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白楊河流域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東南部,地處博格達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白楊河是阜康市第一大河流,全長約60千米,流經阜康市上戶溝鄉、滋泥泉子鄉,流域面積1272平方千米。近年,配合昌吉州阜康市基本建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白楊河上遊至下遊溝口地區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區域全長約20千米,共發掘墓葬56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千餘件(組),其中在白楊河中遊和下遊地區均有重要發現。
白楊河流域地貌環境
關於白楊河中遊的重要發現
在阜康市上戶溝鄉白楊河村西南,白楊河中遊幹、支流交匯處臺地的北部,發現大面積分布的石棺墓群。墓地縱長約150米,寬30~80米不等,中部略高,狀如魚脊,面積約5000平方米。石棺均位於地表之下,深距地表20~30釐米不等,清理表土後露出石棺或小石堆,共發掘墓葬401座,其中石棺墓290座,其餘為豎穴土坑墓。
白楊河上遊墓群
石棺大小相間,疏密有序,間距30~60釐米不等,與豎穴土坑墓交錯分布。石棺多由石板圍合,個別為卵石圍築,部分有蓋板,均無底板。形制多為長方形,少量呈不規則梯形。石棺有大、中、小不同的規格,以中等石棺居多,大石棺數量較少,小石棺佔一定比例。
大、中、小石棺
石棺多被盜掘,僅43%的石棺內有骨殖、隨葬品。從殘存的骨殖判斷,以單人一次葬為主,雙人葬、三人葬較少。墓主人均頭東足西,葬式多為右側身屈肢,個別為左側身屈肢,部分石棺內僅存下肢骨,不見上半身。其中小石棺均葬幼兒。自墓地中部起,部分石棺外東部隨葬1件陶器,個別陶器放置於小石龕內。
出土的陶器
隨葬器物以滑石珠飾、銅器、陶器為主,有少量綠松石珠、金飾,不見鐵器。銅器有耳環、銅扣、銅泡、銅管、銅珠、銅錐、銅刀等,均為小件器物。陶器有素麵和彩陶,以單耳器為主,有少量雙耳、四耳器,其中小平底、帶耳器為典型特徵,少見圜底器。石棺外隨葬的陶器底部均鑽孔,個別陶器裝飾有附加堆紋,口沿部有小孔。彩陶紋飾以三角紋、網格紋為主,有少量葉脈紋。
關於白楊河下遊的重要發現
在白楊河下遊溝口地帶,發掘南北向鏈狀分布的墓葬十餘座,墓葬間距20~40米不等,其中部的3座大墓為層層堆壘的卵石封堆,直徑達20米,高約1米,頗為醒目,其餘墓葬分列南北,封堆低矮。
白楊河溝口大墓及殉葬坑
大墓均為豎穴土坑木槨墓,深4~5米不等,坑內填滿大石,墓底有木槨痕跡。其餘為豎穴土坑墓,墓室深近2米。其中M10、M12兩座大墓墓口外西側並排放置2個或4個雙耳大陶罐,北側有8個殉葬坑,以殉馬為主,有少量殉駝,個別殉人。在墓地北部,有2座墓葬各帶2個殉牲坑,墓地南部有2座帶殉葬坑的葬馬墓,墓口外西側均放置1~2個雙耳大陶罐。
這些墓葬均被盜掘,骨殖大多殘碎,墓內仍殘留有金器、陶器、鐵器、珠飾等,部分殉葬坑中出土有金箔片。其中墓地北部的M15墓室深達4米,墓口外隨葬三耳大彩陶罐,墓內出土器物除陶器、珠飾外,有精美的金耳環2個,金指套、金戒指、金絲、金箔、金珠以及貼金鐵刀、貼金鐵環等若干。
出土的金飾品
重要的學術價值
白楊河古墓群考古歷時3年,涵蓋上遊至下遊溝口地區,共計發掘了560餘座墓葬,出土文物上千件(組),是近年在新疆博格達山北麓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群發掘,填補了該區域大型墓群考古發掘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是白楊河流域發掘墓葬數量眾多,包括石棺墓、豎穴土坑、豎穴石室、豎穴偏室、豎穴洞室、豎穴木槨墓各種類型,墓葬特徵鮮明,隨葬器物豐富,年代早自青銅時代晚期,晚至唐宋時期,脈絡清晰。墓地中還發現零星的火塘、石構遺址以及被墓葬打破的半地穴房址、窖穴等,對研究博格達山區域考古文化序列、文化交流以及新疆天山區域社會發展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白楊河中遊地區密集分布的石棺墓,是新疆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棺墓群,墓葬數量在同類墓葬中屬罕見。石棺墓在南西伯利亞地區早有發現,在新疆北疆地區多有零星發掘,因石棺埋藏淺,保存差,且多被盜擾,完整的墓葬資料極少。其一,白楊河石棺墓群規模大,且有一定數量的完整墓葬,無疑為研究歐亞草原石棺墓文化的傳播、分布、文化屬性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其二,這批石棺墓群與豎穴土坑墓交錯分布,墓葬特徵及文化性質均體現由石棺墓向豎穴土坑墓的發展演變過程,碳十四測年集中在公元前1220~前900年,延續約300年,是一處少見的集石棺墓與土坑墓為一體、延續使用的大型史前公共墓地,為研究青銅時代晚期墓葬形制演變、喪葬習俗等提供了一手資料。其三,白楊河石棺墓群填補了博格達山北麓區域青銅時代大型墓群的考古空白,墓葬葬式葬俗統一,隨葬器物特徵突出,具有該區域出土器物的典型特徵,並有哈密盆地的文化因素,文化交融特徵明顯,對研究環博格達山區域早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三是白楊河溝口分布的大型墓葬群,是阜康境內規模最大的鏈狀分布的墓群。從墓地布局、墓葬營築規模以及出土器物分析,應為高等級墓葬。墓葬碳十四測年為公元前405~前350年,為戰國時期。墓地中部的三座大墓規格極高,應有密切關係,其北部和南部分布的墓葬應為陪葬墓,身份和地位可能略有差異。地處白楊河溝口的這批大墓,與有「神山」「聖山」之稱的博格達峰遙相對望,氣勢宏大,規格極高,應為貴族或王族墓地,這批大墓與一山之隔的吐魯番交河溝北大墓葬俗極為相似,年代相對略早,揭示了博格達山南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關係。(作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阜康白楊河考古隊閆雪梅 張鐵男 張奮強) 來源文博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