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斷舍離》山下英子
有人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理理髮,因為感覺理完髮後的自己和從前不一樣了;
有人說,煩悶的時候,整理下房間,看著整潔的房間覺得心情瞬間舒暢了;
這些簡單的清理雜物是我們生活中的斷舍離,因為清理了一些不舒服的東西,暫時獲得了心理上的某種滿足。
山下老師所講述的「斷舍離」不僅僅是處理廢品雜物和清理身體上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給自己帶來人生煥然一新的力量。
這種精神上的斷舍離,大多數人很難做到,但它實實在在地一直貫穿於我們的生命的始終,「斷舍離是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01學會甄別,不適合自己的要捨棄
山下老師說,斷舍離,不是要求人們隨意的「棄」,而是把「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舍」即為「出」。
意思就是在你進行取捨時,要留下對自己有意義,留下能夠找回自己健康美麗的空間的量就好,而不是隨意地棄,這個「舍」,是針對你的內心而言。
不只是物質上的舍,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舍,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等。
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時彼此消耗,彼此浪費,那麼不如分開。留下內心曾經的美好回憶,坦然走接下來的路,這是真正的「舍」。
02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儘量讓自己淡定平和地做出選擇
山小老師分析了難以放手的人,大都是這三種人格:逃避現實,執著於過往,憂慮於未來。這三種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時間的意識比較淡薄」。
逃避現實的人往往是迴避問題的人,生活上巨大壓力,讓他們有意識地去迴避本來該要去處理的問題。
比如,我們俗說的七年之癢,很多夫妻步入中年後,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經濟上的責任和負擔一股腦的壓來。本能地把工作或生活上的戾氣帶給了家庭,由此,夫妻感情越來越淡薄,溝通越來越少,最終導致感情破裂。
而直面困擾,夫妻共同面對和承擔現實壓力的家庭,在這個過程裡會產生共同渡過難關的鋼鐵一般的情感,讓家庭關係更加牢固。
有些人很念舊,這種念舊不是對一種物質,比如比賽獲得的紀念品等,這種物質可以保存。而是對一種頹廢、失望、痛苦的回憶的念舊,一些人記憶力很奇怪,開心的事記不住,讓自己煩惱的事反而印象深刻。
還有些人一直陷入曾經的美好,曾經的輝煌裡,經常在話語裡就會帶出「我曾經怎樣怎樣」,卻忘了現在自己得意忘形的樣子和當下的處境。
這時候,就要鍛鍊控制好自己情緒的能力,生活,更需要直面當下,面對現實。
你需要做的是保留美好,忘記痛苦,珍惜好現在在身邊的人和美好的事物,考慮好未來自己的發展。
「未雨綢繆」固然是好事,可是常常會讓人處於焦慮和擔憂之中,不停地給自己「填滿」,最後讓自己不堪重負,心理壓力更大。該留下的記不住,該放手的抓住不放,陷入惡性循環裡。
所以,從自己做起,從改變自己的主觀意識做起,遵從山下老師說的「對我們自身進行『體質改善』,改變我們無法放手,總是囤積貨物的毛病」。
03放手就是獲得,不要覺得遺憾,更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山下老師舉了個例子,她曾經和公婆一起居住,準備處理不需要的雜物時,總被他們嘮叨「太可惜了」,不讓她扔掉。
她不禁感嘆,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人會難過。但是想扔的東西扔不得,會更痛苦。
很多人都很難做到「快刀斬亂麻」,比如分手後的戀人的聯繫方式,對方的物件,曾經的執念,一直以來的不好的性格,不正確的價值觀,等等。
在我們漫漫的人生裡,大部分人的經歷是吃了虧,走了彎路,受到了教訓才能知道曾經的觀念,走的路是錯誤的,甚至有些人一直抱著不撞南牆不死心的想法。
這時候,要學會「放手」,放手就是獲得。
不要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如果確實那個人已經給你造成了憂鬱,那件事已經給你帶來了困擾,就要學會「斷舍離」。
如果你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裡,那麼你的人生永遠都生活在孩童時代,永遠都沒有長大。
正如山下老師說,「別的東西姑且不說,至少自己的東西自己要做主」。
結:
有一個需要切實認清的現實:我們身處「物質過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務」的心理機制,重新審視自我的物質觀,為斷舍離的實踐活動裝上助推器。
認識自己是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的課題,我們之所以迷茫,迷惑,困擾,都是因為看不清自己。
「斷舍離」不只是清理我們的生活垃圾,更是清理我們的心理垃圾,回歸本真,讓生活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