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洛陽市東部,臨近白馬寺。這裡曾上演過無數傳奇故事,也曾消失於戰火,唯餘衰草遍野、斷壁頹垣。
洛陽城的營建始於西周,周公營建東都洛邑。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於此。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按照五德終始說,漢為火德忌水,因此洛陽改為雒陽。都城沿用了前代的一些建築設施。同時,光武帝對原有的城垣、建築進行了大量重建和改造,主要工程到漢明帝時期完成。
由於東漢雒陽城被後世曹魏、西晉、北魏沿用和改建,原來的城市面貌被疊壓和破壞。所以考古工作者只能初步探明城垣、城門、主幹道、宮城的大致情況,並且發掘了明堂、太學等部分遺址。
雒陽城的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面積有9.5平方公裡。四面城牆除了南部被洛水衝毀外,另外三面都能找到遺蹟。城牆的牆基厚度最大達到25米,非常堅固。城門總共有十二座,其中北城牆有兩座城門,南城牆有四座城門,東西城牆各有三座城門。每座城門有三條門道,門洞下方有磚石構築的排水暗溝。
東漢洛陽城平面圖 採自王仲殊《中國古代都城概說》
城內規模最大的建築是北宮和南宮。以二者為主的宮殿區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據文獻記載,秦時已有南北二宮。東漢時加以擴充或重建。北宮在南宮之北,略偏西處,二者相距七裡。在北宮的東北部還修建了永安宮,西北部修建了皇家園林濯龍園。永安宮北部還有太倉和武庫。整個洛陽城的北部發展為皇室佔有區,衙門、官署分布在南宮兩側。
雒陽城內的居民區面積比較小,其中多數應該是貴族官員的府邸。例如,文獻記載在開陽門內有太尉府、司空府、司徒府。永和裡有董卓的府邸。百姓可能居住在城外東、西、南郊。城內外有多個市場:北宮西南側有金市,主要為貴族官員服務;城外有馬市和南市,兩個市場臨近洛水,方便商品運輸,可見雒陽當時的經濟已經非常繁榮。
彩繪陶製百花燈 東漢 洛陽博物館藏
南城牆外有靈臺、闢雍等禮制建築和太學。靈臺是國家天文臺,始建於光武帝時期,現在僅存一座夯土高臺和部分院牆遺蹟。明堂是天子祭祀的場所,同樣始建於光武帝時期,北魏時期進行了原址重建。闢雍遺址在現在的地表以下,發現了方形基址和外圍壕溝。文獻記載,從漢明帝時期開始在闢雍舉行大射禮和養三老、五更這些大型教化活動。
太學創立於光武帝時期,現存遺址有夯土圍牆和條形房屋基址。在夯土牆南面,出土了著名的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殘石 洛陽博物館藏
另外,東漢還修築了引谷溉洛、堰洛通漕等水利工程。並且發現了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例如在西羅窪村附近發現了群體式的磚瓦窯址,其中有磚瓦窯址已經使用散煤作為燃料。還發現了專門為宮廷燒制地磚的大型官營窯場。
東漢雒陽城的宮城和長安一樣也是兩宮制,但不同於長樂宮與未央宮的東西排列,改為由南北縱列。後代的宮城便繼承了南北向的宮殿排列。皇室宮苑也逐漸集中在都城北部。城外商業發達,居民集中,逐步形成了後世外郭城的雛形。
公元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走前下令軍隊驅趕雒陽百姓數百萬口,遷往長安,又放火焚燒宮殿宗廟和居民房屋。此時的雒陽「遙望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裡,並無雞犬人煙」,維持了近兩百年繁華富庶的東漢都城,毀於一旦。
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將雒陽改回洛陽,重新建都。此前,曹操就曾在洛陽修建宮殿,曹丕更是大興土木,工程持續到明帝末期,前後營建了十多年。文獻記載,曹魏洛陽城中的建築有洛陽宮、昭陽殿、太極殿、雲臺、靈芝池、芳林園、宗廟等,曹丕又在洛陽城西北隅修築了金墉城。
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仍都洛陽,基本沿用曹魏時期的建築,僅對太廟、明堂等禮制建築稍有改建。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十六國曠日持久的戰火嚴重破壞了洛陽城。洛陽城的再次輝煌還要等到二百年後。北方的統一與和平,即將造就一座更加宏大而美麗的城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