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穩,誰又願顛沛流離?建築農民工,是城市建設者,但始終難以找到回家的感覺,城市,讓他們既熟悉,又陌生。合肥市瑤海區總工會建設「特色工會」,特別針對建築農民工打造「幸福驛站」,讓農民工兄弟有了家的感覺!
安徽建築農民工創業孵化園是安徽首家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合肥市瑤海區總工會在園區深度打造「合肥工會幸福驛站」,成立園區工會,大力發展農民工入會,廣泛開展求職服務、精準培訓、法律維權、文化服務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廣大農民工的溫馨家園。2020年9月,區總工會把園區工會設立為瑤海區「特色工會」,10月園區工會開展農民工集中入會行動,最大限度地將建築業農民工吸納到工會組織中,充分發揮了的基層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自2020年5月份以來,園區累計發布各類招工信息2.4萬條,9千餘名農民工實現了園區就業。
就業服務,線下線上齊發力
園區工會通過線上線下服務助力農民工就業。線上,通過園區「找工微信群」、園區公眾號和「匯成工匠」APP同步發布崗位信息和求職信息,與各大網絡用工平臺互聯互通,用工資源共享,告別建築用工熟人介紹的舊方式,開啟了農民工就業線上「雲招聘」時代。農民工拿起手機「看一看」、崗位信息「查一查」,就業服務「點一點」,就能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也為工程建設領域從業者搭建了提供就業信息共享、互動和交流的平臺。線下,依託站塘路零工市場,通過與區域內中大型建築勞務企業、在建工程項目部開展用工合作,將用工資源第一時間通過園區智慧勞務大廳電子信息顯示屏進行發布,就近孵化和引進專業勞務班組,帶動工人就業。
園區對建築工人進行實名制就業登記,提供崗位供需的精準匹配。截至目前,園區工會累計接待入園農民工25.5萬人次,錄入站塘勞務市場零工實名制數據4320條,登記載客車輛信息306條,發放園區車輛通行證229張,發布各類用工信息1.78萬餘條次,推廣下載「匯成工匠」軟體註冊量6038條並完成用工撮合2205人次,農民工集中入會人數3865人。
精準培訓,助力創業就業
園區工會整合培訓資源,根據安徽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建設技工大省的有關要求,結合市場需求確定培訓職業(工種),調整工種目錄,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企業定崗培訓。通過與高校合作引進專業師資力量,設立線下培訓教室、信息化考場、實訓實操基地、線上培訓平臺等,提高農民工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定培訓獎補政策,引入社會力量開展職業資格培訓與鑑定,提供全省建設領域從業人員培訓與鑑定等技能培訓服務,積極推進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服務。2020年園區工會積極對接職業技能鑑定站,聯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考試16場,覆蓋木工、木工等在內的8大類工種3200餘人次。與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產教融合合作,申報了安徽省教育廳「校企共建扶貧致富創業培訓基地」項目。
搭建平臺,孵化優質企業
園區工會注重優質勞務班組的培育,致力於小微建築勞務企業的孵化服務,對在園區內註冊成立或外部新遷入的建築勞務公司,提供入駐創業共享辦公室、配置辦公用品,並提供「工商註冊登記、財務代理、法律諮詢、創業指導、資質申報、人員招聘」等一條龍、一站式公共服務。對年納稅額達到一定規模的入駐企業,對照瑤海區「招商引資」政策,制定相應的稅收返還優惠補貼,為入駐企業減負。同時積極對接區域內中大型建築總承包企業,協商優先從園區選擇專業勞務公司作為工程分包合作商,為入駐企業「找工程」,將優質勞務作業班組引入入駐企業,實現園區入駐企業的上下遊銜接,為企業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目前園區已吸納入駐小微建築勞務和專業承包企業70家,總註冊資本5.1億元,完成建築業產值7.5億元,間接吸納和帶動建築農民工就業近萬人。
保障權益,實名登記護「薪」
園區工會依託建築勞務人員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將「實名制管理」、「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納入「匯成工匠」平臺建設,依託瑤海區試點運用「銀企直聯」,打通農民工工資專戶,實現農民工考勤自動統計,工資在線審批,點對點發放農民工工資,通過「匯成工匠」平臺按月發放到工人手中。「匯成工匠」作為瑤海區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官方平臺,目前已服務50餘個項目的3.6萬名建築工人的實名制管理。
園區工會不斷加大普法力度,提高農民工及用人單位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引導農民工合法理性維權。開展農民工法律援助專項維權活動,規範提升12348法律熱線服務,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與瑤海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和仲裁委員會等單位緊密協作,設立「農民工維權調解委員會」,組織開展勞動報酬、勞動合同、實名制管理等爭議調解活動,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為農民工提供勞動監察、勞動仲裁、申請訴訟等一站式的高品質訴調服務,最大限度地調處化解矛盾。按照「鼓勵和解、強化調解、依法仲裁、銜接訴訟」的要求,及時公正處理涉及農民工的勞動爭議,暢通農民工勞動爭議仲裁「綠色通道」,簡化受理立案程序,提高仲裁效率。自園區運營以來,已為7名農民工提供了援助,幫助其挽回經濟損失近21萬元。舉辦農民工維權專項宣傳活動30餘次,為千餘人提供了諮詢服務。
文化添彩,搭建「精神家園」。
園區工會以「工會幸福驛站」建設為主線,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園區公益性文化場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打字複印、快遞收發、車票代購、水電費代繳等20多項免費便民服務的開展,為農民工和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少跑腿、不花錢、好辦事的一站式工會服務窗口。同時,組織開展「兩看一上」(看報紙、看電視,有條件的能上網)活動,開展農民工免費借閱書籍活動,組建農民工業餘文藝團體,送文藝精品進企業、進工地開展公益性巡演,豐富農民工業餘文化生活,讓農民工生活出彩。先後開展了「情暖萬家送春聯」「隔離疫情,服務不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宣傳周、「積分兌換,入園有禮」、免費吃早餐、端午送禮粽系列、免費送體檢、免費上大學等活動。(汪曉雷 費勤超 胡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