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成果豐碩

2020-12-08 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唐朝蒲類縣城竟有融合東西亞風格的大型浴場;輪臺縣境內的卓爾庫特古城成為又一處兩漢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高等級中心城址;漢代疏勒城中發現的一座窯,讓我們知曉城內眾多瓦片產自何方。12月4至5日,在由國家文物局、新疆文旅廳(文物局)指導,新疆文博院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博單位的代表與專家學者,就兩年來在新疆的文物考古主動發掘和為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項目進行匯報與探討。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吉仁臺遺址考古發掘啟動在2015年,經過幾年的發掘,人類居住遺址等遺蹟為我們描繪了生活在戰國時期這片區域內人們的真實狀況。2019年,隨著考古發掘面積的增加,考古工作者終於搞清:它原來是座巨大的墓葬。體量巨大的工程,結構特殊複雜的墓葬形制,讓考古工作者判斷:這應該是王陵級別的早期畜牧人群的墓葬。這也是目前為止在新疆,及至歐亞草原發現的史前時期面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墓葬建築遺存,也是最神秘的遺存。

位於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的達勒特古城是當地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城。經過考古工作者連續幾年的發掘,這座古城就是曾多次出現在歷史人物的遊記等文章中的孛羅城,是宋元時期喀喇汗王朝、西遼、察合臺汗國時期的西域重鎮。古城具有發達的手工業與繁華的貿易,是絲綢之路繁盛的見證,是西域地方政權深厚中國一體意識的實證。最主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僅有的西遼時期的古城之一,這對於解決西遼文化遺存特徵這一國際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對哈密市白楊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新發現文物點20處,在對已知的20處文物點進行複查時,取得了多方面的收穫:發現了白楊河流域內一處青銅時代早期遺存。在這處遺存中,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了天山北路文化遺存和焉不拉克文化遺存共處的現象。發現了哈密史前時期一處冶鑄遺址,發現了拉甫卻克古城及周邊的墓地、糧倉、佛寺等組合遺址群。初步判定,拉甫卻克古城就是唐代的納職縣城故址。

喀什市東北25公裡的伯什克然木鄉罕烏依村有片荒涼的土臺地,考古工作者通過2年的聯合調查與發掘,初步了解到這片遺址西部古城的時代、城牆結構、壕溝、城門位置等信息。這座古城很可能就是唐朝晚期營建的汗諾依古城,或為疏勒都督府所轄州治,最終遺棄可能晚於唐宋。

來過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人們都去過位於縣城中心的石頭城,但這個石頭城的形制到底是怎樣的一直並不清晰。考古工作者持續多年對石頭城進行考古發掘。在北子城西南堆積清理出土了石器、陶器、織物、銅器、石膏殘片和文書殘片,在角礫層中發現了插有規律排列的樹枝。這些樹枝構成的籬笆被填埋在碎石中,是一種加筋的方式,從而讓城牆更加牢固。在外城西門,考古工作者發現有部分有規律排列的石頭。他們認為,這應該是西門甕城結構的部分牆基,石頭城西門應該有甕城。從而提升了對石頭城遺址和塔什庫爾幹地區古代文明的認識。

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的通天洞裡發現了新疆最早的青銅器,不晚於公元前3000年,這也是國內出土較早的青銅器。哈密市巴裡坤縣海子沿遺址內的房址是目前東天山地區發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單體建築遺蹟。從它修建—使用—廢棄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在房屋建築中的變化,反映出當地人們從遊牧到農耕生活的變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的發掘填補了天山南麓早期鐵器時代遺址的空白。

歷史上著名的北庭故城內發現了景教的銅十字架,十字架兩面刻畫有精細的人物圖案,說明歷史上景教因素在北庭故城的存在。考古工作者還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了北庭故城的形制布局,加深了對北庭故城的認識與了解。

此外,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烏什吐爾遺址的考古發掘,庫車市玉孜幹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喀什市莫爾寺遺址的考古發掘等等,都獲得了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

新疆文物局局長王衛東表示,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新疆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在人類起源、區域文化及社會發展進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項目方面成果豐碩。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獲2019年度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成果。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英介紹,這次匯報會上,來自8個單位的25位報告人就35個項目進行了交流匯報。與會專家們表示,近年新疆舊石器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有很大突破,在人類起源和東亞地區人群演變研究環節中不可或缺;通天洞遺址地層中發現的距今5000年的黍,有助於釐清黍從東向西的傳播路線;9處城址的考古發掘不僅積累了新疆「城市考古」的經驗,促進了田野發掘工作的規範化,還豐富了對遺存內涵的認識,對探索歷史上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軍政建置體系的建立,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程、「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文化旅遊廳黨組書記侯漢敏表示,新疆的文物遺址、考古成果是注釋新疆「四史」最好的活字典,在實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期盼參與新疆考古工作的單位多出成果、多帶學生、講好故事,培養壯大考古隊伍,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疆考古的研究高地,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服務文化潤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8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新疆集中匯報展示2019—2020年度文物考古成果
    一天半時間,來自全國8個考古單位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24場內容豐富的成果報告,讓12月4日至5日召開的「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成果豐碩,打造了新疆考古的話語。2019-2020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新疆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
  • 2019-2020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引人關注,穩步推進 「考古中國」 東楚網
    2020年12月4-5日,由國家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指導,自治區文博院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在烏魯木齊順利召開。  2019-2020年度是接續推進《新疆考古工作規劃(2018-2022)》實施的關鍵之年,在人類起源、區域文化及社會發展進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項目方面成果豐碩。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獲2019年度「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成果。此外,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
  • 【馬家窯文化節】馬家窯遺址科學考古挖掘成果豐碩
    【馬家窯文化節】馬家窯遺址科學考古挖掘成果豐碩 2020-09-25 0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疆考古交出亮眼成績單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
  • 【打卡新疆】哇哦!新疆考古,成績亮眼!
    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在人類起源、區域文化及社會發展進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項目方面成果豐碩。
  •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每日甘肅網7月30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7月24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不久前對新疆哈密市拉甫卻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共清理墓葬39座,窯、井各1座,考古取得豐碩成果。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揭曉 史前考古成果豐碩
    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山東滕州大韓東周墓地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說明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考古中國」自啟動以來,每年都有重大成果公布,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強勁推動力。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月12日,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項目相關負責人劉濤介紹,2020年,漢魏洛陽故城田野考古工作繼續以宮城太極殿宮院為核心,著力於太極殿及其周邊附屬宮院建築群空間形制布局和時代演變的研究。從地層堆積和出土的大量北魏時期的建築構件分析,目前揭露出的遺蹟時代不早於北魏時期。
  • 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部分器物。(圖片由考古隊提供)    中國江西網宜黃訊 (記者鬱鑫鵬)1月16日記者獲悉,我省對位於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解放村大坪上自然村東約150米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
    7月24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不久前對新疆哈密市拉甫卻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共清理墓葬39座,窯、井各1座,考古取得豐碩成果。
  • 新中國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豐碩 中國考古學迎來「黃金時代」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在中國考古學者看來,中國考古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新中國考古學70年」發布會日前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
  • 新疆博物館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新疆博物館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真品周六亮相    都市消費晨報訊(文/記者趙梅圖/記者馬元)9月19日,記者從新疆博物館了解到,9月22日(本周六),舉世矚目的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將在新疆博物館舉行「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中亮相。據悉,這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真品近20年來首次與烏市市民見面,當日,與其同時展出的還將有300餘件尼雅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將生動再現漢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精絕國的繁榮富庶。
  • 新疆考古交出年度成績單 優秀!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
  • 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亮相服貿會展示文物豐碩成果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正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北京市文物局和天竺綜合保稅區等共同打造的「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在服貿會上全面展示了文物交流、文物保護修復、文物科技、文物文創開發等方面的豐碩成果。在展區,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攜手眾多海外機構打造的精品展覽傳遞出文明交流互鑑的內在深意。
  • 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亮相服貿會展示文物豐碩成果
    、文物保護修復、文物科技、文物文創開發等方面的豐碩成果。「三國志展」由中日兩國專家歷時三年時間的協同努力,考察尋訪了中國境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從40餘家文物單位精選了220餘件文物珍品,展示了三國時代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文物與科技的融合成為本次服貿會中的最大亮點之一。當人們的生活進入5G時代,智能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技術不斷拓展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和融合。
  • 鄂州機場文物保護項目考古成果展開展 精品文物首次亮相
    鄂州機場文物保護項目考古成果展於10月1日在市博物館開展,金墜飾、「神鳥」三足烏金飾、青瓷雞首壺、「軍司馬」銅印、「陳伯饒」銅熨鬥、「研薑疊」瓷缽等160餘件(套)文物首次集中展出,再現了鄂州悠久的歷史文化
  • 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
    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
  • 回眸新疆「十三五」 | 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纍纍 文物「安全網」越織...
    天山網訊(記者張海峰報導)文物考古,是實證歷史,也是傳承文明。「十三五」期間,新疆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纍纍,成果令人矚目;文物保護力度空前,文物「安全網」越織越密;博物館首次實現從地州到縣市全覆蓋,新技術讓古老文物活力四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弘揚,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 曾侯世系研究成果豐碩
    與會學者總結40年來有關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並對未來曾國歷史、考古、文化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  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聞捷表示,40年來,有關曾侯乙編鐘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 130餘幅作品展現河南文物保護豐碩成果 「河南文物之美」攝影大賽...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1月16日,「河南文物之美」攝影大賽作品展在鄭州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展期將持續至本次攝影展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聯共同主辦,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學會、鄭州市文物局、鄭州博物館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