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斷舍離》一書中提出的靈魂反問:「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終點,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
什麼是斷舍離?
山下英子說:「斷舍離」其實是一種行動哲學,是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裡自我解脫的深刻智慧。……人生最重要的是選擇和決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如果能用斷舍離的觀點去審視周圍的事物,做好人與物之間的關係選擇決斷,我們就能在重大問題上做出更好的抉擇,從而獲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根據需求做出選擇
斷舍離,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隨著年紀的增長,你會發現一個事實:我們每一天都在做出選擇。
遇到岔路時,向左或者向右,是選擇;遇到喜歡的,只能二選一,是選擇;家裡的東西太多,丟或者不丟,是選擇。
山下英子在書裡說道:我們身處在一個物質過度泛濫的時代,在社會,家庭,自我這幾個關係責任上,而造成了自己捨不得丟棄物品的現象。
就像我們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因為滿減,我們會去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來湊數。又或者我們在逛街時,聽到某家店說買東西有優惠或者買一送一活動,這個時候我們就更加的不會排斥了,大多數都會買,好像不買就是吃虧一樣。但是這個過程我們有沒有認真地想過,我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這個東西對我非常重要,並且有幫助嗎?所以,我們要搞清楚物品與我們的關係。當我們發現一些東西對我們自身沒有作用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清除。
要有決斷力
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很多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但就是因為喜歡或者其他原因,在舍與不舍之間猶豫。山下老師說,「那些囤積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於沒有被實踐的知識,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近『知識』。」
不管是物,還是人,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家居清理,不管是我們接受外來的新事物,還是自己的內心,只有讓它『空』起來,才能節省出空間讓『新』走進來。
很多人因為害怕、惋惜或者不甘,不肯捨棄,所以舊的物品、壞的情緒、不好的三觀、曾經的際遇等等,就一直在自己的世界裡延續,讓自己停留在過去,依戀過往。
有勇氣捨去,才能拿得起新的生活。只有不斷減少虛假,才能讓自己事事有所作為。
不管是堆積在家中的雜物,還是沉積在心上的「垃圾」,人生變幻莫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清潔力」,敢於「斷舍離」,扔掉該扔掉的,讓生活簡單從容,讓心簡單從容。如果你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那就看看《斷舍離》這本書吧。
《斷舍離》自2013年引進國內,目前銷量已突破200萬冊。有人從書中找到安寧,有人從書中認清自己,有人從書中得到了解脫……
希望你也可以通過此書,踐行一下斷舍離的精神,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