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與汾陽王
王希良
前 言
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唐則天帝神功元年(697)生於華州鄭縣。卒於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85歲。始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累遷至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兵部尚書。
史稱: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三十年,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遺德後世,恩澤汾陽。
郭氏之根在汾陽
唐顏真卿為郭子儀父郭敬之所撰的碑文中說:「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而氏焉。」
據史載,周武王封文王弟叔於,地在虞鄭之間。後,虢分北虢於下陽(今山西平陸),分南虢於上陽(今河南陝縣)。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夏,晉獻公假道於虞(今山西平陸境內)以伐北虢,克下陽,北虢亡。三年後(公元前655)晉獻公又假道虞國,以伐南虢,克上陽。南虢亡。晉獻公回軍途中又滅虞國。滅虢、虞之後,遷虢虞之民於今汾陽。
《太平寰宇紀載》:「汾州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此即汾陽現大小虢城及虞城之由來。相傳,大小虢城原本為一城,後被虢虞城中流經的虢虞河大水衝斷,即分為二,虢城村七十老翁文孟華在古城門遺址說:「我十七八歲時來這裡玩,城牆上嵌有碑石,第一句就是「晉獻公假道滅虢,遷其民、築此城。」後,晉於虢城置瓜(虢)衍縣,此即今汾陽縣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縣名。
《山西歷史地名通鑑》載:「瓜衍縣,春秋期晉置,故地在今孝義縣北十裡虢城村。」
《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春秋傳說匯傳》:「瓜衍之縣即山西省孝義縣北十裡之瓜城」。「瓜」即「虢」。
出此可見,今汾陽即虢叔正宗後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氏根之所在。
子儀祖籍在汾陽
《新唐書》卷74宰相世系表載:「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
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廣智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
《新唐書》世系表載,子儀父敬之的曾祖父為郭履球,郭履球的曾祖父為郭進。
山西大學李裕民教授認為:郭進或其子時遷華州秦實行郡縣制,漢唐因之。汾陽(秦漢時為茲氏)隸於太原郡。而太原郭氏傳人皆出自汾陽。《後漢書》卷67有郭泰(虢叔42代孫)。郭泰即郭林宗,漢時在今汾陽居住,授徒講學於東關。
《汾陽縣誌》載:「郭林宗舊宅,府舊志雲『在東郭,相傳天寧寺是其遺址』」。
明《郭氏族譜序》曰:「郭氏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漢,子儀鳴唐,太原汾陽著望天下。」
《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山西卷《唐故右領軍涇州純德府折衝都尉太原郭府君墓志銘》載:「府君諱韜,字宏泉,本汾州人也。其先郭泰……其祖郭嵩」。
《全唐書》卷922《唐故大將軍郭君碑》載:君(郭嵩子)從高祖李淵起兵晉陽,貞觀三年授大將軍,七年為滕王府司事,乾封三年(667),葬於(今汾陽)大夏鄉隱泉山之原,墓碑原在郭社村山崗上,現存於太符觀。
《新唐書》載子儀公為虢叔52代孫,所以「華陰郭氏出自太原」,更確切地說是出自汾陽。
汾陽與汾陽王
今汾陽最早稱為汾陽,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史記・晉世家》載:晉惠公遺書裡克,曰「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
蓋因裡克家族世居汾陽,後來,夷吾食言,誅殺裡克,後人回到汾陽故裡。今汾陽縣大相、小相村的相裡氏即為其後。
今小相村的《晉・相裡金神道碑》記載了裡克家族的繁衍。可見,當時晉國的「汾陽之邑」應為今汾陽。
郭子儀封汾陽王在上元三年(762)二月二十ー日,同時任命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定國軍副元帥。
當時,河東(山西)各州縣發生兵變,肅宗封子儀公為汾陽郡王並派其前往撫定,五月,處死叛將穩定了局勢。封汾陽王是因其祖出自汾陽,也因汾陽為子儀公安定唐朝建功立業之地。
子儀公到汾州在寶應二年(764)二月十日。當時僕固懷恩反唐,致命地威脅著唐王室。《綱鑑易知錄》卷52載:「上謂子儀曰:懷恩父子負罪若身,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子儀如汾州,懷恩之眾數萬悉歸之,威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平叛僕固懷恩是子儀公戎馬生涯回到汾陽故裡的一件大事。他的後裔和朔方軍的後裔們代代相傳,民間便留下了對子儀公深厚的懷念和許多美好的傳說。
汾陽王廟與衣冠冢《山西通志》卷92載:「汾陽王廟,貞元二年七月立,舊在汾州府。」《集古目錄》載:「中書舍人高參撰。右威衛倉曹參軍張誼書。汾寧節度使韓遊環請為子儀立廟於汾州。碑以貞元二年七月立。」在汾建廟,不僅是因汾陽為子儀公祖籍,且為汾陽王食報之地,同時安史之亂後,民心未定,社稷未穩,屯兵汾州的大寧郡王,唐王朝功臣僕固懷恩因遭誣陷而反唐。子儀公奉命平叛,憑昔日恩威使僕固不戰而退,百姓免於戰亂。之後又屯兵汾州,躬耕隴畝,使「野無曠土,軍有餘糧」。後則有更多朔方軍士定居下來,與郭氏後裔一起維繫著與汾陽王子儀公的情結。這是歷史上第一座汾陽王廟,廟在縣城內西北。《汾陽縣誌》載:「明萬曆十三年,知州白夏改舊寺設王祠,王緝撰記」。廟址「在城北二十裡大相裡」。《汾陽縣誌》載「明萬曆四十三年,汾州知府楊柏柯再建汾陽忠武王郭公廟於縣城南關」,《汾陽金石類編》全文載其碑文:「……王受封於汾陽,則汾陽王乃王食報之地也。以故朝代雖更,報祀不替。」這座汾陽王廟於1942年毀於日寇兵火。村民趙雲、周吉發將廟前的石礎保留至今。廟前的琉璃獅仍存在縣博物館內。郭氏後裔為紀念先祖子儀公,於愛子村郭氏祖墳內修建衣冠冢,歷代祭祀,至今不絕。昔日翁仲、石桌、碑碣、石獸依然林立。一幛立在石亭間的四銘碑記載了家族的延續,聯中有「木本水源,儀型宛在」字樣。
愛子村與孝臣村汾陽人有口皆碑,盛傳愛子村是子儀公六子郭曖的府邸所在,原名郭家寨。相傳子儀公進郭曖府中見子孫人丁興旺,舉家安睦。憶及英年早逝的二子郭旰,不禁潸然淚下,因之郭家寨又一度被人們稱為哭子鎮,後改名為愛子村。郭家祠堂、郭家糧倉、郭家茶臺等作為地名流傳至今。村北有郭家墳。郭氏後裔郭守忠說,他們小時候每逢清明,郭氏一族由族長統領,在汾陽王衣冠冢前舉族祭祀,規模盛大。現愛子村郭姓中尚存有一些家譜。其中郭德啟所藏家譜上至十ー代嘉慶年間的陽字輩中有:郭繼陽字仰儀,郭宗陽字景儀,郭如陽字儀傳,郭紹陽字應唐,郭懷陽字思汾,郭成陽字在汾……表達了後輩不忘先祖子儀公的眷眷戀情。孝臣村是子儀公後裔的又一聚居地。今郭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總人數佔到村總人口的2/3。
郭氏後裔子儀公後裔世代相傳,人丁興旺,而又多為國立功者,乾隆年版《汾陽縣誌》載:「郭企忠字元弼,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後……天會四年知汾州事時,汾州初下,居民多為軍士掠去,城邑蕭然,企忠詣帥府力請,願聽其親舊贖還,帥府從之,未幾完成如故。石州賊閻先生眾數萬至城下,僚屬慮有內變,請為備,企忠曰,吾於汾人有德,保無它,乃率吏民城守,會援至,合擊破之」。宋、元、明、清,郭氏家族代有名人,據《汾陽縣誌》載,僅明末清初,即有文武舉人郭錫(嘉靖間開封府同知),郭之藩(崇禎時武進士)等二十多人。目前,汾陽郭氏以萬人之眾居汾陽四百餘姓之第九位。子儀公八子七婿中長子曜、六子曖、七子曙都曾居住汾陽,後裔因做官或其他原因葉落他鄉,宋、元、明、清累有遷徙,且大都居於東南沿海一帶。據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中心提供資料,子儀公後裔先後有八支由汾陽遷出:長子曜公後裔有兩支由汾陽遷出。一支在唐時由汾陽遷往河南固始。據《福建泉州郭氏支譜》載:鹹通年間,裔孫郭嵩由河南固始遷入福建,明中葉以後,陸續遷往海外;《上湘郭氏族譜》載,另一支郭在徽五代時因避戰亂由汾陽遷往江蘇南京,宋代又遷往江西,元至正年間,以郭益弘為始祖遷往廣東,後人遍及海外。六子曖公後裔分五支由汾陽遷出,據《上湘族譜》載,第一支郭瞿唐時遷往安徽太和龍泉;據《泉州郭氏族譜》載,第二至五代時遷往浙江杭州,元末以郭德廣為始祖遷入福建泉州,後世以仲遠公一族為盛,其後裔大都遷往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據《潤州族譜》載,第三支郭春於南宋理宗時遷往江蘇鎮江;據《延令族譜》載,第四支郭才元末遷往江蘇泰興;據《京江郭氏家乘》載,第五支郭廷章於明嘉靖年間遷往江蘇丹建。七子曙公後裔有一支由汾陽遷出。據《寧波郭氏宗譜》載,唐以後遷往河南息縣,元末以郭氏為始祖遷往寧波。
汾陽王像與子儀公手跡汾陽南關村一郭氏後裔尚存一幅「汾陽王子儀公像」。據收藏者說,此畫是其老人在汾陽王廟焚毀時搶救回家的。此畫裝裱部分已破爛,上下軸均無。上下皮邊緣都有破損,但畫心依然完整。畫為紙本石色。長94釐米,寬42.5釐米,子儀公頭戴袱頭,身著圓領長袍,腰扎革帶,腳穿軟靴,雙手持笏板,三綹須,面目慈祥,身材魁梧,與史書記載極為相像,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是一幅古畫,是國家祖傳之寶。代宗廣德二年(764)秋,子儀公揮筆書寫了諸葛亮的《後出師表》,這是一幅未曾公開發表、鮮為人知的狂草作品。後被南唐李後主珍藏。宋太祖時,真跡落於都監曹彬之手。明初大臣劉基(1311-1375)見之讚嘆不已:郭令公為第一流人物,而書亦為第一。如今已據真跡臨摹勒石,立汾陽子儀公紀念堂內。(作者為原山西省汾陽市史志辦主任)
本文選自郭世科、郭志強主編《郭氏文化(續)》
汾陽人家
談郭家事,傳郭族史
興國家業,報國家恩
「汾陽人家」作為姓氏文化、傳統文化傳播平臺,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原則,堅持以包容、中立的宗旨,提供作品發表園地,傳遞各類有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