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帝都——漢魏洛陽故城(上)

2020-08-28 金球球愛讀書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洛陽市東部,臨近白馬寺。這裡曾上演過無數傳奇故事,也曾消失於戰火,唯餘衰草遍野、斷壁頹垣。

東漢雒陽


洛陽城的營建始於西周,周公營建東都洛邑。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於此。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按照五德終始說,漢為火德忌水,因此洛陽改為雒陽。都城沿用了前代的一些建築設施。同時,光武帝對原有的城垣、建築進行了大量重建和改造,主要工程到漢明帝時期完成。

由於東漢雒陽城被後世曹魏、西晉、北魏沿用和改建,原來的城市面貌被疊壓和破壞。所以考古工作者只能初步探明城垣、城門、主幹道、宮城的大致情況,並且發掘了明堂、太學等部分遺址。

雒陽城的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面積有9.5平方公裡。四面城牆除了南部被洛水衝毀外,另外三面都能找到遺蹟。城牆的牆基厚度最大達到25米,非常堅固。城門總共有十二座,其中北城牆有兩座城門,南城牆有四座城門,東西城牆各有三座城門。每座城門有三條門道,門洞下方有磚石構築的排水暗溝。

東漢洛陽城平面圖 採自王仲殊《中國古代都城概說》


城內規模最大的建築是北宮和南宮。以二者為主的宮殿區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據文獻記載,秦時已有南北二宮。東漢時加以擴充或重建。北宮在南宮之北,略偏西處,二者相距七裡。在北宮的東北部還修建了永安宮,西北部修建了皇家園林濯龍園。永安宮北部還有太倉和武庫。整個洛陽城的北部發展為皇室佔有區,衙門、官署分布在南宮兩側。

雒陽城內的居民區面積比較小,其中多數應該是貴族官員的府邸。例如,文獻記載在開陽門內有太尉府、司空府、司徒府。永和裡有董卓的府邸。百姓可能居住在城外東、西、南郊。城內外有多個市場:北宮西南側有金市,主要為貴族官員服務;城外有馬市和南市,兩個市場臨近洛水,方便商品運輸,可見雒陽當時的經濟已經非常繁榮。


彩繪陶製百花燈 東漢 洛陽博物館藏


南城牆外有靈臺、闢雍等禮制建築和太學。靈臺是國家天文臺,始建於光武帝時期,現在僅存一座夯土高臺和部分院牆遺蹟。明堂是天子祭祀的場所,同樣始建於光武帝時期,北魏時期進行了原址重建。闢雍遺址在現在的地表以下,發現了方形基址和外圍壕溝。文獻記載,從漢明帝時期開始在闢雍舉行大射禮和養三老、五更這些大型教化活動。

太學創立於光武帝時期,現存遺址有夯土圍牆和條形房屋基址。在夯土牆南面,出土了著名的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殘石 洛陽博物館藏


另外,東漢還修築了引谷溉洛、堰洛通漕等水利工程。並且發現了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例如在西羅窪村附近發現了群體式的磚瓦窯址,其中有磚瓦窯址已經使用散煤作為燃料。還發現了專門為宮廷燒制地磚的大型官營窯場。

東漢雒陽城的宮城和長安一樣也是兩宮制,但不同於長樂宮與未央宮的東西排列,改為由南北縱列。後代的宮城便繼承了南北向的宮殿排列。皇室宮苑也逐漸集中在都城北部。城外商業發達,居民集中,逐步形成了後世外郭城的雛形。

公元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走前下令軍隊驅趕雒陽百姓數百萬口,遷往長安,又放火焚燒宮殿宗廟和居民房屋。此時的雒陽「遙望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裡,並無雞犬人煙」,維持了近兩百年繁華富庶的東漢都城,毀於一旦。

曹魏洛陽


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將雒陽改回洛陽,重新建都。此前,曹操就曾在洛陽修建宮殿,曹丕更是大興土木,工程持續到明帝末期,前後營建了十多年。文獻記載,曹魏洛陽城中的建築有洛陽宮、昭陽殿、太極殿、雲臺、靈芝池、芳林園、宗廟等,曹丕又在洛陽城西北隅修築了金墉城。

西晉洛陽


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仍都洛陽,基本沿用曹魏時期的建築,僅對太廟、明堂等禮制建築稍有改建。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十六國曠日持久的戰火嚴重破壞了洛陽城。洛陽城的再次輝煌還要等到二百年後。北方的統一與和平,即將造就一座更加宏大而美麗的城市。(待續)


相關焦點

  • 漢魏洛陽故城之下,埋藏了多少秘密?
    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入選走近漢魏洛陽城 揭開神秘面紗:洛陽發現中國首座太極殿 漢魏洛陽城揭開神秘面紗漢魏洛陽城建有異域人員通商市場 胡商活躍漢魏洛陽故城:絲綢之路起點 班超出使西域出發點
  • 漢魏洛陽故城
    文┃風清不揚漢魏洛陽故城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城東15公裡,是漢魏時期的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漢魏洛陽故城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依法劃定了漢魏洛陽故城的保護範圍,並予以公布。2005年,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
  • 行走中原丨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蘇湲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考古發掘工地上,只留下了一座座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殘垣斷壁,其他悉數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代叱吒風雲的帝王足跡,令人敬畏,驚愕不已。◎巍巍帝都血雨腥風洛陽「居天下之中」,自古便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的美譽,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 蘇湲:踏訪4代名都漢魏洛陽故城
    在漢魏洛陽故城考古發掘工地上,只留下了一座座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殘垣斷壁,其他悉數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代叱吒風雲的帝王足跡,令人敬畏,驚愕不已。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洛陽工作站站長、漢魏故城考古隊隊長錢國祥研究員,傾其一生在此發掘,他帶領的考古隊員基本還原了故城原貌。 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000米。
  • 探訪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宮院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10月10日,河南洛陽,記者探訪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宮院遺址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10月10日,河南洛陽,記者探訪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10月10日,河南洛陽,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站長錢國祥研究員(右一)在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宮院遺址現場,介紹相關考古發掘研究進展等情況。
  •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一處剖面展現500多年間朝代更替
    ,此次對西明門內大街開展發掘,是為了配合漢魏洛陽故城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延伸閱讀  一城閱千年  漢魏洛陽故城作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都城,上承周、秦,下啟隋、唐,表現出了從先秦城市的非對稱式不規則布局向隋唐都城中軸線對稱布局的過渡。
  • 「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①古今興廢事 一城閱千年
    漢魏洛陽故城就是在周代成周城、秦代的三川郡郡治和西漢洛陽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公元25年,劉秀定都雒陽,至建安二十五(公元220年),東漢都雒196年之久。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復改雒為洛,曹魏都洛46年。公元265年,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故事,建立西晉,都洛52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共42年。
  • 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 看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感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約十二公裡的白馬鎮,再向東約二、三公裡,便是漢魏洛陽城遺址,既然不遠,又沒能參觀白馬寺,我便繼續開車向東,權做追憶一下漢魏都城的繁華吧。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遺址大門緊鎖到了才知道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也未開放,遠遠望去,呈現的是高高地基的土臺,看著規模和數量很像是宏偉大殿的地基。
  • 漢魏故城遺址:客家人的朝聖地
    漢魏故城遺址:客家人的朝聖地    由伊洛、洛河下遊衝積形成的伊洛平原,總面積約700餘平方公裡,主要包括今天的偃師市中部平原和洛陽市區中東部平原,多少涉及鞏義市、孟津縣一小部分。其中偃師市約佔300平方公裡,洛陽市區約佔280平方公裡。伊洛平原對於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著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
  • 城市考古︱行走在漢魏洛陽城址
    漢家宮闕漢魏洛陽故城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周,周公曾在此建城,作為東都。秦莊襄王封洛陽十萬戶給呂不韋,呂氏在此擴建。西漢初,高祖欲定都洛陽。但直到東漢,洛陽才再次成為國都。後來曹魏文帝曹丕復建洛陽宮,採用單一宮制,於東漢北宮舊址上營建。魏明帝曹叡在魏文帝營建的基礎上大規模興建宮殿區,恢復了皇都氣派。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今天洛龍區、孟津縣及偃師市三地交界之處,站在310國道高架橋上可以遠眺一片廣袤的田野,其中一座寬大的白色大棚出現於地平線上,那是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宮城遺址(圖2)。據說目前已發掘了太極殿、太極東堂等遺址。太極殿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北魏重建,北周改建。
  • 從駱駝蹄印到車軲轆印 尋找洛陽絲路「前世」之旅
    此詩句乃司馬光訪漢魏洛陽故城時所作,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如今洛陽城東15公裡處,緊鄰白馬寺,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派出專門機構常駐洛陽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已工作50餘年。漢魏洛陽城同絲綢之路有著天然的聯繫。
  • 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圖)
    >考古人員在對東堂遺址進行勘測本版圖片均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提供    2014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中,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東堂遺址入選其中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都城,漢魏洛陽故城宮城區域的考古發掘已經開展了十餘年。為全面了解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的形制布局和時代演變,結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需要,2013年至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在對太極殿遺址發掘的基礎上,對東堂遺址進行了發掘。    「應當說,對於東堂遺址的發掘是我們多年考古發掘積累下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 洛陽太極殿宮院遺址考古現場
    10月10日,河南洛陽,記者探訪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宮院遺址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10月10日,河南洛陽,記者探訪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圖為古都宮城的中軸線。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10月10日,河南洛陽,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站長錢國祥研究員(右一)在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宮院遺址現場,介紹相關考古發掘研究進展等情況。
  • 東漢時古印度進獻白象 洛陽建白象坊專門養殖(圖)
    昨日,記者來到絲綢之路22處遺址點之一:漢魏洛陽故城,如今,這裡的城區建築大部分都深埋地底,但這裡曾經發生過盪氣迴腸的歷史故事,上演過盛世繁華的洛陽氣象。  千年古城,銅駝大街開先例  昨日上午,記者在漢魏洛陽故城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座千年古城。首先來到宮城區正門——閶闔門遺址。
  • 洛陽帝都美術館開館
    9月25日,正值舉國上下慶祝建國71周年及歡度中秋佳節之際,洛陽帝都美術館開館暨李留海、馬金才、李建設、餘懷林四人中國畫作品展同日亮相。洛陽帝都美術館的開館,填補了洛陽瀍河區書畫展館的空白,對拓展區域文化藝術的研討交流、傳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走進被武則天稱為「神都」洛陽,一覽「千古帝都」的風採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被統治者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只有洛陽。天下無雙的洛陽,在無數歷史故事、詩歌、戲劇之中都留下了美名,先後有百餘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故而,洛陽又得「千年帝都」之美譽。洛陽這座城市,是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其名。自夏朝開始,先後有13個正統的王朝以洛陽為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權數目最多、持續建都時間最久都城。細數起來,洛陽有著15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5000多年的文明史。
  • 洛陽考古新發現,直觀展現500餘年朝代更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李宗寬 通訊員 劉嘉儀9月15日,記者從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獲悉,日前,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內城西明門內大街遺址,不僅讓漢魏洛陽故城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得以再現,還直觀展現了500餘年的朝代更替。
  • 洛陽考古新發現,直觀展現500餘年朝代更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李宗寬 通訊員 劉嘉儀9月15日,記者從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獲悉,日前,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內城西明門內大街遺址,不僅讓漢魏洛陽故城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得以再現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中國歷經朝代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遺址,由宮城、內城、外郭城三個城圈組成。西明門內大街是內城最南側的一條東西向道路,寬約34米、長約2.5公裡,連接著內城西城牆的西明門和東城牆的清陽門。
  • 曹操之死與洛陽重生
    公元219年十月,已是垂暮之年的曹操,回到已荒廢的帝都洛陽,下令重建北部尉廨、興修建始殿  曹操回洛陽,不只是對自己仕途起點的回顧和對洛陽的懷念,更重要的是在為一個新的洛陽和一個新王朝奠基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學術顧問 洛陽師院教授、副院長 張寶明  引子  公元220年初,一代巨星曹操在洛陽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