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斷舍離》山下英子
山下老師所講述的「斷舍離」不僅僅是處理廢品雜物和清理身體上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給自己帶來人生煥然一新的力量。
這種精神上的斷舍離,大多數人很難做到,但它實實在在地一直貫穿於我們的生命的始終,「斷舍離是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1、學會甄別,不適合自己的要捨棄
山下老師說,斷舍離,不是要求人們隨意的「棄」,而是把「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舍」即為「出」,用人體學來比喻的話,也許會更容易理解。
假如一個人長時間進食但是不排便,也就是長時間便秘,不難想像他的心情多麼糟糕。
人作為生物,一定要遵守規律——攝取食物;消化後吸收營養轉化為能量,再排出廢物——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所謂的「生命機制」。
進,則出。出,則進。然後,再出。
這一簡單的生命機制隱藏著巨大的力量:左右人生。
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回歸本真,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在你進行取捨時,要留下對自己有意義,留下能夠找回自己健康美麗的空間的量就好,而不是隨意地棄,這個「舍」,是針對你的內心而言。
不只是物質上的舍,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舍,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等。
2、放手就是獲得,不要覺得遺憾,更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山下老師舉了個例子,她曾經和公婆一起居住,準備處理不需要的雜物時,總被他們嘮叨「太可惜了」,不讓她扔掉。
她不禁感嘆,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人會難過,但是想扔的東西扔不得,會更痛苦。
很多人都很難做到「快刀斬亂麻」,比如分手後的戀人的聯繫方式,對方的物件,曾經的執念,一直以來的不好的性格,不正確的價值觀,等等。
在我們漫漫的人生裡,大部分人的經歷是吃了虧,走了彎路,受到了教訓才能知道曾經的觀念,走的路是錯誤的,甚至有些人一直抱著不撞南牆不死心的想法。
這時候,要學會「放手」,放手就是獲得。
不要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如果確實那個人已經給你造成了憂鬱,那件事已經給你帶來了困擾,就要學會「斷舍離」。
如果你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裡,那麼你的人生永遠都生活在孩童時代,永遠都沒有長大。
正如山下老師說,「別的東西姑且不說,至少自己的東西自己要做主」。
《斷舍離》從出版至今,已經銷出400萬冊,影響了全球人,就連林依晨、舒暢、楊瀾、張德芬等知名人物都是這種方式的踐行者。
斷舍離,斷的是限制,是不適合的過去,得到的卻是更適合我們,更幸福、更精緻的人生,這是一個錘鍊我們心智的過程。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建議大家都去踐行一下斷舍離。因為它會在不經意之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