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文化苦旅》讀後感

2020-08-28 中秋月芽兒


文化苦旅》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相信我們很多人都閱讀過,它是餘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其中包含了歷史、文化散文,還有一部分回憶性散文。

&34;,就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其中一個&34;字,抒發了餘老對中華文化的無限熱愛之情,傳神逼真地透露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寫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細細品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一部&34;文化史。

餘秋雨先生,1946年出生於浙江,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史學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


餘老先生《文化苦旅》一書,是一部遊記類的散文,與他的《千年一嘆》比起來,其中的經歷並不是那麼的驚險,也並不像《千年一嘆》裡的親身涉險,用平和的心和舒緩的遊歷,緩緩道出了中華文化的悠遠和深意,作者鮮明地寫出了文化的深刻內涵,用細膩的筆觸把文化刻錄的淋漓盡致。

《文化苦旅》一書,是一部遊記類的散文,書中《道士塔》、《陽關雪》、《莫高窟》、《風雨天一閣》、《都江堰》、《信客》等多篇散文充滿了靈性、悟性和責任。

開篇的《道士塔》讀完之後,我們都會有一種憤怒——一種對王道士無比的憤怒和對當時中國官員的憎恨;我們都會萌生出一種對中華文物損失的傷痛和落入外國人之手的辛酸。

如今,我們還要到外國的博物館才能看到古老的中國文物,就像英法聯軍掠奪焚燒圓明園一樣,給我們無法彌補的傷痛。而這些,也許這就是&34;四字中文化之&34;的深刻表露吧,體現了&34;的緣由,&34;的所在,&34;的境遇。

《文化苦旅》,開創了&34;的先河,引領散文走向了新的高度,給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讀《文化苦旅》這一文學名著,我們能夠看出餘老突出的寫作藝術和技巧及精心的對比參照;對偶、反覆、頂真、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和描寫手法,使文章伸縮有度概括完整。

《文化苦旅》的思想精髓就在於一個&34;字,在內容上表現為對於我們五千年的古老文明的深刻反思和中國古代文人文化人格生動的體現。

通過研讀使我們對古中國文化擁有一種&34;的感受之外,我們還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敬重和無限的熱愛之情。

《文化苦旅》的思想核心在於一個&34;字,那麼&34;表現在哪呢?有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我覺得具體而深刻。

&34;之&34;表現為:

第一,中國文化歷史命運之苦;

第二,中國文人的艱辛之苦;

第三,進行文化探索的歷程之苦。

以上幾方面&34;,深刻地體現出中國文人和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可能這些就是餘老先生《文化苦旅》標題構思的用意所在吧。

餘秋雨老先生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和深層次的文化底蘊,他用簡潔的文字把中國文化,緩緩地向我們道來,我們不僅能夠學到餘老獨特的寫作技巧還能了解到古老的中國文化,更深一步的體悟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

相關焦點

  • 《文化苦旅》讀後感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
  • 《文化苦旅》:文化之旅,亦是人生之旅
    大家好,我是真心撞宇宙,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是餘秋雨教授所著《文化苦旅》。之後我會定期更新《文化苦旅》的讀後感,如果大家和我一樣對悠久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話,那麼關注我吧,歡迎和我一起探討,一起進步。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嗎?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何地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呢? 於是他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的站起身來,離開長期辛勞寫作的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 讀書筆記: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主要通過描寫地理風物以及文化歷史勝跡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例如莫高窟、寧古塔、寺廟、黃州突圍等,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的人格特性和歷史命運。文化苦旅好句讀書筆記摘抄及賞析:1、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
  •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後感
    是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文化騙子」。我之前看過他上過的一檔節目,具體是什麼節目記不清了,當時感覺這人口口聲聲文化文化的,感覺有點虛偽;有人說過「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越缺少什麼」。今天,我在這裡不討論他的人品問題,是好是壞將來自有公論,今天就來探討探討《文化苦旅》這本書本身吧。
  • 《文化苦旅》讀後感——何為苦,為何苦?
    (二)「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是中國之旅。從莫高窟到道士塔,從荒無人煙的西域到人間天堂蘇杭,作者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餘先生喜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因而飽含深切的民族和文化憂患意識。
  •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
  • 簡評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後感,建議大家看一看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裡河川,無一不可入題。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鬱的文人騷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儘管紛紜叢生,但餘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的付諸於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 新版《文化苦旅》
    作為中國當代文化大散文的奠基之作,《文化苦旅》是中國圖書市場上遭遇盜版最多、爭議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本書。1992年此書一經出版即走紅全國,並遠銷港臺、海外,長期高居暢銷書榜首,而隨之出現的各色盜版也極為猖獗,各種文化爭議、批判接踵而至直至今日,成了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事件。
  • 敦煌之殤,文化之殤——《文化苦旅》讀後感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餘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山居筆記》、《秋雨散文》,反反覆覆,讀了又讀。這幾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當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文化苦旅》。如果你沒有精力遠行,卻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銳的洞察力,卻想洞察人情,那麼——請讀讀《文化苦旅》,它會讓你獲得許多感悟。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他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雨洗去了最後一點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塗塗抹抹,於是,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創造的奇蹟!
    那個時候剛寫出名著《文化苦旅》,無數人驚為神作。當一個文人忽然在文壇上聲名鵲起時,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望著他,希望他能奉獻更多的精彩,而同行則暗自譏笑地想到,看他還能下出什麼蛋來!書影《文化苦旅》風靡華人世界,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幾乎有華人的地方,你就能看到《文化苦旅》的身影。餘秋雨也揚名天下,成為眾所周知的文化名人。
  • 餘秋雨先生,你的《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什麼樣的苦旅
    何謂文化?餘秋雨先生把中國文化的特性概括為三個「道」______ 其一,在社會模式上,建立了禮儀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其三,在行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 熱寂讀《文化苦旅》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前兩年被炒得火熱,現在,熱風靜息,飛塵降下,《文化苦旅》才第一次旅行到我的書桌上。書中有諸多觀點是我第一次見到且很精闢的,如自序中提到的任何一個文明人都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的觀點及分析;如關於「人文山水」的解釋;如說中國文化遺蹟的歷史層累性(與顧頡剛的觀點既相仿又不同);如關於「貶官文化」的提法;如《洞庭一角》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如說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如《廬山》文中對文人認同需求的挖掘……所有這些,都是《文化苦旅》中寶貴的思想鹽巴。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
  •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跟隨著餘秋雨的腳步蹣跚在祖國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橋流水,他千裡行走,風塵作伴,用有限的光陰去探索古老的迴響。這趟旅行是一場苦旅,但也是一場洗禮。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遺忘歷史的感嘆,旅行的意義在於對現在、對未來的思考,對文化的繼承,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人與人悲歡離合也好,千裡共嬋娟也罷,再大豐功偉績,再強的不世之功,終究要被歷史的風沙掩蓋,創造的歷史終究會再變成歷史,留給後人的只有記載於書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築。
  • 再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因為在這本書裡,我們仿佛看到了中華文化的靈魂正在甦醒,現代社會正逐步缺失渙散的文化精神又重新凝聚。《文化苦旅》,「苦」在什麼地方1991年,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餘秋雨作出一個驚人決定,先後婉拒了幾個省部級職位,又向國家文化部先後呈遞23次辭職報告,只為喚醒中國的文化靈魂。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但無論如何,他寫的書毋庸置疑,一直以來受到文化愛好者和青年學生的追捧。餘秋雨在早年完成了《世界戲劇史》《觀眾心理學》《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等學術著作後,將視角轉向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陸續出版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今天我們對此進行大致梳理。
  • 【最新書訊】微信「精選商品」首發餘秋雨《文化苦旅》
    二、經典永不過時,《苦旅》「面目全非」1、華人家庭三代人的燈下話題與溫暖記憶毫無疑問,《文化苦旅》是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其影響力之大,獲獎之多,發行之廣,都無出其右者,該書也奠定了作者餘秋雨當代文壇大師級的地位。
  • 新版《文化苦旅》如何感動讀者?
    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中國新聞周刊網2月25日訊(記者秦悅) 20世紀90年代,餘秋雨通過《文化苦旅》一本書奠定了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此書一出版即走紅全國,並遠銷港臺、海外,長期高居暢銷書榜首,而隨之出現的盜版現象也是極為猖獗,各種文化爭議、批判接踵而至直至今日,成了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可以說是中國圖書史上遭遇盜版最多、爭議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在二十多年後,餘秋雨先生為何決定親自修訂《文化苦旅》,重新出版此書呢?餘秋雨老師首次回應表態,向廣大讀者表達了他的三點理由。
  • 淺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從多個層面去展示出歷史的真實、生活的真實、人性的真實,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裡河山等等皆可入題;餘秋雨圍繞著三條天地之線(即黃河、長江、長城三條中華文化之路)進行中華文化的文化考察。《文化苦旅》中包含了對文化的追溯和思考。如《五城記》關於廣州,餘秋雨對廣州地區特殊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進行了思考,還對廣州現代社會的開放後的文化進行對比。
  • 書香榮昌——《文化苦旅》
    書香榮昌——《文化苦旅》 2020-01-13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