不相同。
但是第五句的關鍵位置平仄又和第四句的平仄相粘,第七句也和第六句平仄相粘,注意「白、席」都是入聲字,發仄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相粘」雖然還沒有成為定則,也是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大勢所趨,自然選擇。
整首詩因為頷聯和首聯的失粘,平仄關係完全扭轉,失粘之後的六句,完全遵守平仄的「替、對、粘」規則。
又會有朋友說,你這麼刻板,我們只看意境。
這就像高鐵和綠皮火車,他們都是交通工具,而且高鐵確實是在綠皮上面升級而來,但你硬要說綠皮火車是高鐵線路上的壓卷,不是個笑話是什麼?
而且只看意境也輪不到這首。
中國古詩詞上的七律第一,論格式和意境,唯有詩聖的《登高》。不論格式,講氣象,那也輪不到王維這首詩,首推崔顥《黃鶴樓》。
不是王維不行,王維好詩太多了,他是盛唐詩人中第一梯隊,僅排在李白、杜甫之後,二流詩人都無法望其項背。
但不是這麼瞎比劃、瞎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