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了悲壯開闊 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2020-12-04 花重拾

王昌齡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世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以七絕見長,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從軍行七首·其四》是王昌齡的代表作,詩人用悲壯開闊的筆觸,描繪了守邊將士們視死如歸的愛情情懷,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從軍行七首·其四——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文翻譯:

青海湖面瀰漫著烏雲,視野中連綿的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

守衛邊陲的將士們,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的敵人,發誓不回自己的家鄉。

詩文鑑賞: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在前兩句詩中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邊塞長卷:烏雲瀰漫的青海湖,千裡綿延的雪山,孤城遙望的玉門關。詩人用這種略顯滄桑的景象來展現戰爭的殘酷以及守衛邊陲將士們內心的那種孤寂悽苦之感。尤其是「暗」和「望」兩字用得極其精妙,將自然的景象與將士內心的情緒傳神地融為了一體,寄情於景,更加襯託了邊疆這種悲壯開闊的畫面。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兩句詩盡顯邊疆戰事的艱苦,將士們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決心。一個「百」字更是突出了戰事的頻繁,戍邊時間的漫長,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前兩句悲涼壯闊的邊疆景象上,詩人有感而發,一反前人的低沉傷感,用鏗鏘有力、激昂慷慨的筆觸高度讚揚了戍邊將士們這種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以及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鬥爭精神,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相關焦點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邊塞詩,寫盡了悲壯開闊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貶謫嶺南,次年北返長安,任為江寧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任上,又遭讒毀,貶為龍標縣尉。安祿山亂起,王昌齡南赴江寧,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 陸遊最悲闊的一首詞,寫盡了雄壯豪邁,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陸遊中年時曾入蜀從軍,官至寶章閣待制,有過一段軍涯之旅,《謝池春·壯歲從戎》便是其間作品,作為陸遊最悲闊的一首詞,其意境雄壯豪邁,實屬千百年來無人能及的佳作!謝池春·壯歲從戎——陸遊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 歷史中著名的一首詩,最後一句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堪稱經典
    文/失語者歷史中著名的一首詩,最後一句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堪稱經典中華歷史五千餘載,中間有繁榮盛世,也有衰敗王朝。多少人在歷史流沙中沉溺,也有很多人靠自己在跟命運鬥爭。他寫過很多鐵血豪情的詩,其中一首詩的兩句,盪氣迴腸,千百年來不朽,廣為傳頌,他寫過歷史中最著名的一首愛國詩,最後一句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堪稱經典。他就是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末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的詩也是很有誦讀性的。
  • 兩位王姓詩人各寫一首《涼州詞》,都很經典,但千百年來難分高下
    其實王之渙不僅寫下了《登鸛雀樓》這一首經典詩詞,還寫了一首《涼州詞》,同樣堪稱絕唱。然而作為同時期的另一位王姓詩人也寫了一首《涼州詞》,卻足以和王之渙的《涼州詞》比肩,這位文人就是著名邊塞詩人王翰。兩首涼州詞都是經典之作,千百年來一直難分高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重溫經典。
  • 李白最豪邁的一首詩,寫盡了綺麗壯闊 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般的存在。《上李邕》是李白早期的作品,是詩人為了回敬自負好名的渝州刺史李邕而作。這首詩最為世人熟知的當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一句,詩人在其中寄寓了綺麗壯闊的豪情,從而使得本詩傳頌古今,千百年來無人能及!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 李白意境最闊遠的一首詩,寫盡了雄渾壯觀 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李白乘舟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這首詩李白僅用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天門山的那種意境優美、雄渾壯闊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恍若置身其中,感嘆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望天門山》這首詩也因其闊遠的意境,雄渾壯觀的景致,故而廣為後世流傳,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被譽為唐代七絕之冠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當時正值盛唐,這一時期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大多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但在頻繁的邊塞徵戰中,民眾也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首著名的邊塞詩,寫的悲壯而不悽涼,被後世譽為唐代七絕之冠!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詩,全篇28個字鏗鏘有力,讀來盪氣迴腸
    每當讀到「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就會感受到一種悽美和孤寂;再次吟誦起王昌齡的一首經典,也會領略到邊塞詩中的豪情。從軍行唐代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王昌齡的作品中也不僅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且傳達了一份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讓百姓們不堪重負,將士們也急切地渴望和平,更希望能早日闔家團圓,這首詩便反映了這些願望。詩的大意是: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
  • 李白最有名的一首七言絕句,蘇軾讚嘆不已,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七言絕句是他最擅長的詩歌類型之一,有人曾說:李白的七言絕句在唐代也許只有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能與他一較高下。再加上李白本人喜歡到處遊山玩水,用他自己的話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 王昌齡最悲壯的一首五言唐詩,開篇10個字就寫出悲涼邊塞
    詩詞博物館,今天我們來看唐代詩人王昌齡。唐代詩人王昌齡,是能夠和岑參、高適等相提並論的大詩人,其與孟浩然、李白等都有不少交集,是盛唐邊塞詩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我們最熟悉的王昌齡的詩句,莫過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七絕唐詩使得王昌齡得到了「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的稱號,而且詩歌本身所洋溢出的自信與豪情,在盛唐詩歌中也是獨樹一幟。
  • 王昌齡最曲折的一首詩,末句7字,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愛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給人一種曲折的情感體驗,寫小說更是對情節的跌宕起伏有很高的要求,更以強烈的戲劇性衝突而打動人。但是,寫七言律詩時,在短短的四句詩歌中也能營造出一種戲劇性轉折的,首推王昌齡的這首《閨怨》。
  • 王之渙寫了一首詩,超越王昌齡的《出塞》,章太炎稱其為七絕之最
    王昌齡這一首詩,如果只看後三句話,完全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無非是在感嘆朝廷用人不當,沒有用到適合的將軍,否則敵人怎麼會打到我們的邊境呢?  但是「秦時明月漢時關」,卻是千古絕句,是全詩最大的一個亮點。這句詩用了「互文」的形式,寫明月與關隘。
  • 蘇軾廣為傳頌的一首詩,寫盡了豪邁開闊,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讀蘇軾的詞,總能感受到一股直衝雲霄的豪邁之氣,令人心曠神怡,胸襟開闊。今天我們細讀的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作為蘇軾豪放詞作的典範,更是廣為流傳,風採千古,蘇軾的這種家國情懷,也被後世文人視為中華愛國盡忠情懷的精魂。
  • 曹操最壯志的一首詩,寫盡了雄渾豪邁 千百年無人可及
    曹操,大家都不陌生,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龜雖壽》這首詩約作於公元208年,曹操當時已經五十三歲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曹操剛剛消滅了袁紹殘部,南下徵討荊、吳之際。這首雄渾豪邁的詩也因此成為了曹操最壯志的一首詩,千百年來無人可及!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文翻譯:神龜即使長壽無比,也會有生命終結的時候。螣蛇儘管騰雲駕霧,終究也會死去入土為灰。
  • 陸遊最悲壯的一首詞,感人至深,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陸遊是個極為高產的詩人,存世有九千多首詩,而且這些詩的水平很高,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位卑未敢忘憂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
  • 王昌齡一首經典送別詩,開頭平淡無奇,最後兩句卻驚豔了整個詩壇
    可以說,在一部《全唐詩》中,臨行送別的詩佔到了將近1/4的篇幅,這足以說明第一送別詩的數量之多,第二古人在與親友的告別時,都會作一首送別詩送給對方,以一來是祝福友人,二來是寬慰自己。今天,小赫赫就再為大家帶來一首王昌齡的作品。在看過那麼多的離別、讀過那麼多的送別詩後,小赫赫依然會被這首詩中的兩句話所驚豔、所感傷。
  • 李白藝術技巧最高超的一首詩,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峨眉山月歌》是年輕時的李白初次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是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這首詩除了歷來被讚嘆為神韻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全詩二十八個字中,卻有十二個字描述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仙李白在地名表達上高超的藝術技巧,千百年來無人能及。正如《甌北詩話》中: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輪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見堆垛之跡,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後人所能模仿也。全詩如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王昌齡一首經典送別詩,開頭平淡無奇,最後兩句卻驚豔了整個詩壇!
    可以說,在一部《全唐詩》中,臨行送別的詩佔到了將近1/4的篇幅,這足以說明第一送別詩的數量之多,第二古人在與親友的告別時,都會作一首送別詩送給對方,以一來是祝福友人,二來是寬慰自己。今天,小赫赫就再為大家帶來一首王昌齡的作品。在看過那麼多的離別、讀過那麼多的送別詩後,小赫赫依然會被這首詩中的兩句話所驚豔、所感傷。
  • 《全唐詩》最達觀的一首送別詩,千百年來無人能比,感動了無數人
    這種達觀能使人帶著寬容的嘲諷度過一生,能讓人拋開世俗名利的誘惑,能讓人坦然地接受命運給他的一切,能讓人深切地熱烈地享受人生的風風雨雨。筆者接下來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唐詩就是《全唐詩》中最達觀的一首送別詩,高適的《別董大》。
  • 王昌齡寫邊塞,這3首最妙,悲壯而不悽涼,說的就是他!
    王昌齡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絕不是浪得虛名,他的七絕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乾脆利落不矯情,尤其是他的邊塞詩,隨手一個場景就有一種山川盡入我懷中的感覺。本文就為大家介紹王昌齡最妙的3首邊塞詩,悲壯而不悽涼,說的就是他!1、《從軍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