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與汾陽王

2020-10-10 圈拓三晉文化

郭氏與汾陽

王希良

前 言

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唐則天帝神功元年(697)生於華州鄭縣。卒於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85歲。始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累遷至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兵部尚書。

史稱: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三十年,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遺德後世,恩澤汾陽。

郭氏之根在汾陽


唐顏真卿為郭子儀父郭敬之所撰的碑文中說:「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而氏焉。」

據史載,周武王封文王弟叔於,地在虞鄭之間。後,虢分北虢於下陽(今山西平陸),分南虢於上陽(今河南陝縣)。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夏,晉獻公假道於虞(今山西平陸境內)以伐北虢,克下陽,北虢亡。三年後(公元前655)晉獻公又假道虞國,以伐南虢,克上陽。南虢亡。晉獻公回軍途中又滅虞國。滅虢、虞之後,遷虢虞之民於今汾陽。

《太平寰宇紀載》:「汾州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此即汾陽現大小虢城及虞城之由來。相傳,大小虢城原本為一城,後被虢虞城中流經的虢虞河大水衝斷,即分為二,虢城村七十老翁文孟華在古城門遺址說:「我十七八歲時來這裡玩,城牆上嵌有碑石,第一句就是「晉獻公假道滅虢,遷其民、築此城。」後,晉於虢城置瓜(虢)衍縣,此即今汾陽縣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縣名。

《山西歷史地名通鑑》載:「瓜衍縣,春秋期晉置,故地在今孝義縣北十裡虢城村。

《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春秋傳說匯傳》:「瓜衍之縣即山西省孝義縣北十裡之瓜城」。「瓜」即「虢」。

出此可見,今汾陽即虢叔正宗後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氏根之所在。


子儀祖籍在汾陽


《新唐書》卷74宰相世系表載:「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

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廣智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

《新唐書》世系表載,子儀父敬之的曾祖父為郭履球,郭履球的曾祖父為郭進。

山西大學李裕民教授認為:郭進或其子時遷華州秦實行郡縣制,漢唐因之。汾陽(秦漢時為茲氏)隸於太原郡。而太原郭氏傳人皆出自汾陽。《後漢書》卷67有郭泰(虢叔42代孫)。郭泰即郭林宗,漢時在今汾陽居住,授徒講學於東關。

《汾陽縣誌》載:「郭林宗舊宅,府舊志雲『在東郭,相傳天寧寺是其遺址』」。

明《郭氏族譜序》曰:「郭氏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漢,子儀鳴唐,太原汾陽著望天下。

《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山西卷《唐故右領軍涇州純德府折衝都尉太原郭府君墓志銘》載:「府君諱韜,字宏泉,本汾州人也。其先郭泰……其祖郭嵩」。

《全唐書》卷922《唐故大將軍郭君碑》載:君(郭嵩子)從高祖李淵起兵晉陽,貞觀三年授大將軍,七年為滕王府司事,乾封三年(667),葬於(今汾陽)大夏鄉隱泉山之原,墓碑原在郭社村山崗上,現存於太符觀。

《新唐書》載子儀公為虢叔52代孫,所以「華陰郭氏出自太原」,更確切地說是出自汾陽。


汾陽與汾陽王


今汾陽最早稱為汾陽,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史記・晉世家》載:晉惠公遺書裡克,曰「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

蓋因裡克家族世居汾陽,後來,夷吾食言,誅殺裡克,後人回到汾陽故裡。今汾陽縣大相、小相村的相裡氏即為其後。

今小相村的《晉・相裡金神道碑》記載了裡克家族的繁衍。可見,當時晉國的「汾陽之邑」應為今汾陽。

郭子儀封汾陽王在上元三年(762)二月二十ー日,同時任命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定國軍副元帥。

當時,河東(山西)各州縣發生兵變,肅宗封子儀公為汾陽郡王並派其前往撫定,五月,處死叛將穩定了局勢。封汾陽王是因其祖出自汾陽,也因汾陽為子儀公安定唐朝建功立業之地。

子儀公到汾州在寶應二年(764)二月十日。當時僕固懷恩反唐,致命地威脅著唐王室。《綱鑑易知錄》卷52載:「上謂子儀曰:懷恩父子負罪若身,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子儀如汾州,懷恩之眾數萬悉歸之,威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平叛僕固懷恩是子儀公戎馬生涯回到汾陽故裡的一件大事。他的後裔和朔方軍的後裔們代代相傳,民間便留下了對子儀公深厚的懷念和許多美好的傳說。

汾陽王廟與衣冠冢《山西通志》卷92載:「汾陽王廟,貞元二年七月立,舊在汾州府。」《集古目錄》載:「中書舍人高參撰。右威衛倉曹參軍張誼書。汾寧節度使韓遊環請為子儀立廟於汾州。碑以貞元二年七月立。」在汾建廟,不僅是因汾陽為子儀公祖籍,且為汾陽王食報之地,同時安史之亂後,民心未定,社稷未穩,屯兵汾州的大寧郡王,唐王朝功臣僕固懷恩因遭誣陷而反唐。子儀公奉命平叛,憑昔日恩威使僕固不戰而退,百姓免於戰亂。之後又屯兵汾州,躬耕隴畝,使「野無曠土,軍有餘糧」。後則有更多朔方軍士定居下來,與郭氏後裔一起維繫著與汾陽王子儀公的情結。這是歷史上第一座汾陽王廟,廟在縣城內西北。《汾陽縣誌》載:「明萬曆十三年,知州白夏改舊寺設王祠,王緝撰記」。廟址「在城北二十裡大相裡」。《汾陽縣誌》載「明萬曆四十三年,汾州知府楊柏柯再建汾陽忠武王郭公廟於縣城南關」,《汾陽金石類編》全文載其碑文:「……王受封於汾陽,則汾陽王乃王食報之地也。以故朝代雖更,報祀不替。」這座汾陽王廟於1942年毀於日寇兵火。村民趙雲、周吉發將廟前的石礎保留至今。廟前的琉璃獅仍存在縣博物館內。郭氏後裔為紀念先祖子儀公,於愛子村郭氏祖墳內修建衣冠冢,歷代祭祀,至今不絕。昔日翁仲、石桌、碑碣、石獸依然林立。一幛立在石亭間的四銘碑記載了家族的延續,聯中有「木本水源,儀型宛在」字樣。

愛子村與孝臣村汾陽人有口皆碑,盛傳愛子村是子儀公六子郭曖的府邸所在,原名郭家寨。相傳子儀公進郭曖府中見子孫人丁興旺,舉家安睦。憶及英年早逝的二子郭旰,不禁潸然淚下,因之郭家寨又一度被人們稱為哭子鎮,後改名為愛子村。郭家祠堂、郭家糧倉、郭家茶臺等作為地名流傳至今。村北有郭家墳。郭氏後裔郭守忠說,他們小時候每逢清明,郭氏一族由族長統領,在汾陽王衣冠冢前舉族祭祀,規模盛大。現愛子村郭姓中尚存有一些家譜。其中郭德啟所藏家譜上至十ー代嘉慶年間的陽字輩中有:郭繼陽字仰儀,郭宗陽字景儀,郭如陽字儀傳,郭紹陽字應唐,郭懷陽字思汾,郭成陽字在汾……表達了後輩不忘先祖子儀公的眷眷戀情。孝臣村是子儀公後裔的又一聚居地。今郭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總人數佔到村總人口的2/3。

郭氏後裔子儀公後裔世代相傳,人丁興旺,而又多為國立功者,乾隆年版《汾陽縣誌》載:「郭企忠字元弼,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後……天會四年知汾州事時,汾州初下,居民多為軍士掠去,城邑蕭然,企忠詣帥府力請,願聽其親舊贖還,帥府從之,未幾完成如故。石州賊閻先生眾數萬至城下,僚屬慮有內變,請為備,企忠曰,吾於汾人有德,保無它,乃率吏民城守,會援至,合擊破之」。宋、元、明、清,郭氏家族代有名人,據《汾陽縣誌》載,僅明末清初,即有文武舉人郭錫(嘉靖間開封府同知),郭之藩(崇禎時武進士)等二十多人。目前,汾陽郭氏以萬人之眾居汾陽四百餘姓之第九位。子儀公八子七婿中長子曜、六子曖、七子曙都曾居住汾陽,後裔因做官或其他原因葉落他鄉,宋、元、明、清累有遷徙,且大都居於東南沿海一帶。據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中心提供資料,子儀公後裔先後有八支由汾陽遷出:長子曜公後裔有兩支由汾陽遷出。一支在唐時由汾陽遷往河南固始。據《福建泉州郭氏支譜》載:鹹通年間,裔孫郭嵩由河南固始遷入福建,明中葉以後,陸續遷往海外;《上湘郭氏族譜》載,另一支郭在徽五代時因避戰亂由汾陽遷往江蘇南京,宋代又遷往江西,元至正年間,以郭益弘為始祖遷往廣東,後人遍及海外。六子曖公後裔分五支由汾陽遷出,據《上湘族譜》載,第一支郭瞿唐時遷往安徽太和龍泉;據《泉州郭氏族譜》載,第二至五代時遷往浙江杭州,元末以郭德廣為始祖遷入福建泉州,後世以仲遠公一族為盛,其後裔大都遷往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據《潤州族譜》載,第三支郭春於南宋理宗時遷往江蘇鎮江;據《延令族譜》載,第四支郭才元末遷往江蘇泰興;據《京江郭氏家乘》載,第五支郭廷章於明嘉靖年間遷往江蘇丹建。七子曙公後裔有一支由汾陽遷出。據《寧波郭氏宗譜》載,唐以後遷往河南息縣,元末以郭氏為始祖遷往寧波。

汾陽王像與子儀公手跡汾陽南關村一郭氏後裔尚存一幅「汾陽王子儀公像」。據收藏者說,此畫是其老人在汾陽王廟焚毀時搶救回家的。此畫裝裱部分已破爛,上下軸均無。上下皮邊緣都有破損,但畫心依然完整。畫為紙本石色。長94釐米,寬42.5釐米,子儀公頭戴袱頭,身著圓領長袍,腰扎革帶,腳穿軟靴,雙手持笏板,三綹須,面目慈祥,身材魁梧,與史書記載極為相像,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是一幅古畫,是國家祖傳之寶。代宗廣德二年(764)秋,子儀公揮筆書寫了諸葛亮的《後出師表》,這是一幅未曾公開發表、鮮為人知的狂草作品。後被南唐李後主珍藏。宋太祖時,真跡落於都監曹彬之手。明初大臣劉基(1311-1375)見之讚嘆不已:郭令公為第一流人物,而書亦為第一。如今已據真跡臨摹勒石,立汾陽子儀公紀念堂內。(作者為原山西省汾陽市史志辦主任)

本文選自郭世科、郭志強主編《郭氏文化(續)》

汾陽人家


談郭家事,傳郭族史

興國家業,報國家恩

「汾陽人家」作為姓氏文化、傳統文化傳播平臺,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原則,堅持以包容、中立的宗旨,提供作品發表園地,傳遞各類有益資訊。

相關焦點

  • 第九屆「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舉行
    9月9日,由禮泉縣郭子儀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庚子年)「海內外公祭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在禮泉縣昭陵社區坡楊村郭子儀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北京,廣東,四川,重慶,浙江,貴州,甘肅,山東,廣西,大連,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陝西省孝老協會,70餘名郭氏宗親代表齊聚唐建陵武將山下郭子儀文化廣場前,懷著崇敬的心情,伴著隆重而莊嚴的祭祀樂,冒雨祭奠大唐汾陽王郭子儀。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一)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是汾陽文化學者侯荃所著《也說西遊》、《也說女皇》之後也說系列又一精品力作。這本書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4月公開出版,總字26萬。序言兩篇、引語一篇、主體內容分八章、後語一篇。 《也說汾陽王》出版發行以來,在全國郭子儀文化研究領域引起人們的大力關注。
  • 中華郭氏宗親理事會籌備大會在陝西鹹陽召開
    2013年11月7日至8日,八十多位來自海內外的郭氏宗親匯聚鹹陽王朝軒國際酒店,舉辦中華郭氏網發展座談會,成立中華郭氏宗親理事會籌備委員會,醞釀商討修繕禮泉唐汾陽王郭子儀墓園。中華郭氏網創建於2006年,其宗旨是營建全球郭氏網上的精神家園,這一公益性家族門戶網站歷經八年多的發展,分別通過2008年2月和2013年11月兩次網站升級,目前有一萬多郭氏宗親註冊會員,實現以中華文化促進會為上級主管,服務於全球郭氏宗親聯誼交流、尋親繼譜,研究郭氏文化、弘揚根祖文明的郭氏宗親文化交流平臺。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六)
    由山西汾陽王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王再武董事長與山西宜居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氏後裔郭彥軍先生共同投資興建的「汾陽王府」為仿唐建築。汾陽王府位於風景秀麗的文湖勝境文峰古塔西。「佔地面積13500平方米。約20.27畝,總建築面積5454.38平方米。
  • 郭氏根祖在陽曲
    一、郭氏始祖是郭公 天下郭氏源陽曲    郭氏始祖為誰?郭氏在何處得姓?全世界1500餘萬郭姓後裔都十分關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郭氏始祖是郭公,天下郭氏源陽曲。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三)
    所有郭氏族人都認為「虢」是郭姓來源。並且虢義河以及汾、孝置縣之始的「瓜衍縣」的「瓜衍」二字來源於「虢衍」,史載,公元前594年瓜衍縣賞賜於範士伯。成語「瓜衍之賞」說的就是這個事。 侯荃先生利用郭氏族譜的現成資料、現代網絡資源、歷史學者的眼光、嚴謹的文筆,記述了汾陽王郭子儀的祖氏源流。郭子儀為「虢叔公六十世傳人」,現在遍布汾、平、介、孝的郭姓實際人數,還有好多在汾州地域相傳與郭姓有關的村名、與郭子儀關聯的郭氏望族、人物故事等。
  • 汾陽王郭子儀重孫女廿八娘墓誌《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考略
    汾陽王郭子儀重孫女廿八娘墓誌一一《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考略文/王亞周《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墓誌一合青石質,志蓋呈方形盝頂,底邊長38釐米,蓋頂楷書為「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四剎線刻有龍鳳紋。墓誌錄文:大唐故太原郭氏墓記曾祖子儀○○皇太尉兼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祖晤②○○○皇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兵部郎中父鉟③○○○朝議大夫守京兆府奉先縣④令太原郭鉟悼亡室女廿八娘之文曰:吾族本太原虢叔⑤命氏⑥嗣守官業,繼居華陰今華州鄭縣人也,吾累廿簪纓冠子中外居 ○○○唐之盛業,為○○○國之元臣,三代官封列之於首。嗚呼!
  • 首屆中華郭氏文化高峰論壇在山西汾陽王府舉行
    論壇開始前,前來參加活動的郭氏宗親代表在汾陽王府舉行了公祭汾陽王郭子儀誕辰1321周年儀式。由臺灣郭慶瑞、江西郭振恩、河南郭贊興宗長擔任主祭。江西省吉水忠武堂聯誼會會長郭振恩、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郭氏宗祠理事會理事長郭河團、河北省淶水縣郭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郭俊傑分別就本地郭氏基本情況、文化研究作了介紹。本次論壇還對當前郭氏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下一步郭氏文化研究方向提出看法。就安徽衛視《家風中華》郭氏家風故事徵集、下半年家族活動作了通報和安排。
  • 郭氏宗祠記
    天井上投來的依然是今日盛世光芒,卻似穿越遠古而來,顯得有幾分幽靜和肅穆,照著天井左右兩側文化牆上的郭氏祖訓家規和郭氏起源,顯得嚴肅而莊重。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汾陽王郭子儀的畫像,高掛正堂中,威嚴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前方。
  • 天下郭氏起源陽曲
    文中明確記述陽曲在漢、隋、唐三代均在一定時期內被稱為汾陽縣,因古代同皇帝異姓者因功封爵均在封其祖籍,所以漢代郭淮被封為「陽曲侯」,其孫郭正被封為「汾陽子」,而郭子儀則被封為「汾陽王」。三人封號皆因祖籍在陽曲而得名。
  • 中華郭氏網臺灣參訪團到臺北、桃園、彰化、臺南、高雄等地交流訪問
    2017年1月6-11日,應世界郭氏宗親總會邀請,中華郭氏宗親理事會、中華郭氏網「大陸郭氏宗親臺灣參訪團」一行16人到臺灣交流訪問
  • 麻岡郭氏南遷1100周年文化節
    昨天2018年12月30日江西吉水縣水田郭家迎來了麻岡郭氏南遷1100周年文化節,紀念麻岡郭氏南遷1100周年和「忠武堂」榮獲《中華郭氏十大祠堂》兩周年慶,暨《麻岡軿公下十族郭氏家譜》頒發典禮,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家族盛大慶典
  • 【百家姓】郭氏簡介
    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北宋時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遷到了臺灣。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郭姓大約有10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
  • 華安齊雲樓郭氏宗親見證閩臺「海峽情」
    不過據齊雲樓珍藏的《郭氏族譜》記載,齊雲樓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他們的開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號叔,以太原為最古郡望,又望出華陰、馮翊。至唐代郭子儀中興唐室,封「汾陽王」,其後以「汾陽」為堂號,奉郭子儀為郭氏一世祖。郭子儀有八個兒子,長子郭曜生子巖、嵩。唐代王審知入閩之際,郭嵩隨軍入閩,居於漳州芝山東麓郭坑,是為郭氏入漳始祖。
  • 【原創】產區酒事:聊聊汾陽王郭子儀家的宴席
    唐尚父汾陽王郭子儀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生在世,不確定因素太多,皇宮貴胄也不能例外。馬嵬坡之變後,唐肅宗即位。陝西華州公園的郭子儀塑像文字編輯:九觀堂內容校對:酒門提督資料來源:九觀堂酒文化研習中心、《資治通鑑》、《舊唐書》、《因話錄》、《譚賓錄》、《廣名將傳》、《唐國史補》、《茶餘客話》、《郭子儀評傳》、《也說汾陽王
  • 《也說汾陽王》的文史價值(五)
    作者/山西馮恩啟 《也說汾陽王》用了五十頁的篇幅,分析了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以及應當記取的歷史教訓。盛唐的繁華掩蓋不了自身的腐敗潰爛。歌舞昇平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 《也說汾陽王》發表後在汾陽王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小波浪。贊者有,貶者也有。無結果的討論一波又一波,我認為這就是《也說汾陽王》這本著作真正的文史價值。由於時代久遠,歷史也無明確記載,好多東西成了謎。郭子儀的祖籍究竟在哪兒?汾陽郡王的實際封地在哪兒?歷史上山西汾陽建過郭子儀王府嗎?王府建在哪兒?為什麼汾陽人對郭子儀情有獨鍾?為什麼郭子儀在明清《汾陽縣誌》裡多有記載、論說與人物介紹?
  • 江蘇如東沙家莊郭氏溯源
    文/郭必謙國家圖書館現珍藏著一套汾陽王郭子儀後裔家譜《雉水郭氏宗譜二三十卷》,這套家譜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郭先培主修的。「雉水」,是如皋的別稱。如皋是南通地區第一個建縣城的城市,晉代時屬廣陵郡(泰州),管轄南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