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被《神農本草經》譽為上品,「除溼能健脾胃,澀精以固腎氣」

2020-12-04 養生巷子

人們越是上了年紀,也就越加重視健康養生。而一些不法的商販正是看重了這一點,經常會在市場上『炒作』出各種養生產品。很多養生產品雖然聽起來高端大氣,但實則用處很小。

很多人為了追求健康不惜花費重金來求購養生產品,其實倒不如自己在生活中多學習一些健康養生的知識。到最後你才會發現,其實在中醫藥裡面就有很多既能助人健康養生、又非常經濟實惠的養生良藥。

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比較經濟實惠、且適合人們日常養生的中藥材---芡實

芡實屬於水生植物,以其成熟的種仁入藥。據《神農本草經》之中記載,芡實乃是「上品」良,入藥能「補中,益精,強志。久服令人耳目聰慧,輕身不老」。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也說到芡實入藥能「補脾固腎,澀精止遺」,更是明確了芡實的主要功能。

在現代生活當中,芡實仍然不失為一種「上品」養生良藥。而且芡實還屬於『藥食同源』之品,更是非常符合人們的養生需求。尤其是其入藥對於人們的腎氣、脾胃方面有很好的幫助,有「除溼能健脾胃,澀精以固腎氣」的作用。

1、芡實『澀精以固腎氣』的作用。

芡實味道微微甘甜,略帶苦澀,具有較好的滋養、固澀之效。而且芡實的藥性平和,不寒不峻、不熱不燥,故而適合大部分的人群使用。

中醫裡面認為芡實之所以有固腎之效,並非其具有很好的補益之功,乃是因為芡實味澀以能固斂,可以起到澀精以增固腎氣的效果。所以芡實在緩解諸多的滑脫、遺洩之症方面是有比較好的效果的。

比如在男士之中較為多見的精氣不固、時常外洩之症,以芡實配伍諸藥即可緩解。中醫裡面常使用芡實配伍蓮子、金櫻子、龍骨、牡蠣等藥材同用,有明顯的澀精固腎之功。

此外,對於下焦腎元不足進而引起的小便失禁之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尿遺』之症,芡實入藥同樣是可以奏效的。

中醫裡面多用芡實同桑螵蛸、菟絲子、覆盆子、益智仁等中藥配伍使用,在助人溫固腎元、縮尿止遺方面頗有良效。

2、芡實『除溼能健脾胃』的作用。

芡實生於水中,先天就帶有一種除溼之效。而且芡實性平,除溼而不傷正、祛溼而不燥烈,是一味比較理想的助人排溼氣的良藥。

尤其是對於脾胃之內的溼濁之氣,芡實入藥尤為有效。比如脾內溼阻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調、腸胃運化不佳,進而常伴有久瀉不止、腹中脹滿、一身黏膩等情況,就可以使用芡實來緩解。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用芡實同蓮子、山藥、糯米等一同煮粥喝,就有很好的助人養生排溼的作用。或者以芡實配伍白朮、茯苓、黨參等同用,其助人健脾除溼的作用更佳。

芡實的常用量一般在10-15g左右,由於其屬於『藥食同源』之品,故而對人並無明顯的弊處。而且現代研究發現,芡實裡面含有近20種微量元素以及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可有效抑制細胞的氧化衰老、保護腎功能,可見將芡實列為「上品」確實名副其實。

相關焦點

  • 一味中藥被譽為能安魂養神,能調失眠健忘,還能健脾胃,除溼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養生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紹有一味常見中藥,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能安魂養神,它能寧心安神,還能健脾胃,除溼,從病根祛痰,它就是中藥茯苓。茯苓一般生長在地下二三十釐米處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溼,中藥茯苓能補脾,又能除溼氣,所以可用於健脾胃以調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佳、大便不成形等,並常與白朮和甘草等同用;重要的是茯苓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並且溼盛者
  • 位列《神農本草經》上品,能清腦醒神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全書共收集藥物365種,按上、中、下三品進行分類。茶在本書中位列「上品」。按照《神農本草經·序錄》的說明:「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就是說「上品」是養生之藥,無毒,久服可以延年益壽。
  • 一味養肝腎的中藥,益腎氣、固腎精、添精髓、固元氣、陰陽均可養
    由此可見,腎是養生需要重點照顧的臟腑之一,而有一味養肝腎的中藥,李時珍取名肉棗,善於滋養安神、益腎氣、固腎精、添精髓、固元氣、且陰陽均可滋養,還提升正氣不留邪氣。這一味中藥就是山茱萸,在《神農本草經》中名為蜀棗,在《本草綱目》中名為肉棗,還有蜀酸棗、山萸肉、藥棗等別名,小夥伴們別著急,我們慢慢分析山茱萸的養生用法以及搭配方法,在文章後邊都有詳細介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 中藥芡實功效多多 搭配茯苓煮粥健脾祛溼
    原標題:中藥芡實功效多多 搭配茯苓煮粥健脾祛溼   芡實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在《食療本草》等書中均有記載。芡實多用於燉肉、煲湯或入藥,不僅能健脾止瀉、滋陰補腎、澀精,還能清熱祛溼,是難得的滋補佳品。
  • 三皇五帝時代枸杞作為「上品」列入《神農本草經》
    由於神農氏「始嘗百草」,才分辨出了許多植物的性質用途,總結髮明了中醫醫藥學。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流傳至今的《神農本草經》,傳說源自神農氏時代。
  • 五味子被列為《神農本草經》上品,藥用價值有這些,推薦6種食法
    五味子,也稱秤砣子、面藤、五梅子等,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成上品,由於其辛甘酸苦鹹五味都有,因此得名。有記載唐代的武則天用五味子來延年益壽,中國古代的皇室以及醫家,都喜歡服食五味子來強健身體。五味子有南北之分,進補時應宜用北五味子。
  • 凡脾胃受溼、洩瀉,必須以白朮健脾燥溼。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並被列為上品藥。該書僅記載「術」,不分白朮和蒼朮。至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云:「術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蒼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此後,歷代本草都將「術」分為白朮和蒼朮兩種,並在處方中分別入藥。
  • 此物「上能潤肺燥而定咳,中能驅蟲而安脾胃,下能潤腸燥而通便」
    其實不論哪一種亞健康狀態,在中醫文化之中都有應對的策略,比如有一物就深受諸多學者的青睞,此物被譽為「上能潤肺燥而定咳,中能驅蟲而安脾胃,下能潤腸燥而通便」,凡是腹中有蟲積者,食此物既可安而且有「甘潤不礙脾胃」的特點不似其他驅蟲之物那樣有一定毒性。
  • 有一味利水除溼的中藥材,能健脾,安神調理失眠,還能增強免疫力
    有一味利水除溼的中藥材,被歷代中醫稱作「利水除溼之要藥」,它不僅是利水除溼,還能健脾、安神以調理失眠和心悸,現代研究發現它還能增強免疫力。它就是中藥材茯苓。 中藥材茯苓作為藥材使用最早記錄於《神農本草經》,是多空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數生長於山中並寄生在松樹上。
  • 它珍貴卻常見,溫胃健脾而不燥,行氣化溼而不峻,化老痰、解酒毒
    比如有一種果皮也是中草藥,它珍貴卻很常見,此物養生也很常用,能理氣健脾、祛溼消痰、化老痰、解酒毒,被譽為「溫胃健脾而不燥,行氣化痰而不峻」,但是用它養生有三個小技巧是被秘而不宣,這三個秘密早知道早受益。
  • 《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介紹
    《神農本草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藥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藥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藥物,&34;。
  • 中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
    中藥學也被稱作本草學,而作為學科的經典之作,則非《神農本草經》莫屬。 《神農本草經》又簡稱為《本草經》或《本經》,舊時多認為是上古聖人神農氏所傳,但與《黃帝內經》一樣,顯然也是後人託名之作。其作者至今仍然成謎,而且就連成書年代也存在很大爭議。目前,根據藥物學史的發展情況以及該書內容中所體現出的文化背景,多將其成書年代定於東漢。
  • 人參居《神農本草經》上品之首,中藥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
    對此藥效精論,現代學者已經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進行了考察驗證,確認《神農本草經》中有關人參醫療作用之記載是完全正確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將藥物分為三類: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那麼,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呢?
  • 固腎氣、收斂元氣、養神—中草藥山茱萸
    人們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趨吉避禍,使自已逢內化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之藥。它以補力平和、壯陽而不助火、滋陰而不膩膈、收斂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為歷代醫家所喜用。張仲景還以山茱萸組方創製了「金匱腎氣丸」,該丸藥有補益肝腎、澀精斂汗的功效,是肝腎虛損的常用藥。
  • 燥溼健脾的蒼朮,除了治病之外,日常食譜裡也可以有它!
    在《神農本草經》中將術列為藥物的「上品」,梁代陶弘景在整理《本草經集注》的時候將蒼朮與白朮區分開來,列為單獨的一味藥材。蒼朮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外觀,形狀似老薑狀為「術」,顏色為蒼色。它性溫,味辛、苦,主要有燥溼健脾、闢穢化濁,祛風溼,解表、明目等功效。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產生時間,和許多早期文獻一樣,誰也無法確定其準確年代。只能大致推測可能產生在西漢與東漢相交之際,距今2000多年。至於書名所冠「神農」,自然與「神農嘗百草」的古老傳說有關。該書真正的作者,當然決不可能是神農時代的某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