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發展空間不足問題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贏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解決發展空間不足問題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贏

  深圳市委六屆三次全會提出,深圳未來發展面臨空間不足等「三大挑戰」。昨天下午進行的分組討論中,與會人員提出,要解決發展空間不足問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贏。市領導戴北方、林潔、劉潤華、黃中偉、陳倩雯、王璞、張曉莉、徐友軍、黎軍、王大平參加討論。

  在地下空間的開發上多下功夫

  「希望市委市政府著眼深圳長遠發展,繼續努力爭取中央、省對深圳改革發展的支持力度。」市政協主席戴北方說,深圳36年的發展是拼搏的結果,是全國人民支持的結果,也是中央、省支持的結果。當前,深圳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等「三大挑戰」,希望深圳能努力爭取中央、省和各個部門的支持,比如通過填海等形式來解決深圳發展空間不足問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贏。

  市政協人資環委主任楊耕表示,破解深圳發展空間不足問題,除了想辦法加大平面開發力度,也要從縱向上要空間:「地下空間的開發,全世界都在做,深圳應該在地下空間的開發上多下功夫。」

  市政協將就強區放權進行民主監督

  強區放權改革是我市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讓專項工作做出實效?民盟深圳市委副主委、龍崗區副區長高旭敏表示,強區放權,哪些放、哪些不放,人財物能否放,區裡能否很好地承接,需要很多磨合。「我們民主黨派要多在這方面進行調研,建言獻策。市政協也可從旁觀者的角度建言,對市委市政府強區放權政策的落實起到促進作用。」

  「今年正值第五輪市區財政收入劃分體制改革,應該把強區放權和這項工作結合起來,從資源配置方面做好調整,這樣才能讓強區放權工作落到實處。」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建議。

  戴北方表示,今年下半年,市政協將把強區放權作為市政協民主監督的重點,針對強區放權的落實逐項進行民主評議,以促進強區放權工作的順利進行。

  動員組織統一戰線成員形成共識推動發展

  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林潔在分組討論中表示,市委統戰部將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進一步優化企業服務、鞏固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勢、積極推進深港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動員組織統一戰線成員,形成共識,推動深圳改革發展。

(責編:王星、陳育柱)

推薦閱讀

深圳龍崗端出「民生大盆菜」深圳市龍崗區「社區民生大盆菜」入選「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數據顯示,「社區民生大盆菜」自實施以來,在2015年民生投入和2014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龍崗區民生投訴下降了40%。【詳細】

「晚八點」點亮深圳羅湖、南山、中心三大書城均處於各區的中心區域,多年來累計接待讀者近3億人次,銷售圖書近1.5億冊、總額33億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萬多場,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個低門檻、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去處,成為深圳名副其實的文化客廳。【詳細】

問題跑道,除了標準還缺啥「首先要改變現有的招標制度。」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能建立更科學的項目投資管理方式,一味以「誰便宜買誰」為採購標準,問題跑道很難杜絕。「畢竟一分錢一分貨。」【詳細】

相關焦點

  • 區域協調發展明確三大目標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了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內容,明確了三大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相關專家指出,區域不協調是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之一。
  • 孫久文:論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發展與創新
    所以,如果一項區域發展政策能夠實現區域的帕累託改進,這項政策就是可行的。 新時代的區域經濟應當更加強調公平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正是對區域發展導向的調整和幹預,旨在樹立整體協調的區域之間的發展關係。 4.區域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特徵 協調發展是區域發展綜合性的一種體現。解決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區域發展的方方面面統籌兼顧,形成各類綜合體。
  • 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方向及其動力來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在強調過去四大板塊、城鄉之間、經濟帶之間、貧(老少邊窮地區)富之間的關係基礎上,提出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方式和內容,包括壯大並允許非政府市場主體加入區域協調發展的事業中來(組織、配置、動員);新的區域發展動力機制打造、新的拓展區域(虛擬空間、「一帶一路」、海洋戰略空間)與要素格局構建;新時代區域發展的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目標導向等等
  • 中國人民大學孫久文: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認為,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之一。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也將向全面協調轉變。
  • 孫久文等:論區域協調發展視角下「行政區經濟」的演變
    2018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堅決破除地區之間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然而,地區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 樊傑:我國「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治理與區域經濟布局
    ,健全公平與效益並重、政府調控與市場優化配置並重、問題與目標並重、約束與激勵並重的區域政策體系,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區域協調新機制。「十四五」時期,完善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有機配合、相得益彰的空間治理模式,健全公平與效益並重、政府調控與市場優化配置並重、問題與目標並重、約束與激勵並重、局部與整體發展並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政策體系,著重解決當前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難題,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區域協調新機制,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 陝西奏響發展「大合唱」推動三大區域協調發展
    近翻一番的數字背後,是陝西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城鄉統籌協調的不懈努力。  發展是對人民需求的最好回應。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舉,自陝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陝西省根據不同地區之間自然條件不同、資源稟賦各異,統籌陝北、關中、陝南三大片區發展路徑,穩紮穩打,形成了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城鄉區域發展景象,成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陝西落地生根的有力證明。
  • 優化產業布侷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原標題:優化產業布侷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目前我省正調整優化布局、拓寬發展空間、促進產業集聚、培植產業生態,但囿於傳統計劃體制下形成的以資源開發為導向的經濟區劃和產業布局的影響,至今全省仍面臨著產業空間集聚不足、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聯繫不夠緊密、產業發展平臺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
  • 【回眸2019】區域協調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這樣的差別,是廣闊迴旋餘地和巨大市場潛力,也無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平衡不協調問題。  下好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21世紀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四大板塊差異化發展戰略為主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有效縮小了地區差距,發揮了比較優勢。
  • 廣深湛汕共同作答區域協調發展命題
    「雙核+雙副中心」順應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尹濤認為,目前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主體功能明確,「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大部分在河流上遊,生態環境脆弱,要通過轉移支付限制其發展汙染產業;「一帶」沿海經濟帶重點發展工業;「一核」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要通過科技創新解決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 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空間戰略安排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部分有許多新提法,新提法背後都有新內涵。」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賀燦飛這樣認為。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實現向高質量轉型的必要手段,要讓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率先主導和引領國家價值鏈,推動產業的合理分工,使其在國內循環中成為創新驅動的排頭兵。  「『十三五』期間,我國傳統東中西差異逐步縮小,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得到了很好處理,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同步推進,各地建立了區域互助機制和補充機制等。
  • 實現腹地經濟與港口經濟協調發展(組圖)
    目前,營口港已經步入「十一五」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步入全國沿海十大港口之列。近幾年來,營口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沿海港口主樞紐港之一,2005年完成吞吐量7537萬噸,完成貨櫃量78.7萬標準箱;2006年完成吞吐量9500萬噸,完成貨櫃量100萬標準箱;2007年10月已跨入億噸大港行列。
  • 區域協調發展的「福建方案」: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區域協調發展的「福建方案」: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中新社福州10月4日電 (閆旭)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福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有了新方案。在最近舉行的福建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會議上,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明確提出,著力區域協調,大力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始,福建就積極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區域的經濟協作。
  • 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南北問題,不準確 四大板塊的發展動力在哪?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未來中國國土空間格局的發展有新的闡述,提出了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還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到2035年區域差距要明顯縮小。而最近引發熱議的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其分析的出發點與國土空間布局的政策不符,也與經濟地理的發展邏輯不符。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區域協調問題進行解讀。馮奎認為,把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當成南北發展的差異,過於簡單化,也不準確,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確。
  • 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新時代——關於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應該如何理解創新發展的要義和內涵? 金碚:創新注重的是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創新發展的要義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新常態下,傳統發展動力逐漸減弱。無論是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還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都需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發展動力轉到創新驅動上。
  • 踐行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當前,我國正處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發展改革任務艱巨但仍可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三期疊加,壓力山大,迫使我們必須用大智慧謀發展,以合作共贏的理念開闢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於是,我們看到了近年來中央頂層設計的一系列飽含「合作」、「創新」思維的重大戰略布局。
  • 太原-榆次-太谷區域協調同發展規劃公布!
    晉中市是與省會太原市一體發展的省域核心,是我省重要的高教研發中心、商貿物流樞紐和先進位造業基地。為加強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從太原都市區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榆次中心城區作為太原都市區「副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加強與大原中心城區、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以及太谷(山西「農谷」)、清徐等周邊區域協調發展。
  • 協調河南區域經濟發展 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
    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由於資源條件、發展基礎和經濟結構不同,各經濟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特徵更加明顯,區域之間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較大,並且這種特徵有加速發展的趨勢。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區域經濟之間協調發展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大局。
  • 蔣永穆: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並總體上實現小康,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日益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突出,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優勢互補 著眼大局 區域協調發展「新版圖...
    近年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版圖」更加清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