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形盡神不滅思想意義

2021-01-15 禪林網

慧遠大師形盡神不滅思想意義

來源:騰訊佛學 2014/12/05

慧遠大師在廬山首開結社念佛之風,是中土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其理論基礎是形盡神不滅思想與三世因果報應的理念。陶淵明由于堅持形盡神滅的形神觀,由此不相信有三世輪迴,最終與淨土法門失之交臂。

在當代弘揚淨宗,須注意同時要將神識不滅的道理傳揚開去,改變時人神滅論的斷見。

一、論題的提出與意義

公元四〇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廬山東林寺般若雲臺阿彌陀佛像前,以慧遠大師為首的緇素一百二十三人,莊嚴建齋立誓,發願求生西方。這是淨宗發展史上的大事,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此前,從漢末有了佛典翻譯以來,淨宗經典像《無量壽經》《般舟三昧經》等次第譯出,兩晉開始,漸次有人修習西方淨業。

西晉的闕公則,是史料記載最早往生西方的人,此後兩晉之際有衛士度、竺僧顯,東晉有竺法曠和支道林等。他們信奉西方淨土,基本上都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或者限於師徒之間單傳(如闕公則和衛士度),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力量。

廬山結社念佛,以一個團隊的形式,成員之間依眾靠眾,改變了佛法東傳二三百年來,淨業行人單修獨煉的局面,標誌著淨宗作為一股時代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慧遠大師以當時東晉佛教領袖的身份,弘揚淨土,旁護諸宗,被後世推尊為淨土宗的初祖。

1、三世因果輪迴和善惡報應論——蓮社念佛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個法門的興起,必定有其所依的經典和理論為支撐,否則便是無本之末。東林教團結社念佛,主要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其理論基礎是形盡神不滅論、三世因果輪迴的理念。

慧遠大師命劉遺民居士所作的《蓮社發願文》,代表了蓮社同仁共同的心聲,其開篇寫道:

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白了因緣變化的道理,所以三世因果輪迴的真相得以彰顯,因果變遷的規律既然冥符,所以善惡報應的結果就必定了。推查身邊親朋好友一個個離世,感悟到生命的無常危脆。審視現報、生報、後報的相續催迫,知道依靠自力難以拔濟輪迴的險趣。所以蓮社的諸賢朝惕夕勵,思惟仰賴佛力以得救濟。

蓮社的成員,知道了三世因果輪迴的真相,深感生死輪迴的可怕,又聽聞到《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於是欣慕之心油然而生,發願往生乃是自然意料中的事情。由此可見,三世因果輪迴和善惡報應論,是蓮社念佛的理論基礎。

而這兩者都要有一個前提,即是要有一個責任的主體,作為承擔者,這樣才能保證因果不會落空,三世不至於斷滅。公元四〇四年,慧遠大師作《形盡神不滅論》,闡述了人形體有滅,神識不會消亡的道理,解決了三世因果輪迴過程中的短板問題。

2、慧遠大師形盡神不滅思想對淨宗念佛的意義

本來在佛教的根本教義中,是不承認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另有其他異名:命、作者、士夫等)的存在的,佛教的三法印,其中就有諸法無我。

佛在世的時候,傳統的婆羅門教,也是承認有輪迴的,認為人死之後,有一個不變的靈魂,變換不同的身體,就像一個人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以佛教的緣起中道觀來看,這是一種常見,是被佛教所呵斥的。

但是三世輪迴理論的建構,必定要解決誰來承擔因果的問題。在佛世,有人問身與命是一,身與命是異等的問題,佛斥之為「十四無記」,認為這是一種戲論,不予回答。

佛滅度後,部派佛教時期開始,就有不同的部派試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像正量部就立了一個不失法,作為業寄存的地方。後來到了唯識宗,安立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能夠含藏業的種子。

形盡神不滅中的神,也承擔了這個功能,負責寄存業果,生命的相續。佛教的緣起中道,是遠離兩邊的,不能執著於空無,也不能執著於實有。

在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是常見,所以佛經多說空、無我以破斥。在中土,情況正好相反,作為本土文化的儒道兩家,都有神滅論的傾向,這是一種斷見。大師強調神的不滅,它長存的一面,有救偏補弊的意味。

自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作為一種官方意識形態,在中土思想界一直佔據著主流的地位。儒家在對待人死後有神無神的立場,存在兩面性。

一方面承認有鬼神的存在,有來世,如《周易》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另一方面,儒家注重現世人倫道德的教化,對於鬼神的事情不願論及,避而不談:「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雖然儒家也提倡祭祀祖先,祭祀的時候,「祭神如神在」,但這主要是從神道設教的角度和立場,注重慎終追遠,強調孝道的精神。「如神在」,本身就隱含對神存在的懷疑態度。所以從現世出發,儒家又有神滅論的傾向。

道家的學說也存在著這種情況,神滅論和神不滅論並存。一方面,道家提出了氣化論的哲學觀點,認為人稟氣而生,死後歸無,是典型的神滅論的觀點。

如《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萬物的本源,由道生出一團混沌之氣,然後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分為陰陽二氣,上升的為陽氣,下降的為陰氣。由陰陽二氣的調和,再出生萬物。

第十六章又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萬物都有歸宿,生命就也不例外,也要歸根。生命歸根於氣,氣歸根於道,道即是無。

《莊子·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意思是: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的聚合形成生命,氣的離散便是死亡,整個天下只不過同是氣罷了。

另一方面,又承認有精神不滅。如《文子》中說:「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人的形體會消失,但是精神不會遷化。莊子也有方生方死之說。

佛教初傳的時候,對社會的影響不大。到了東晉,隨著佛典翻譯的完備,出家僧人數量的增多,影響日隆。佛教的理念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對本土的儒道文化產生了衝擊,引起了本土人士的質疑。

而佛教的基本理念,在時人的眼裡就是神識不滅和三世輪迴。袁宏在《後漢紀》中說:「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

所以,當本土人士在攻訐佛教的時候,就自然地引用儒家和道家中神滅論的那部分思想資源,來否定神識不滅。大師說形盡神不滅,有一個不滅的神,含有矯枉過正的意思。

由形盡神不滅的觀念出發,大師在《三報論》和《明報應論》中,申述有三世輪迴,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的道理。有這些理論觀念的鋪墊,淨宗才能夠比較好的在廬山紮根、結果,首開中土結社念佛這一盛舉。

二、陶淵明的反面例證


與此相反的情況,如果有人不能相信神識不滅,不能相信有三世因果輪迴,就難以信奉淨土一法。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陶淵明。慧遠大師曾經熱情邀請陶淵明參加蓮社,但是由於陶氏受中土儒道文化的薰陶,不相信有來世,對此不感興趣,於是就找藉口回絕了。

1、形盡神滅的思想基調

慧遠大師棲隱廬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保持了高尚的僧格。與大師同時代,陶淵明也在廬山棲隱。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歸隱田園,宅心高遠。

慧遠大師到廬山後,「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這其中就有彭城的劉遺民,雁門的周續之,南陽的張萊民(張野)等人。

其中劉遺民、周續之和陶淵明,被稱為潯陽三隱,張野與陶淵明是兒女的親家,他們之間都有交遊。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之間,也有過來往交集。

據《廬阜雜記》記載,慧遠大師結白蓮社,以書招陶淵明前去。陶淵明說:弟子嗜酒,如果準許我飲酒的話,我就去。慧遠大師雖然持戒精嚴,但是特別開許陶淵明飲酒,於是陶氏前往造訪東林寺。慧遠大師等勸令陶淵明入蓮社,陶淵明皺了下眉頭就走了。

這件事情,在陶淵明的詩集中也有記載。陶淵明有一首《和劉柴桑》的詩:「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劉柴桑就是劉遺民,劉遺民曾經做過柴桑的縣令,故名。

據詩文透露,劉遺民在廬山依止慧遠大師學佛後,一直誠邀陶淵明前去,但是陶淵明一直遲疑不決,不想去。為什麼呢?

據陶淵明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他還放不下兒女親情、家庭的溫暖,到寺院過離群索居的生活太清苦。

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的問題,或者說是個託辭。最後的兩句詩文「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才是其中的關鍵。

由於陶淵明不相信人生百年之後,還會再有來世,所以他也就不可能追求往生淨土,嚮往彼岸的佛國世界了。

這點,通過陶淵明的形神觀,就可以得到證明。慧遠大師於四零四年作《形盡神不滅論》後,四一二年在廬山刻石立佛影,四一三年又作《萬佛影銘》,其中有「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之句。這樣形、影和神三者就全了。

四一三年,陶淵明也作了一組詩《形影神》,表達了自己的生死觀。這首詩不見得就是針對慧遠大師,但是可以對照兩人的作品,得出兩人的思想分歧所在,然後得知其對待淨土的態度。

陶淵明的思想,主要是受到儒家和道家的薰陶。他早年積極入世,曾經有多次仕宦的經歷,這時的思想心態,主要是儒家經邦濟世的理想。

後來厭倦官場的險惡歸隱,崇尚自然,道家的氣氛很濃厚。但是他又不贊同道家的追求長生,他的新自然觀,立足於滿足現世的適性和逍遙,當然就他的修為來說,盡其一生也沒有達到這個目標。

《形影神》共三首,首先是《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形,代表了肉體的生活態度。形羨慕天地山川沒有變化,深感人生無常,又沒有得道成仙的法術,所以主張人生短暫,不如及時行樂,飲酒作歡。

這是一種頹廢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代表了普通民眾和魏晉士林中一部分人因政治失意,借酒以澆胸中塊壘的心態。這是陶淵明所不贊成的。

其次是《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影,代表了儒家名教的生活態度。形體面對不能存生的苦惱,養身延年也不可得,想訪遊神仙世界,然而道路斷絕。

於是影子為它支招,既然身體不能做到不朽,何不利用有限的生命,在世上立德、立功、立言,做三不朽的事業,死後榮光,以達到精神的不朽呢?

陶淵明早年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面對現實的嚴酷,多次碰壁之後,就改變了這種念頭。

第三首是《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託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2、委運任化的現實人生態度

神,代表了陶淵明晚年的生活態度。神以事實破除形企求騰化長生的妄想,歷史上的三皇聖人,享年高壽的彭祖都已經不在了,賢愚不免共歸一死。對於形每日沉湎於酒中以此忘憂,神告誡說,這樣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早亡嗎?對於影所主張的立善揚名,神勸勉說,當你身體死後,誰會對你稱讚呢?

所以,既然化是事物不可改變的普遍規律,死後形神俱滅,什麼都沒有了,別人的稱讚你已經聽不到了,立善揚名也沒有什麼意義,那就不妨縱情放浪,順從其中,沒有什麼可喜,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陶淵明委運任化的人生哲學,以恬淡的心情順應自然的規律,具有豁達適意的一面。但是,這種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使他缺乏對生命真相的深層追問。

其實,通過現存陶淵明的詩文,可以明顯地看到,生死憂患是他一直擺脫不了的一個問題,現存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正面歌吟生死這一主題的有五十多首,再加上側面和間接涉及生死之憂和遲暮之嘆的作品,吟詠生死的詩歌佔了他全部詩作的一半以上。

但是由於他堅定的主張生而必死,形盡神滅,「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人死不過是與自然化為一體而已。

以此出發,對於天道鬼神的事情,他認為太幽遠,虛無縹緲:「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對於一個遙遠的淨土世界,他也缺乏了解的熱情。

所以形盡神滅的思想基調,和委運任化的現實人生態度,是陶淵明最終與淨土法門失之交臂的原因。

三、當代的啟示

陶淵明的案例,對我們現在很有啟示。陶淵明形盡神滅的形神觀,用現在的話語說,即是一種無神論。

在我們這個時代,無神論的學說甚囂塵上,受這種斷滅論的觀點影響,國民普遍對出世的教化不能相信,對於淨土法門不能信向。

吾人要想在這個時代弘揚淨土一法,除了本宗正依的經典和教理之外,還必須從基礎上入手,將形盡神識不滅和三世因果輪迴的理念弘揚開來,移風易俗,改變國民的偏見。

有了這些理論的鋪墊,再跟他們講淨土一法,就比較容易接受。否則的話,面對一個堅定的唯物論、無神論者,上來就跟他講非常超越的淨土法門,他會本能地排斥,甚至是誹謗。有志於弘法的善知識,應當留意於此,這是根本之法。

慧遠大師用善巧的語言,用中土人士所熟悉的神這個概念,說明形盡神識不滅的道理,奠定了淨宗的理論基礎。

雖然這篇文章是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作為其中的一篇,並不是專門討論淨土的理論,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淨宗的一篇重要文獻。

形盡神不滅思想,是大師對中土思想界的重要理論貢獻,也是對淨宗的重大理論貢獻。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由於他勤誦精思晝夜研習般若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大乘般若思想深有並經常登上講壇說法,聽眾無不悅服,因此也頗得道安大師所賞識與器重,道安大師曾贊他:「佛教能在中國進一步的傳播,就在你慧遠了!三十二歲時,慧遠隨道安南下襄陽弘法。
  • 穿越千年看慧遠大師如何解答戴逵的困惑?
    所以你看慧遠大師給《三報論》的標題加了一個說明: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這就是由於世俗的人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沒有被驗證過,而對因果論有深刻的懷疑。由此慧遠大師來做了這篇論文。如果有定命的話,那積善和積惡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既然命運已經被決定了,我行善也不能改變,做惡也壞不到什麼地方去。所以他就想:「佛教講善惡因果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個勸教的言語而已?」意思就是說因果論只是勸化大家行善的一個言教,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事實。他就對這個因果論產生了深刻的懷疑,便作了一個《釋疑論》,請慧遠大師在閒暇的時候給他一個回答。
  • 穿越千年看慧遠大師如何解答戴逵的困惑?
    所以你看慧遠大師給《三報論》的標題加了一個說明: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這就是由於世俗的人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沒有被驗證過,而對因果論有深刻的懷疑。由此慧遠大師來做了這篇論文。慧遠大師做這篇論文的直接起因是當時有一位叫戴逵的處士,他是信佛的,也挺有學問,又叫戴安公。他就從這個意義上來提出問題了。
  • 佛法與王法——以慧遠大師的《沙門不敬王者論》為例 ​
    與其師道安法師信仰彌勒不同,慧遠大師把不滅的神識寄託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公元402年,慧遠大師率僧俗弟子123人「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其中有名者為劉遺民、雷次宗等,這是一次集體的皈依祈願活動,由於有名士的參與,而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一個重要事件,慧遠大師由此也被後人奉為淨土宗初祖。當時,東晉受玄風影響,出家僧人研究義理,尚清談者多,重實行者少。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影不出山,卻廣布佛法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活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努力調和儒家思想與佛理,極力說明儒家的名教禮法與佛理可以互補。 慧遠深信因果,提倡彌陀信仰,論述超脫因果報應的往生淨土方法。這一信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方外之賓:紀念慧遠大師圓寂1600年學術研討會
    他是東晉中後期繼道安以後中國佛教的重要領袖,是中國佛教早期奠基人之一,他所創立的廬山僧團在漢地教團史上有著重要的裡程碑意義。慧遠代表佛教中國化的方向,是我們今天弘揚與研究具有中國特色佛教最好的樣本。2016年9月6日(農曆八月初六)是慧遠大師圓寂1600周年,千百年來慧遠大師以其「觀佛」、「念佛」淨土教法上自身修持的顯著成就,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
  • 溫金玉:為什麼慧遠大師提出「沙門不敬王者」
    本屆論壇以「佛教戒律思想與實踐」為主題,共發表近30篇學術論文。與會學者圍繞佛教戒律話題從漢傳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溯源、戒律的現代意義、藏傳佛教戒律思想、中國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思想研究、戒律及其現代實踐7個分主題進行研討探究,分享交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溫金玉發表了題為《東晉慧遠的沙門觀》的論文,論文對慧遠大師所建立的中土沙門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努力調和儒家思想與佛理,極力說明儒家的名教禮法與佛理可以互補。 慧遠深信因果,提倡彌陀信仰,論述超脫因果報應的往生淨土方法。這一信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高僧傳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努力調和儒家思想與佛理,極力說明儒家的名教禮法與佛理可以互補。慧遠深信因果,提倡彌陀信仰,論述超脫因果報應的往生淨土方法。這一信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慧遠大師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赴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禪經》,使禪學得以於江南流行;請曇摩流支譯出《十誦律》,以利於戒學的傳播。
  • 陶侃、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之佛緣
    後來,慧遠大師創建東林寺。寺建成後,遠公在江邊虔誠焚香祈願,文殊金像奇蹟般浮出水面。慧遠大師迎請回寺後,先在神運殿供奉,後在蓮池旁另造重閣以供奉,並制文殊瑞像讚。史載當時荊楚兩地,有民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
  • 祖師傳·慧遠大師 | 廬山佛影,長謝百憂
    中國的取經大師,東晉的法顯大師以及唐朝的玄奘大師,他們在西行取經的路上皆曾見過佛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詳細記載了玄奘大師禮拜佛影的經歷:「法師欲往禮拜,路荒賊多,使勸不令去。法師曰:「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寧有至此不往禮拜?」於是獨去。路遇小兒領路,後得老人相引。途有五賊人拔刀而至,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賊云:「師欲何去?」答:「欲禮拜佛影。」賊云:「師不聞此有賊焉?」
  • 慧遠大師和虎溪三笑
    慧遠大師還創建了口念「阿彌陀佛」四字真經,即可往生阿彌陀佛主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理論和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慧遠大師或創造或發揚了茶禪文化,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如廬山雲霧茶。另外,慧遠大師還完全繼承了道安祖師創立的大雁氣功。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師自知宿緣已盡,安然示寂於東林寺。時年八十有三,僧臘六十三年。
  • 山西省原平市樓煩寺舉行慧遠大師紀念活動
    原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龐晉源表示:「慧遠大師是我國歷史上重要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著名文學家,佛教中國化開拓者和中國化佛教奠基者,慧遠大師是中國佛教第一張文化名片,願我們以第二屆慧遠故裡文化節為契機,弘揚慧遠文化,推動慧遠研究,傳播慧遠之學,讓慧遠祖師智光普照大地蒼生,普惠今日原平!」
  • 東晉佛教領袖之一慧遠,聚眾講學、培養弟子,為南方佛教奠定基礎
    這樣,不僅使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們所提出的質難,即神不滅論、因果報應和沙門不敬王者論等問題上,並且也使他的佛教思想具有論戰性質,由此表現出了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二、慧遠對於佛教內部各個派別和學說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在佛教思想上反映出鮮明的調和色彩。
  • 一代佛教領袖人物——慧遠大師(圖)
    慧遠大師佛教在線訊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雁門人(今原平市大芳鄉茹嶽村),俗姓賈,「世為冠族」。公元334年,勝井內「靈芝現瑞」茹山(恆山南麓)上佛光閃爍,慧遠遂誕。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
  • 沿溝鄉歷史名人之---慧遠大師
    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加上東晉時期慧遠、宗炳、陶淵明、陸修靜、謝靈運、鮑照等名人捷足先登的文化喧染影響,使得後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熱衷薈萃廬山,遊歷樂此不疲。    中華氣功      慧遠大師留給人們的不僅是一種佛教思想,而且有一種人們可以親身感覺到、體驗到的東西———大雁氣功。
  • 慧遠大師與樓煩名剎
    忻州頭條34;是原平市北端沿溝鄉的一座古剎,近年來聲名鵲起,原因就是此寺乃佛教領袖慧遠大師的落髮之所,譽為「慧遠故裡」。東晉高僧慧遠大師,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促成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和淨土宗的初祖,其影響極其深遠。
  • 慧遠大師:人類要善待自然生命,否則就會受到因果懲罰
    慧遠(公元334—416)是東晉中後期中國佛教的重要領袖。他作為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提出了許多富於創造性的思想,如「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論」「三報論」等,為佛教的中國化開闢了道路。在他的領導下,當時的廬山成了從北方向南方輸送佛教的中轉站,他在「足以息心」的秀美廬山,在處理人、自然山水與西天淨土的關係中形成了他的佛教生態觀。
  • 慧遠佛學及其意蘊
    東晉興寧三年(365),慧遠隨師南抵湖北襄陽,宣述般若「心無」義。太元三年(378),因苻丕攻襄陽,道安被拘而不得出,慧遠南下荊州,行至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又住西林寺。遂信徒日眾,香火旺盛,刺史桓伊仰慧遠智量,為築東林寺。自此慧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焉」。
  • 鳩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定中見佛,並非虛妄
    鳩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定中見佛,並非虛妄(文/十八公)據南宋志磐法師增修的《東林十八高賢傳·慧遠法師》記載:慧遠法師居山三十年,專修淨土。慧遠大師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隨後往生。期間,慧遠大師曾把見佛是否虛妄的疑問,求教於鳩摩羅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