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不標「戲說」讓人難辨真假 「文化惡搞」應自律
唐屍三百首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
■李庚其 著名歷史學家,《清史》與《清史考異》中光緒、宣統兩代的撰稿人。
4月16日,一位網友在博客裡寫文章分析杜甫的絕句,表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詩,其實是暗喻諸葛亮的「修、齊、治、平」,「兩個黃鸝」是指諸葛亮與妻子黃氏「夫唱婦隨」……甚至有網友將「唐詩三百首」惡搞為「唐屍三百首」。
當今社會,某些曲解歷史、惡搞文化名人的現象受到追捧,甚至演變成為一種潮流。對此,著名歷史學家李庚其表示:「不管是做歷史研究還是傳統文化的研究,甚至包括所有的文化傳播與研究的工作,首先要有嚴肅的態度,要尊重事實,自己不能確定的尚且不能隨便發表觀點,更不用說有些人刻意地去歪曲、曲解了,否則結果會很嚴重。幾十年、幾百年後,我們的後代將不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不標「戲說」 真假難辨
戲說歷史、歪解歷史名人,如今已成為一種風氣,比如說「李白夢想當街砍人,是唐朝最大的古惑仔」、「司馬相如是浪蕩子」等,不管是影視作品、網絡文章、電子遊戲,幾乎都以曲解歷史、惡搞歷史名人為樂事。
李庚其表示:「文藝作品並非不可以虛構,但是當這些文藝作品以歷史為名的時候,應該特別在前面註明『戲說』,以正視聽。但現在一些以史為名的作品都不加『戲說』二字。而觀眾和讀者並非歷史專家,他們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這就容易造成誤解。」
其實,不僅文藝作品如此,更值得憂慮的是,一些專家學者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將一些沒有定論或引人獵奇的歷史傳說發表出來,更容易造成大眾的誤解。李庚其說:「歷史一定要嚴肅,舉例來說,陳壽寫《三國志》寫到姜維,當時人們都知道姜維降魏是假的,但卻一直沒有真實可信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陳壽只好在姜維的後面寫了個『降』字。直到陳壽死後多年,人們才發現了一封姜維給後主的手書,這個手書證明姜維是假投降。所以到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時候才給姜維平反,在降前面加了個『偽』字。」
譁眾取寵成不了真正學者
在惡搞歷史名人之外,中國歷代的名言警句、詩詞曲賦也不能倖免,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被曲解成「屈原在躲避高利貸」;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則被說成是對宋朝美女「第二性徵」的描述……非但網友如此,就連一些知名人物也不能免俗,比如作家張一一的新書《努力》的宣傳語是「孫中山臨終前隆重推薦的一本小說」,箇中緣由只因孫中山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李庚其表示,現在社會有一種特殊現象,越離譜、越怪異的就越受到某些人的追捧和喜歡。其實,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的財富,欣賞名句詩詞本是為了陶冶情操,感受文字的美感,但目前卻成為某些人惡搞的對象。
李庚其說:「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學者,在這一方面都應該抱有嚴肅的態度,不應去媚俗。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做這些事情,一方面是他們自己對歷史和文化的研究不夠,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譁眾取寵、標新立異。急功近利永遠成不了真正的學者。」
「草根」寫史難有考證精神
相對於專業的文化學者、歷史學者的研究來說,「草根」寫歷史、讀經典似乎更能吸引社會的關注,或許這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過程,但實際上,這些「草根」讀經典、寫歷史究竟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李庚其說:「歷史本身就是錯綜複雜、真偽難辨的,歷史資料也並不可盡信,很多東西都是假的,即便一個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士,也要在辨別這些資料上花費巨大的精力,證偽、證真的過程,是要經過大量取證和考證工作才能完成的,更不用說非專業人士了。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沒有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努力的人,想要得到真實的歷史資料、得出有價值的論斷實在是太難了。舉例來說,我現在參與的《大清史》,其中孝莊和多爾袞到底有沒有結婚的問題,就很複雜,我們在禮部的資料裡發現了孝莊和多爾袞結婚的禮單,這個禮單不是禮物單據,而是婚禮程序的單據,它好像證明了他們兩人結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當時如果孝莊和多爾袞結婚肯定是非常隆重的大事,肯定會有大量文史資料的記載和詩詞曲賦的唱頌,但這些都沒有,只有這麼一個禮單,說明不了他們兩人的結婚問題。」
有些「草根」寫歷史、讀經典,往往流於臆測。李庚其表示,不僅如此,甚至有些人故意編造一些假的東西來博取名聲,比如「李自成沒死去當和尚」等。
「文化惡搞」製作者應自律
最近,一項針對大學生對惡搞歷史文化現象態度的調查顯示,只有不到一半(46%)的大學生認為惡搞歷史文化會對當代文化產生不良影響,另外71%的大學生在無意中成為「文化惡搞」的傳播者。
李庚其對此深表擔憂,他說:「對待文化和歷史的不嚴肅,會讓我們的後代不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該項調查還顯示,對於曲解、惡搞歷史文化,15.62%的學生認為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限制;18.75%的學生認為要運用道德底線和人們的承受力,通過輿論譴責達到目的;65.63%的人認為「文化惡搞」的製作者應該自律。
對此,李庚其認為,文化和歷史的問題,依靠強制手段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律。
他建議:「首先專家學者要有所警惕,對學術始終要有嚴肅的態度,文藝工作者要把『戲說』和『正史』分開,文藝創作上的虛構應該說明白,不要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