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新疆「十三五」 | 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纍纍 文物「安全網」越織...

2020-12-20 天山網

  天山網訊(記者張海峰報導)文物考古,是實證歷史,也是傳承文明。「十三五」期間,新疆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纍纍,成果令人矚目;文物保護力度空前,文物「安全網」越織越密;博物館首次實現從地州到縣市全覆蓋,新技術讓古老文物活力四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弘揚,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考古發現令人矚目

  「多個考古項目不斷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12月5日,在新疆考古成果匯報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盛讚新疆考古工作。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文物局穩步推進國家「考古中國」系列重大項目,5年實施主動性項目64項,出土文物萬餘件,多項考古發掘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的發掘,發現了距今4.5萬年的舊石器以及具有明確地層關係的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堆積,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這項考古成果對於探索人類文化在新疆的起源、人群的遷徙和文化傳播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2017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西天山博爾塔拉河流域呼斯塔遺址和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東天山地區海子沿遺址和黑山嶺綠松石採礦遺址的發掘,讓東、西天山區域史前考古文化譜系構建有了突破性進展。2018年,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與此同時,西域都護府遺址群考古涉及的輪臺縣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發掘也取得重大進展。

  奇臺石城子的發掘格外引人注目,古城出土的遺物讓「消失」的漢代「疏勒城」重見天日。石城子遺址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帶給人們新的驚喜,考古發現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軍鎮防禦體系記載的空白。該項目榮獲國家文物局2019年「考古中國」絲綢之路考古重大成果。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的考古成果對實證歷史上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探索軍政建制體系的建立、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發展和東西方交流歷史過程、「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等具有重大意義。

  文物保護力度空前

  12月初,位於若羌縣境內的樓蘭古城保護工程圓滿收官,三間房和佛塔遺址得到搶險加固,讓這座位於羅布泊西北部、漢晉時期的絲路名城得以「延年益壽」。

  今年6月,投資1500萬元的庫車克孜爾尕哈烽燧遺址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完工。

  2019年9月,位於庫車市塔裡木鄉英達雅村東荒漠中的唐王城遺址搶險加固工程竣工。

  2019年8月,瑪納斯縣完成了對塔西河古堡烽火臺、烽火臺村烽火臺兩處烽燧遺址的保護加固工程。

  此外,近年來文物工作者還完成了對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的巖體搶險加固、壁畫修繕、防洪、保護利用設施建設,使瀕危石窟「轉危為安」。

  「十三五」期間,國家累計投入22億多元,用於新疆文物保護。通過「國家歷史記憶工程」和「國家紅色記憶工程」,實施長城烽燧、坎兒井等文物保護工程100餘項,開展重點文物遺址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展示利用工程30餘項。力度之大,堪稱空前。

  2017年起,自治區每年投入2280萬元,用於文物看護員專項經費,徹底改變了野外文物巡查難、看護難的問題。

  與此同時,自治區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新疆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為文物保護築起了政策「安全網」。自治區文旅廳文物安全監督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疆有900多位野外文物看護員,遍布全疆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得到了有效保護。

  博物館遍布全疆

  今年「十一」期間,經過提升改造的和田地區博物館新館開門揖客,吸引了大批觀眾。其中的尼雅遺址專題展廳再現了尼雅考古發掘現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觀眾大呼過癮。

  近兩年,提升改造後的阿克蘇地區博物館新館、喀什地區博物館新館等地州級博物館陸續開館。新建的英吉沙縣、洛浦縣、昭蘇縣、瑪納斯縣等縣市級博物館也相繼建成開館。

  「十三五」是全疆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現有92座博物館,首次實現博物館從地州到縣市全覆蓋。投資3.7億元的新疆博物館二期工程是自治區「十三五」重點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將在2021年下半年開館迎客。

  豐富而獨特的文物資源、優良的設施與服務,讓全疆許多博物館成為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僅2019年,全疆各級博物館就舉辦各類陳列展覽200餘個,接待觀眾500餘萬人次。此外,各類「流動博物館」惠及各族群眾300餘萬人次。與此同時,全疆對外開放的95處文物遺址點都成了旅遊熱點。

  「十三五」期間,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古老文物更加鮮活生動。5月14日,新疆博物館和騰訊網合作,舉辦了一場網上直播。55分鐘的時間,解說員帶領觀眾走進「新疆歷史展廳」,引來數萬人圍觀。哈密博物館的「雲端展廳」也備受網友好評。阿克蘇博物館推出了手機APP版的「雲端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在微信公眾號推出「雲遊吐魯番博物館」系列展。自治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雲直播、雲端展館已經成為全疆博物館展陳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侯漢敏說:「新疆的文物遺址、考古成果是注釋新疆『四史』的最好活字典。」遍布全疆的博物館和著名文物遺址景點已經成為各族群眾學習歷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相關焦點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十三五」期間,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法制意識,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物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每日甘肅網7月30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7月24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不久前對新疆哈密市拉甫卻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共清理墓葬39座,窯、井各1座,考古取得豐碩成果。
  • 蘭州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發掘哈密拉甫卻克墓地
    7月24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不久前對新疆哈密市拉甫卻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共清理墓葬39座,窯、井各1座,考古取得豐碩成果。
  • 新疆文物考古成果豐碩
    12月4至5日,在由國家文物局、新疆文旅廳(文物局)指導,新疆文博院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博單位的代表與專家學者,就兩年來在新疆的文物考古主動發掘和為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項目進行匯報與探討。
  • 文物工作「十三五」取得開創性、歷史性成就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原標題:《銳意進取 善作善成——文物工作「十三五」取得開創性、歷史性成就》)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文物安全防護網織牢織密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文物安全永遠是「零起點」,落實文物安全責任不能有絲毫含糊。「十三五」期間,我國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沒有發生重大災難性文物安全事故。
  • 2019-2020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引人關注,穩步推進 「考古中國」 東楚網
    2020年12月4-5日,由國家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指導,自治區文博院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在烏魯木齊順利召開。  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
  • 澄城紮實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及非遺傳承工作
    十三五以來,澄城縣紮實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工作,發揮好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先後爭取到中省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500餘萬元,完成城隍廟神樓除險加固、油漆彩繪、安防工程和遊客中心建設項目。王官城遺址及墓群安防工程建設項目均已完工投用。縣博物館展陳提升改造工程、魏長城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和保護修繕工程項目加快推進,重點文物遺存得到充分保護利用。打擊文物犯罪成果斐然。
  • 新疆集中匯報展示2019—2020年度文物考古成果
    一天半時間,來自全國8個考古單位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24場內容豐富的成果報告,讓12月4日至5日召開的「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成果豐碩,打造了新疆考古的話語。2019-2020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新疆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
  • 「十三五」文物發展規劃出爐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安源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上官雲)近日,《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實施。《規劃》對文物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了全面闡述,強調統籌建設綜合性、全方位文物保護利用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格局。
  • 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
    來源:寶雞資訊網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十三五」期間,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法制意識,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物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新疆博樂市達勒特古城遺址2017年考古工作啟動
    天山網訊(記者趙龍 通訊員丁錦繡報導)6月12日,記者在新疆博樂市達勒特古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看到,考古人員在數個被稱為「探方」的考古發掘單元內開展發掘工作。這標誌著達勒特古城遺址2017年考古工作正式啟動。
  • 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今發布 多舉措讓文物活起來
    人民網北京2月21日電 (黃維、陳燦)國家文物局今天上午正式發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推進長城保護計劃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和遴選,落實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    《規劃》強調,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 「今日名家」王炳華:博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長期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1992年享受。曾兩次獲新疆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現為西域語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分配,王炳華將南京的名額讓給了同學,自己選擇了去烏魯木齊,他&34;從那時起,他幾乎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漠,高原山川,主持、直接參與新疆重大考古20多處。
  • 全國考古學家齊聚杭州為「她」慶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0歲啦!
    探索文明 考古寫史人生的四十歲,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於省考古所,也是如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率先致辭,他說,從1936年吳越史地研究會與西湖博物館聯合發掘古蕩遺址算起,浙江省考古工作的開展,已有80多年的歷史。
  • 【打卡新疆】哇哦!新疆考古,成績亮眼!
    ,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自2014年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古發掘。通過相關專家考證,石城子遺址為兩漢時期的建築。 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於尉犁縣東南90公裡處,地處孔雀河中遊北岸的荒漠之中。
  • 新疆博物館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都市消費晨報訊(文/記者趙梅圖/記者馬元)9月19日,記者從新疆博物館了解到,9月22日(本周六),舉世矚目的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將在新疆博物館舉行「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中亮相。據悉,這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真品近20年來首次與烏市市民見面,當日,與其同時展出的還將有300餘件尼雅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將生動再現漢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精絕國的繁榮富庶。
  • 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通過「『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總結考古工作的先進經驗,促進湖南省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省文物局組織「『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活動。本活動由省文物局主辦,考古學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總店承辦。日前,本活動初評工作已結束。初評專家組由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組成。考古學會秘書處將參評項目資料發送給評審專家,由專家進行審查、投票,每位專家選出不超過15項參加終評。此次「『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專家組共53人,其中7人棄權,實際初評專家人數共46人,收到有效選票46張。
  • 執行工作勤耕耘 碩果纍纍三季度
    執行工作勤耕耘 碩果纍纍三季度 2020-10-10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物新疆 | 更吹羌笛關山月:唐朝墩古城考古
    唐朝墩古城是新疆早期城廓中規模較大的重要遺存,對研究新疆地區縣級城廓形制有著重要價值。2013年,唐朝墩古城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古城航拍2018年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城實施勘探和發掘
  • 新疆考古交出亮眼成績單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