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六)

2020-09-25 圈拓三晉文化

作者/山西馮恩啟

汾陽人自古把郭子儀當做汾陽最值得敬仰、學習、供奉是不爭的事實。在汾陽人心中,只有大宋狄青的歷史地位和愛國情懷可以與郭子儀比美。

由山西汾陽王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王再武董事長與山西宜居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氏後裔郭彥軍先生共同投資興建的「汾陽王府」為仿唐建築。汾陽王府位於風景秀麗的文湖勝境文峰古塔西。「佔地面積13500平方米。約20.27畝,總建築面積5454.38平方米。王府布局嚴謹,造型豐富,將王府、祠堂、寢室、融於一體,再現汾陽王府昔日輝煌。」恢宏大氣,雄渾厚重的大唐文化與郭子儀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凝重在汾陽大地,也永遠感染著汾陽人民。汾陽人的愛國精神與崇拜英雄的情懷,就像文湖深沉與清澈,也像巍峨的文峰塔高大。孔子文廟與汾陽王府,在古塔旁東西對峙,輝煌交織。偉大的汾陽人民在自身文化建設中,正走向美好未來!

汾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我們閱讀《也說汾陽王》這本書的同時,更相信郭子儀不僅是汾陽人,而且他就在汾陽新建的王府裡坐鎮大堂、運籌帷幄,不斷地釀製著自家美酒,為他出徵平叛的十萬將士,也為送他遠行的汾陽人民!千古汾陽王,香甜了中華大地,美好了時代生活!

相關焦點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一)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是汾陽文化學者侯荃所著《也說西遊》、《也說女皇》之後也說系列又一精品力作。這本書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4月公開出版,總字26萬。序言兩篇、引語一篇、主體內容分八章、後語一篇。 《也說汾陽王》出版發行以來,在全國郭子儀文化研究領域引起人們的大力關注。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五)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用了五十頁的篇幅,分析了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以及應當記取的歷史教訓。盛唐的繁華掩蓋不了自身的腐敗潰爛。歌舞昇平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 《也說汾陽王》發表後在汾陽王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小波浪。贊者有,貶者也有。無結果的討論一波又一波,我認為這就是《也說汾陽王》這本著作真正的文史價值。由於時代久遠,歷史也無明確記載,好多東西成了謎。郭子儀的祖籍究竟在哪兒?汾陽郡王的實際封地在哪兒?歷史上山西汾陽建過郭子儀王府嗎?王府建在哪兒?為什麼汾陽人對郭子儀情有獨鍾?為什麼郭子儀在明清《汾陽縣誌》裡多有記載、論說與人物介紹?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三)
    作者/山西馮恩啟 「假虞滅虢」這個成語,說的是春秋時期,晉獻公向虞國借道,先滅了虢國,返回途中又滅了虞國。這個故事意在告訴人們,不要貪圖小便宜,只顧眼前利益,不然就會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成語「瓜衍之賞」說的就是這個事。 侯荃先生利用郭氏族譜的現成資料、現代網絡資源、歷史學者的眼光、嚴謹的文筆,記述了汾陽王郭子儀的祖氏源流。郭子儀為「虢叔公六十世傳人」,現在遍布汾、平、介、孝的郭姓實際人數,還有好多在汾州地域相傳與郭姓有關的村名、與郭子儀關聯的郭氏望族、人物故事等。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四)
    透過《也說汾陽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郭子儀,報效國家,心存社稷,守衛邊疆,反抗侵略,平定內亂,不顧個人利益,站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始終能忍辱負重,以大局為重的人格魅力與精神情操,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好好學習。對郭子儀來說,唐皇猜疑也好,重臣嫉妒也罷,個人升降榮辱都是小事,只有關乎國家興亡的才是大事。君子心坦蕩,日月光華長。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二)
    翻開大唐歷史,我們都會看到描寫郭子儀精彩壯麗的文字記載,研究文史的人對郭子儀並不陌生。由於戲曲、影視劇的大量演出和播放,郭子儀可以說成了一個婦孺皆知,街談巷議,深入平民百姓家的歷史人物。《也說汾陽王》源於史實,卻能得出與寫史者不同的見解,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舊唐書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新唐書 》:「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富貴壽考,哀榮始終,人臣之道無缺焉。唐史臣裴垍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
  • 第九屆「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舉行
    9月9日,由禮泉縣郭子儀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庚子年)「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縣昭陵社區坡楊村郭子儀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北京,廣東,四川,重慶,浙江,貴州,甘肅,山東,廣西,大連,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陝西省孝老協會,70餘名郭氏宗親代表齊聚唐建陵武將山下郭子儀文化廣場前,懷著崇敬的心情,伴著隆重而莊嚴的祭祀樂,冒雨祭奠大唐汾陽王郭子儀。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 共襄清香酒論道汾陽王
    9月12日-13日,應山西汾陽王酒業邀請,河南主流媒體採風團與50多餘位酒類經銷商走進汾陽王酒廠生產一線,進行參觀、座談和品鑑。
  • 【原創】產區酒事:聊聊汾陽王郭子儀家的宴席
    唐尚父汾陽王郭子儀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生在世,不確定因素太多,皇宮貴胄也不能例外。馬嵬坡之變後,唐肅宗即位。第二年即公元757年,肅宗心有餘悸而又春風得意,略表謙虛地對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到了763年,唐代宗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稍帶自責地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言簡意賅而意味深長。《唐國史補》直接一句話概括說他「勳業福履,人臣第一」。但他還是一再的低調、謹慎,給皇帝寫個信還謙虛地說自己「德薄蟬翼,命輕鴻毛」之類的話。
  • 郭氏與汾陽王
    相傳,大小虢城原本為一城,後被虢虞城中流經的虢虞河大水衝斷,即分為二,虢城村七十老翁文孟華在古城門遺址說:「我十七八歲時來這裡玩,城牆上嵌有碑石,第一句就是「晉獻公假道滅虢,遷其民、築此城。《新唐書》載子儀公為虢叔52代孫,所以「華陰郭氏出自太原」,更確切地說是出自汾陽。
  • 民勤文史資料取得的主要成效與亟待挖掘的文史資源
    民勤文史資料工作,起步於1984年5月,到目前已徵編出版了一大批有價值、有教育意義的文史資料,分別於1988年9月、1991年9月、1996年12月出版發行了《民勤文史資料選輯》第一、二、三輯和近年來出版的第四、第五、第六及《民勤人物傳》共入編史料800餘篇,字數達200餘萬,出版贈閱發行量達10000餘冊。
  • 湖北郵政文史展館開館 價值900萬元整版猴票展出
    觀眾欣賞少見的整版猴票 馬振華 攝  價值百萬元的中國最早郵票大龍郵票、價值900萬元的猴票整版,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珍貴郵票,昨日亮相新開館的湖北郵政文史展館。  昨日是世界郵政日,湖北郵政文史展館集中展出了一批珍貴郵票。在中國集郵者心中,1980年發行的庚申猴郵票最為熟悉,昨日展覽了6張整版猴票。湖北郵政工作人員介紹,猴票作為中國發行的首枚生肖郵票,單枚價格從發行時的8分,現在已經漲到2萬元左右,而整版猴票則更為少見,已經達到150萬元,此次一共展出6張整版,總價值達到900萬元,如此集中展出猴票,國內少見。
  • 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最後說:「拙撰《文史通義》,中間議論開闢,實有不得已而發揮,為千古史學闢其蓁蕪。」從這番慷慨陳辭中,他以《文史通義》倡言史學的理想明晰可見。嘉慶三年,章學誠以《文史通義》初刻稿呈送朱錫庚,請其將副餘分贈同志中人說:「如又不足,續寄可也」,並請朱錫庚將所附書信轉給章宗源、邵楚帆、邵耿光及邵晉涵弟子之「能真知其師者」共觀。
  • 湖北首辦郵政文史展覽 價值300萬藍軍郵票現身
    楚天都市報記者黃永進 通訊員雷紅英李漢梅一枚小小的郵票價值堪比一棟別墅。昨日世界郵政日裡,作為我省第一個郵政展覽館——省郵政文史展覽館正式開館,首日展出了由中國郵政博物館珍藏的這枚「藍軍郵」。展方人士稱,藍軍郵是世界十大珍貴郵票之一,目前單枚估值達300萬元。
  • 文史結合的三種類型
    在所有新被接納為史料的傳統文獻中,詩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它被提出來得早,成果也多,除了劉師培外,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也特別說過:「至如杜甫、白居易諸詩,專記述其所身歷之事變,描寫其所目睹之社會情狀者,其為價值最高之史料,自不待言。」
  • 海口海甸一廟,其實不止一座廟宇,不少村民先祖是中唐名將汾陽王
    隨著港口貿易的繁榮,外來移民逐漸增多,海田村分成了一廟、二廟、三廟、三廟、四廟、五廟、六廟6個村莊。由於移民來自全國各地,海甸溪北岸每個村都建有自己的廟宇,祀奉各自的神靈。海甸一廟也不例外,雖說叫一廟,卻不止一座廟宇,大小廟宇有四廟。四座廟宇分別為文武廟、兩妃宮、靈佑祠、朝公廟,供奉著各自不同的神仙。
  • 葉兆言六本文史散文,記錄中國五代知識分子精神歷程
    在三十多年裡,葉兆言出版了將近兩百本書,唯有談到這套書時,他小心翼翼又滿是期待地說:「不少讀者給我寫信,抱怨買不到這幾本書,現在新書終於再版,也算對他們有了交代。」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整套系列包括六本文史散文,其實是一部大書,記錄中國五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
  • 糾謬解疑 揭示千年文史疑案
    【光明書話】    姜劍雲教授的《文史索隱——晉唐文學雜考》(以下簡稱《文史索隱》),是一部以考索為特色的學術論文集,正如作者所言:「作家作品的疑案,有待於考證;文史奇觀的揭示,源自於考證。」
  • 文化界常說「文史不分家」,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
    尤其是歷史小說,對「文史」的倚重非常強烈,能創作出優秀歷史小說的人,無不是文學和歷史兩方面的專家。從歷史來看,凡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作品,自《山海經》、《史記》、《戰國策》、《水經注》、《資治通鑑》、《古文觀止》,再到古典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紅樓夢》,都是把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完美地融為一爐,讓讀者既欣賞了文學的瑰麗,又領略了歷史的厚重。
  • 章學誠三十年寫就《文史通義》,他說的「六經皆史」是什麼?
    清代大學者章學誠在傳統文史領域貢獻頗多,後世譽為「浙東史學殿軍」,是清代學術的代表性人物。章學誠在學術領域提出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其中「六經皆史」一說影響最大,也因此而備受爭議。下文我們就章學誠及其「六經皆史」的思想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