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日報副刊「海寧潮」的本土文化探索

2020-12-17 搜狐網

  1994年1月《海寧日報》復刊,每周出一個副刊,一個整版。我們給副刊取名「海寧潮」,是因為海寧處於錢塘江北岸,錢塘大潮在這裡形成最美的「一線潮」。有了這麼一個「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這個副刊所反映的內容也應該是「本土化」的。

提到本土化,我們馬上想到海寧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資源———潮文化、燈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討論專版設計方案時,我們認為,這三大文化是海寧的「獨家」資源,且富有鄉土色彩,應該成為《海寧日報》副刊的主要色彩。

  開掘本土的名人文化資源

  俗話說「南方甜,北方鹹,又麻又辣屬四川」,我們將副刊「海寧潮」烹調成什麼味兒帶給讀者呢?筆者考慮:海寧地靈人傑,從唐代到現代,孕育了詩人顧況、女詞人朱淑真、戲曲家陳與郊、史學家談遷、詩人查慎行、數學家李善蘭、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和穆旦、武俠小說家金庸……屈指算來,有名有姓的名人當在200位以上,有的還是有著世界性影響的一流人物呢!這是一份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因為本土的名人最富「鄉土味」,當地老百姓對此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我們何不藉助名人文化,依靠濃烈的鄉土氣息,讓廣大讀者品出地方小報的一種文化味道來呢?就這樣,「海寧潮」新鮮出爐,率先推出的是由通訊員和本報記者合寫的長篇專訪《金庸的昨天和今天》,從此本土名流成為我們緊追不捨的「明星」。

  講述名人故事,怎麼講?一周一個專題,哪來那麼多的故事可以填充版面?而且一下子能找來那麼多的文化人給我們寫稿嗎?在籌劃新欄目方案時,這兩大問題使編輯無法迴避。「我們能不能採取一種『反傳統』的手法?」筆者至今清楚地記得當時總編輯這句話的含義:既然在副刊初創階段,不能迅速集結一大批專欄作家,不如主動出擊,讓編者充當記者走近文化人,聽他們講述名人故事。這個「採編合一」的做法既利於編者接觸實際、拓展思路,又便於被訪名人與編者面對面交流,及時提供和挖掘新的題材。

  在六年多的時間裡,筆者成了「兩棲人」,出門是一線記者,遊走在名人間,採寫專訪和隨筆;進門是後方編輯,是「海寧潮」的主持人,將採訪所得的零星線索編織起通訊網,邀約親歷者、知情人撰稿,組織版面或者籌劃下一步的採訪。

  一番嘗試,我們驚奇地發現,名人文化好似一條鄉間小溪,潺潺流水怎麼也淌不盡。歷代海寧名人生於斯、長於斯,在這裡留下的一個個腳印,街坊村間流傳的一個個佳話,還有一方古匾、一冊日記、一把座椅、一架舊式打字機……皆有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打出的「鄉土牌」被眾多讀者認知以後,稿源豐富了,黃源、陳子善、韓石山、陳從周、殷白、田方、蔣啟霆、張海鰲等學者、社會名流,紛紛給我們撰稿。還有王國維、金庸、徐志摩、陳學昭等名人之後,也來信來稿和來訪。我們為此陸續開設了「名人與海寧潮」、「名人與硤石燈彩」、「名人與老照片」等專欄,引出了一串串的名人故事。我們先前對於稿源的擔憂全沒了。

  在那段時間裡,訪問、寫信、約稿、編稿,似乎成為筆者每天的「必修課」,因此有了與金庸、錢君匋、查濟民等名人的合影。如今,筆者保存著一大摞名人名家的信箋,有金庸、錢君匋、臧克家的親筆信,有王國維兒孫、金庸弟妹、徐志摩兒子、秋瑾之孫的來信,不少還是從海峽彼岸、大洋彼岸寄過來的呢!

  徘徊在名人故居

  海寧名人多,名人故居也多。「愛屋及烏」,講述名人故事,相關的老屋和小樓常常讓我們留連忘返。走進名人故居,我們發現,名人雖然離去了,他的精神因為故居這一遺物而得到長存。後人如果要追尋名人的成長足跡,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故居就是活生生的參照物。一草一木皆有情緒,一物一品蘊藏著動人的故事。

  王國維故居修復,他的兒女、孫兒女來了,我們追蹤而至,告訴讀者「王國維的後裔今何在」;他的女兒王東明從臺灣來,帶來一尊王國維的半身銅像,我們以此為緣由,向讀者訴說王氏後裔的隔海相思。金庸回鄉探親訪友,我們跟隨其後,向讀者講述「金庸與他的小學老師」、「金庸與母校」、「金大俠快樂回家」等新鮮故事;金庸舊居重新開放時,一篇《金庸與徐志摩是一對表兄弟》先後被國內20多家報刊轉載,一篇《金庸和他的兩位母親》傳到金庸手裡後刊登在《香港商報》上,先後被兩位作家引入描寫金庸的紀實作品中。錢君匋藝術館開館,錢老夫婦前來剪彩,我們登門採訪。張宗祥的女兒帶著父親的遺物來了,我們在「鐵如意館」裡見面交談。

  1999年秋天,海峽兩岸攜手拍攝詩人徐志摩的故事,20集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剛封鏡,有一天,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長向筆者打聽:「劇組在哪裡?能不能邀請他們到海寧來?」幾天後,筆者與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聯繫上了,寄去了「海寧潮」刊登的文章,邀請他們來「硤石老家」看看。不久,黃磊、劉若英、伊能靜、周迅等劇中主角結伴而來。筆者隨他們走進徐志摩故居,「海寧潮」連續三天以整版篇幅作了報導。《錢江晚報》、《羊城晚報》、《周末》、《揚子晚報》相繼轉載了這些文章,臺灣《聯合報》稱之為「徐志摩引發了一場影視懷舊熱」。

  2003年9月,恰逢電影創始人之一的史東山百年誕辰,他的女兒史大同、史大裡姊妹倆攙扶著93歲的媽媽華旦妮來到海寧。母女仨踏遍了老街上的一塊塊舊石板,看遍了一幢幢百年老屋,還是沒有找到史東山的故居。回到北京,老太太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著這樁遺憾事,姊妹倆便寫信來求助。於是,我們很快報導了華老太「替夫尋根」的情景,故事感動了故鄉人,許多人自發地幫助尋找「史家老屋」,最後終於找到了這一故居。市政府將此小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出200萬元進行了修繕,並且對外開放。後來,這裡成了中國電影百年盛典的頒獎現場。

  近幾年,金庸、陳學昭、蔣百裡、米谷、吳世昌、虞爾昌、許國璋等名人之後,還有他們的親屬、友人相繼回鄉尋覓故居,一些以名人為題材的電影、電視片在海寧拍攝,我們把握機會跟蹤採訪。名人之後在這裡睹物思情,心中難免波瀾起伏,我們趁此機會,從他們口中掏出了許許多多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引出名人研究

  12年了,海寧潮奔騰不息,副刊「海寧潮」依然「名人輩出」。進入新世紀,海寧的名人文化工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先是有關名人文化的國際和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在此召開,引來了許許多多海內外的學者和研究者。隨之,當地的名人文化也逐步提升到了學術研究的層面,各類名人研究團體應運而生。王國維學術獎、徐志摩詩歌節、浙江省現代文學研究會頒獎會……捲起一個又一個名人文化的浪花。

  「海寧潮」版面上的名人文化不再是純粹的敘往事憶舊情了,我們應該將名人文化延伸拓展,開講新的名人故事了。為此,我們專門闢出版面,在濃墨重彩描繪名人業績的同時,專題介紹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為名人研究創造多維的故事空間。如對徐志摩與穆旦詩的比較、金庸武俠小說的「雅俗之辯」、王國維死因的爭論等等,有意識地引導名人文化研究向高品位方向發展。

  山西作家韓石山也是「海寧潮」的撰稿人,衝著徐志摩曾三次千裡迢迢而來。他說他寫《徐志摩傳》時就用過「海寧潮」上的資料。除了他,還有不少撰稿人轉身成為名人研究者,如老作者顧永棣、陳伯良等人均有豐碩的研究成果,他們先後出版了徐志摩、穆旦、陸小曼等名人文化研究專著。作為名人文化的「吶喊者」,筆者身兼著金庸研究會、徐志摩研究會的理事,還是市政協文史研究會的首批會員,也走進了名人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應該說,「海寧潮」在悄悄地變化著,變得更貼近實際、貼近老百姓了,「鄉土味」更濃了。我們若將近幾年的版面與其10年前的面貌相比較,無論從主題內容、敘述方式,還是思想內涵、觀點傾向,甚或是版面設計、視覺效果,今天的名人文化傳播無疑更具魅力,更與現代生活絲絲相扣。(作者單位:海寧日報)

相關焦點

  • 海寧八旬老人的「潮文化」情結 孜孜耕耘半世紀 勤筆添彩錢江潮
    2018-10-17 15:12 |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 陳強「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在以錢塘潮聞名天下的海寧,「潮文化」是別具魅力的特色文化,而在浩博深邃的「潮文化」的海洋裡,一位年逾八旬的文化老人已孜孜耕耘半個多世紀,成了現當代潮文化研究學者中的一位代表性人士。
  • 天下奇觀海寧潮
    鹽官鎮是海寧著名的觀潮地,尤以一線潮景聞名遐邇。由於潮頭在到達佔鰲塔附近時最為整齊,故俗稱「海寧寶塔一線潮」。遊客來觀看海寧潮時在當天的時間點再提前40分鐘。,西至老鹽倉壩,全長約32.5公裡,在這32.5公裡的一線臨江海塘上都可以觀看海寧潮,感受不一樣的錢江潮水壯觀景象。
  • 海寧潮音樂節來了!方大同、逃跑計劃、刺蝟……還有!
    高鐵/動車→現場 0 3 乘坐高鐵或動車到海寧西站下車,並在「火車西站」公交車站乘坐 海寧131路 公交車,在「老鹽倉」站下車,步行70米換乘 海寧106路 公交車,並於「大東門」站下車,步行360米,即可到達海寧潮音樂節演出現場。
  • 浙江海寧,記憶裡永不退卻的海寧潮
    每年的八月十八及周圍幾天,成千上萬的人都會來海寧觀看天下奇觀、全國特有的海寧潮。其實潮水每天都有,而且每天不止一次,分別有白潮和夜潮,只是從理論上來說,八月十八是全年潮水最大的一天,所以也是觀看人數最多的一天。
  • 海寧幸福關鍵詞: 文化融杭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如何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海寧人先勝一籌。  11月7日,在省人民大會堂,海寧市政府與華策影視正式發布了兩者關於海寧中國武俠(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的合作協議。
  • 潮鄉大地 大美海寧 
    1月23日早上,一場大雪突然降臨海寧,短暫的飄揚卻在海寧大地上堆積成潔白一片,期盼了很久的海寧人都紛紛走出家門,拿起手機,拿起相機,記錄下這難得一見的美麗雪景。
  • 群星璀璨嗨翻全場 第十一屆海寧潮音樂節來了!
    8月21日,第十一屆海寧潮音樂節發布會在海寧舉行。今年的演出時間為9月19日和9月20日兩天,大家可以到浙江·海寧鹽官旅遊度假區觀潮勝地公園,去現場感受潮城海寧奏響潮音樂的第一樂章。潮音樂節,除了把潮流前言的音樂帶給大家,顧名思義一定也與壯觀天下無的海寧潮有關。每一年音樂節的舉辦地-——海寧鹽官旅遊度假區更是以「潮」聞名,因「潮」而興。
  • 全球金庸迷聚首海寧群英會 鄉賢文化回饋家鄉建設
    ,觀海寧大潮,論武俠文化,探潮鄉景點,並用圖文並茂的微信向親朋好友實時分享金庸家鄉的傳奇和他們內心的愜意。  」朋友或在金庸祖父查文清的墓前默默祭拜,或在研讀金庸舊居裡所詳細展示的金庸的年譜及相關資料……  在《書劍恩仇錄》等多部小說裡,金庸先生不止一次寫到家鄉海寧潮
  • 海寧皮影戲:從「皮囡囡」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海寧皮影、海寧潮和硤石燈彩構成了最具當地特色的文化品牌。  海寧觀潮自明清以來也有400多年歷史。古之觀潮以杭州江幹三郎廟一帶為最盛,宋代以後,由於河道的變遷,觀潮最佳點逐漸東移至海寧境內。海寧潮以其潮高、多變、洶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海寧潮一日兩次,晝夜間隔12小時,一年有150多個觀潮佳日。
  • 「海寧潮」席捲米蘭,博物館裡走大秀!海寧皮革城攜ZLFZSS再燃米蘭...
    義大利時尚財經媒體Class Editori集團主席兼執行長Paolo Panerai說道:簡直非同凡響,FASHION HAINING每一年的發布都顛覆我對海寧的認知,海寧時尚、海寧製造,非常棒!
  • 今年海寧觀潮節觀賞攻略全在這裡
    讓參與者感受「海寧海塘·潮文化景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帶魅力,體驗沿江一帶京都影視、房車營地、景區村莊、雕塑公園、滑翔基地等海寧新興的文化旅遊產品。潮「味」飄香,上海人專列「上海寧」,外脆裡嫩的潮城宴球,乾隆皇帝品嘗後大為讚賞;酥而不爛的海寧缸肉,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感酥熟的胡辣鱔絲,深受徐志摩喜愛……潮城海寧不僅有壯觀綺麗的自然風光、歷史深厚的人文底蘊,還有許許多多「味道美 有典故」,最值得遊客品嘗的傳統特色菜餚。
  • 打造中國「人文+自然」時尚典範 海寧潮音樂節澎湃長三角
    潮起海寧,樂聽鹽官。9月19日、20日晚,錢塘江北岸,綠城·鹽官理想水鎮第十一屆海寧潮音樂節在浙江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唱響,給國內觀眾、樂迷們帶來了獨一無二的雙日狂歡。「旅遊+音樂」典範音樂小鎮即將在鹽官啟幕作為海寧潮音樂節的主辦方——海寧市,東道主地位得天獨厚。
  • 浙江海寧第一家貓屎咖啡店已成功入駐海寧銀泰城
    全球珍稀頂級咖啡在海寧又傳來了喜訊,海寧第一家貓屎咖啡(需求面積:100-250平方米)店成功入駐海寧銀泰城。  如今,貓屎咖啡kafelaku coffee來到了潮都海寧,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全球頂級珍稀咖啡選擇了海寧呢?  每一個品牌的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科學決策和企業管理人獨特、智慧的眼光。海寧GDP總量跑在嘉興五縣二區首位;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 建設國際品質潮城!海寧布局「五城擁江」 「五站聯動」 !
    44個重大投資項目籤約,總投資310億元!布局「沿錢塘江灣區生態經濟帶」、「沿杭海城際鐵路產城創新帶」、實現「五城擁江」、「五站聯動」建設「國際品質潮城」……此外,首次授予4人「海寧市榮譽市民」稱號!第二屆「潮城友誼獎」頒發,一年一度,群賢畢至,共敘友情,共謀發展,2020第五屆海商大會隆重舉行!
  • 攝潮:杭州旅遊,別錯過了海寧觀潮,在鹽官看驚心動魄的一線潮
    海寧天下潮「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上擊三千裡,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哪兩得?」蘇東坡是這樣詩吟海寧潮的。「海寧之潮,世共稱之,蓋海寧城東銀濤滾滾整齊而來。歷城西不數裡即參差不齊……每當中秋大汛,中外人士鹹來觀瞻」《海昌勝跡志》。海寧的觀潮盛於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並以鹽塔一線潮著稱。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 「閒雲野鶴」海寧之行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早晨五點多起床,到酒店附近走走,呼吸一點海寧秋晨的新鮮空氣和感受一下海寧秋晨的美麗景色,挺好的。
  • 海寧皮影戲走親到餘姚
    12月2日下午,城南小學多媒體教室內,以「潮城海寧美麗餘姚」為主題的2020海寧·餘姚兩地文化走親正精彩上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寧皮影藝術團此次為城南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了《龜與鶴》《孫悟空大戰牛魔王》《雞鬥》《鬧龍宮》四出精彩紛呈的皮影戲劇目。演出結束後,海寧皮影藝術團帶領著現場百餘位學生「零距離」感受了皮影戲演出的全過程。
  • 法老&TroubleZ硬核開唱,海寧潮音樂節全程高能!
    喔圖第二年攜手海寧潮音樂節帶來獨家高清照片直播讓樂迷享受到的,不只是音樂還有用音符打造的影像故事!圖片來源:喔圖帶你直擊海寧潮音樂節現場圖片來源:喔圖圖片來源:喔圖喔圖連續兩年作為海寧潮音樂節的指定獨家即時影像平臺
  • 跨界投身影視行業 房產董事長把海寧故事搬上大銀幕
    呂金祥(右)和編劇趙欣呂金祥投資的電影電視劇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充滿紅色元素和正能量,講述的都是海寧的人和事,反映的都是海寧的本土文化和發展變遷,體現的都是濃濃的家國情懷。於是,他嚮導演高力強建議,在電影中多加入一些海寧的場景。高力強欣然接受,在電影拍攝後期,轉戰海寧,到硤石、鹽官、長安等地取景,把海寧的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都融入電影之中,而這些原本是劇本所沒有的。2018年8月19日,《海寧1938》首映,嘉興市領導與嘉興及五縣市兩區宣傳部主要領導出席了首映儀式,讓呂金祥深受鼓舞。
  • 海寧錢塘江大潮洶湧澎湃 觀潮一潮三看說法
    一年一度的錢塘江大潮也在潮汐作用下,格外洶湧澎湃,吸引了一波波觀潮愛好者攜帶長槍短炮殺向海寧。>  「這兩天中午,只要你去海寧大缺口東面的丁橋東段守候,天天都能欣賞到錢塘江上罕見的交叉潮。」海寧本地的觀潮愛好者王先生說,「我拍了十八年潮水,還是第一次這麼頻繁地欣賞交叉潮。前天,我們還看到了雙交叉潮,昨天的交叉潮特別大,湧高應該是這些年從來沒有過的。」  王先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海寧自古有一潮三看的說法。所謂的三看,是指交叉潮、一線潮和回頭潮,大家可以分別在丁橋東段、鹽官和老鹽倉三地欣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