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2020-12-17 忠武報國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

郭振華

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郭子儀忠武報國家喻戶曉,但郭子儀墓位於何方?人們並不知道。

1993年,陝西省辦公廳收到一封來自新加坡華僑郭建功的來信。原來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計劃組織郭子儀後裔回家鄉尋根並希望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這封信是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會長郭建功寫給時任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的。白書記收到信後很重視,立即召集陝西省委機關黨委書記、檔案局局長郭步越、西北電力局副局長郭雲山、陝西省工行行長郭有仁等三個郭氏廳級幹部研究部署接待工作並由三人組建郭氏接待團,郭步越任團長。

省委書記出面研究接待應該很好辦,但有一事很患難。新加坡郭建功希望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郭子儀墓在何處?

兩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建中二年(781年)夏,子儀病甚,德宗令舒王誼傳詔省問。及門,郭氏子弟迎拜於外,王不答拜;子儀臥不能興,以手叩頭謝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於官。贈太師,陪葬建陵。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諡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著令,一品墳崇丈八尺,詔特增丈,以表元功。

郭子儀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唐肅宗建陵,歷史有記載,但墓具體位置在何方?

陝西省檔案局長郭步越受省委書記重託,帶領秘書長衛韜驅車前往禮泉縣建陵尋找郭子儀墓。

建陵鄉,田野裡到處是蘋果樹。蘋果掛滿枝頭,四處飄香。

看到滿山遍野的蘋果樹,郭步越傻了眼。這麼多蘋果樹,到什麼地方去尋郭子儀墓呢?走了一莊有一莊,他們四處打聽,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坡楊村,一個老農告訴郭步越郭子儀墓碑埋在蘋果園裡。

據陝西省檔案局原秘書長衛韜回憶:當時聽到村民說墓碑就在地角,郭步越十分驚喜,馬上表態出400元挖墓碑。

400元現在看來不值錢,但當時一般機關幹部工資才幾十元一月,400元相當幾個月工資。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幾個農民,挖的挖,刨的刨,很快從地裡把墓碑挖了出來。

原來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打到帝王將相,郭子儀墓背也在劫難逃。紅衛兵要來砸墓碑,郭氏宗親得知消息後,連夜將墓碑就地埋在地裡。

時過境遷,墓碑重見天日。看到墓碑,大家喜出望外。

這是一塊大黑峽石雕刻的墓碑,擦去泥土,碑上雕刻有:唐汾陽王郭子儀之墓。

墓碑是明朝畢懋康所立。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歙縣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萬曆三十九年巡按陝西。天啟年間累官右僉都御,官至兵部右侍郎。

墓碑所處的位置離墓地70米遠,可見當年墓地規模之大。現在的墓碑,已經遷移在墓前。

郭子儀墓被發現後,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如期組織郭子儀後裔回家鄉尋根併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這則消息,被臺灣《環球郭氏家譜》雜誌收錄。當時九十年代,世界華人開始尋根,但未形成熱潮,媒體也未作報導。

2000年,筆者從臺灣《環球郭氏家譜》雜誌上看到郭子儀墓地消息後,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即前往郭子儀墓地叩拜。筆者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的漆教授和楊教授兩位同學的陪同下,驅車來到村裡。見到村民,說明來意,村民很謹慎,還特地查看了筆者的記者證。因郭子儀墓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專門有一文管員住在村裡看守。

村民帶筆者來到郭子儀墓地,墓地四周是蘋果園。看到蘋果園中一個小土堆,顯得蒼涼,筆者心中略過絲絲涼意。筆者是郭子儀長子郭曜後裔,自唐末宋初,祖宗離開長安到江西廬陵做官,後遷湖北、四川。儘管筆者從小就聽長輩說起郭子儀,說起郭曖打金枝的故事,但從未有誰提起郭子儀墓。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千餘年來,難來祭祀。筆者曾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讀書並留校工作多年,郭子儀墓盡在眼前,但也有耳無睹。

緬懷祖宗,如此蒼涼,愧意難消。好得2002年,西北電力局副局長郭雲山,上裕蘭村守陵之後,胸懷祖宗的崇敬之情,籌集兩萬元,租兩分地修了圍牆,栽種子道條兩旁柏樹。2020年七月,筆者與郭雲山通了一次長話,郭雲山告訴筆者他已95歲,還能下樓,身體還很硬朗。善者壽長,這也應驗了積德之家必有餘慶,行善之人必有後福。

墓後是圍牆

墓地四周圍牆,只能站立四排人

由於場地狹窄,祭祀時墳頭上沾滿了圍觀群眾

2012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牽頭組織舉辦第一屆公祭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並連續舉行了七屆。2014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租地二十畝,修建了祭祀廣場。湖南常德郭氏宗親組織捐款修建了通往墓地的人行道路。2019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陝西省郭氏專委會、禮泉縣郭子儀研究會籌集資金,重新修繕郭子儀墓陵。

筆者在新廣場上主持第六屆公祭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

寬闊的祭祀廣場

郭子儀墓修繕後近景

郭子儀墓修繕後航拍

保護郭子儀墓,弘揚郭子儀忠武報國精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眾多郭氏宗親和社會各界辛勞付出,捐款奉獻,保護郭子儀陵園,傳承郭子儀忠武報國精神。

默默奉獻,彰顯大愛精神,傳承忠孝文化。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遠屹立世界東方的力量源泉吧!

相關焦點

  • 汾陽王郭子儀重孫女廿八娘墓誌《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考略
    郭子儀重孫女廿八娘墓誌一一《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考略文/王亞周《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墓誌一合青石質,志蓋呈方形盝頂,底邊長38釐米,蓋頂楷書為「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四剎線刻有龍鳳紋。墓誌錄文: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曾祖子儀○○皇太尉兼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祖晤②○○○皇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兵部郎中父鉟③○○○朝議大夫守京兆府奉先縣④令太原郭鉟悼亡室女廿八娘之文曰:吾族本太原虢叔⑤命氏⑥嗣守官業,繼居華陰今華州鄭縣人也,吾累廿簪纓冠子中外居 ○○○唐之盛業,為○○○國之元臣,三代官封列之於首。嗚呼!
  • 第九屆「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舉行
    9月9日,由禮泉縣郭子儀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庚子年)「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縣昭陵社區坡楊村郭子儀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北京,廣東,四川,重慶,浙江,貴州,甘肅,山東,廣西,大連,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陝西省孝老協會,70餘名郭氏宗親代表齊聚唐建陵武將山下郭子儀文化廣場前,懷著崇敬的心情,伴著隆重而莊嚴的祭祀樂,冒雨祭奠大唐汾陽王郭子儀。
  • 【原創】產區酒事:聊聊汾陽王郭子儀家的宴席
    唐尚父汾陽王郭子儀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生在世,不確定因素太多,皇宮貴胄也不能例外。馬嵬坡之變後,唐肅宗即位。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我們能夠感知郭子儀的軍功與胸襟格局,但他的家事又知多少呢?今天主要從郭子儀家的宴席來管窺一二。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一)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是汾陽文化學者侯荃所著《也說西遊》、《也說女皇》之後也說系列又一精品力作。這本書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4月公開出版,總字26萬。序言兩篇、引語一篇、主體內容分八章、後語一篇。 《也說汾陽王》出版發行以來,在全國郭子儀文化研究領域引起人們的大力關注。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五)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用了五十頁的篇幅,分析了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以及應當記取的歷史教訓。盛唐的繁華掩蓋不了自身的腐敗潰爛。歌舞昇平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發生在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給國家和民族的興亡教訓是深刻的。雖然以郭子儀為代表的大唐統治集團,經過八年艱苦戰鬥,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從根本上並未消除。大唐盛世一去不返,成為了歷史永恆而美好的回憶。 《也說汾陽王》發表後在汾陽王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小波浪。贊者有,貶者也有。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六)
    作者/山西馮恩啟 汾陽人自古把郭子儀當做汾陽最值得敬仰、學習、供奉是不爭的事實。在汾陽人心中,只有大宋狄青的歷史地位和愛國情懷可以與郭子儀比美。 由山西汾陽王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王再武董事長與山西宜居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氏後裔郭彥軍先生共同投資興建的「汾陽王府」為仿唐建築。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四)
    在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智退吐蕃、回紇的戰鬥中,有勇有謀,立下赫赫戰功」,忠心於大唐王室,挽救黎民於水火,不居功自傲、謹慎做人的生平紀事。 心有陽光,就不怕眼前的黑暗。透過《也說汾陽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郭子儀,報效國家,心存社稷,守衛邊疆,反抗侵略,平定內亂,不顧個人利益,站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始終能忍辱負重,以大局為重的人格魅力與精神情操,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好好學習。對郭子儀來說,唐皇猜疑也好,重臣嫉妒也罷,個人升降榮辱都是小事,只有關乎國家興亡的才是大事。君子心坦蕩,日月光華長。
  • 詞作者郭忠嶧贊四大賢:秦瓊、郭子儀、嶽飛、辛棄疾的原創詩詞3首
    …豪傑千萬單說隋末煬帝生亂泉城濟南有一英雄偉岸賈家樓四十六兄弟起誓盟願推倒隋煬帝重建盛世局面…上瓦崗山群雄聚義隨秦王李世民南徵北戰開創大唐盛世三百年此人就是大唐開國元勳人稱門神秦叔寶秦瓊英雄好漢…作者:郭忠嶧2016年8月28日18點15分
  • 郭子儀後裔古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筆者在大英縣隆盛鎮石門辦事處採訪時,在崇音寺檀木灣一塊玉米地裡發現了四塊古墓碑。經過二個多月的考證,走訪了當地村民,發現當地聚居著上千戶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灣)整個社全是郭姓家族;並且在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額上寫有「汾陽家風」,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宗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現居大英縣卓筒井鎮原檀木灣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發現了清朝秀才郭庭範書寫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額刻有「點頷流徽」四個大字,與史書記載的郭子儀晚年「頷之而已
  • 再造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功高不震主,名高不自傲,終得善終
    郭子儀是唐代中期最著名的將領,對於大唐江山而言,郭子儀有再造之功。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唐玄宗倉皇出逃,幾近亡國,是郭子儀揮師勤王,平定叛亂,拯救大唐於水火之中。而後的吐蕃與回鶻聯軍進犯大唐,攻克長安,逼得唐家天子唐代宗再次上演出逃的戲碼。郭子儀再次力挽狂瀾於危難之際,擊鼓入長安,收復京都,迎代宗回京。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挽救半個大唐
    連唐玄宗的三兒子唐肅宗都拉著他的手,哭著說,「如果不是愛卿,我們大唐早就沒了!」(「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事實上,曾國藩談到此人時,一臉崇拜地說,「我年輕的時候要當曾國藩,中年的時間要當曾國藩,但老了要當郭汾陽」。郭汾陽?是誰?郭子儀是也。如果不是他力挽狂瀾,大唐289年的生命,可能只剩一半。
  • 安史之亂後皇權真正的威脅:功高震主的郭子儀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簡直是滿目瘡痍,內憂外患:距長安近在咫尺的吐蕃,對大唐虎視眈眈;河朔三鎮對朝廷的旨意置若罔聞,仿佛化外之邦。令時年三十六歲的唐代宗李豫憂心忡忡,此時的帝國可謂「山河破碎風飄絮」。其實,吐蕃雖兇,但終究疥癬之疾;三鎮雖頑,也僅想維護自治。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三)
    侯荃先生利用郭氏族譜的現成資料、現代網絡資源、歷史學者的眼光、嚴謹的文筆,記述了汾陽王郭子儀的祖氏源流。郭子儀為「虢叔公六十世傳人」,現在遍布汾、平、介、孝的郭姓實際人數,還有好多在汾州地域相傳與郭姓有關的村名、與郭子儀關聯的郭氏望族、人物故事等。
  • 郭子儀研究學者賈祝文揭解——郭子儀何以被稱「綱目一人」
    「再造唐室,功蓋天下」的大唐汾陽王郭子儀被稱「綱目一人」,並由此衍義出「千古一人」、「千古一將」及「人臣第一」等稱譽,但是,很多人對「綱目一人」之稱的由來和含義卻不甚明了。中國唐史學會郭子儀研究學者賈祝文對此,亦曾下書海、上網絡、訪專家多方求問,卻也難得其解。 將郭子儀稱為「綱目一人」之說,語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由郭禧元為四川遂寧《郭氏宗譜》所作「序言」,其完整表述為:「終綱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之後,不少史料及諸多郭氏宗譜中即以這句話以及這句話的簡精之語「綱目一人」來稱譽郭子儀。
  • 唐代名將郭子儀,85歲壽終正寢,死後千年墓地挖出蹊蹺
    成年之後,郭子儀參加武舉成為「左衛長」,此後數十年郭子儀默默無聞,截止天寶十三年,郭子儀僅為九原郡太守,彼時他已57歲。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大軍奔襲長安,大唐霎時烽煙滾滾,蟄伏大半生的郭子儀由此迎來命運的轉機。郭子儀被晉為「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徵討安祿山。
  • 貌醜奸臣盧杞拜訪郭子儀,郭子儀屏退全府女眷,避過一場滅族之災
    郭子儀臨危受命,出兵平定了"安史之亂",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能。郭子儀一生中相繼輔佐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4任帝王,其官職也從節度使一路升到中書令、尚書令、太尉、汾陽王這樣顯赫的地步,可謂青雲直上、風光無限。
  • 智囊•上智部•通簡卷•0152郭子儀•謀身有術
    魚朝恩陰使人發郭氏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亦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郭子儀笑著說:「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補汾陽王,即郭子儀,唐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封汾陽王。以前提到過他,是講他見盧杞的時候會把婢女左右全部屏退。
  • 太原陽曲,郭子儀的祖籍地和汾陽郡王爵號因封地(作者賈祝文)
    本文作者,中國唐史學會郭子儀研究學者、長篇歷史小說《汾陽王郭子儀》和史研論著《陽曲郭氏史典考》、《太原郭氏史探幽釋疑集》的作者賈祝文,則在「太原說」的前題下,又將之細究為「今陽曲」說,並就此作出了詳析和論證。
  • 為什麼說郭子儀是大唐中心名臣,郭子儀主要有哪些貢獻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他率領唐軍平定叛亂,此後仍戎馬不息多年,為大唐江山的穩固鞠躬盡瘁,是唐代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名臣。作為中興名臣,郭子儀首先立有顯赫的功勳。他的第一大功是助肅宗收復兩京。安史之亂爆發伊始,郭子儀就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率軍東徵,收復河東多地,為收復河北提供了條件。
  • 小官來訪,郭子儀急忙令侍妾躲進後房,道:好險!差點就要滅族了
    然而有一位「功蓋天下」的大將,卻沒有遭遇「鳥盡弓藏」的厄運,他就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而他的保命、富貴秘訣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誠」。作為戰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克復兩京,擊潰突厥,單騎說服回紇,威震河東、河北叛臣,對唐朝有再造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