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中國人寫的,卻在日本廣泛流行,影響了一代代日本工商界人士。更有甚者,有人統計,從明治四十年(1907)到大正四年(1916)的9年間,此書出版25次。這就是《菜根譚》,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更是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菜根譚》熱。這股熱潮很快傳到中國大陸,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菜根譚》成為國內各家書店暢銷書榜單上的常客。與此同時,《佛家菜根譚》《道家菜根譚》《儒家菜根譚》等等也是層出不窮,讓讀者都不知道到底該吃哪家的「菜根」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菜根譚》。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我們所能知悉的作者信息只有這麼多。作為考證功力十足的清代學者,也沒有考證到洪應明太多生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八子部小說家存目中,收錄了洪應明的另一部著作《仙佛奇蹤》,關於作者也只有「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其裡貫未詳」這幾句話,可見洪應明在當時就不很出名,何況現在呢。根據古代達官貴人國使館立傳,名人刻書流傳後世的習慣,洪應明在他所生活的時代估計也是寂寥得很、出世得緊,可能是一個隱居市井的大學者,或者至少是一個學問家。
日本不少有識之士認為,《菜根譚》一書作為一部清言集,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對企業管理、用人制度、業務營銷、市場開拓及企業員工的自身修養等等。之所這樣說,其實在於《菜根譚》所列之格言,內容簡潔、思想深邃,「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來源於重刻《菜根譚》原序)。
細讀該書,你會發現:書中既有「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悽涼萬古」這類自警之言,又有「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終脫騎虎之危」這類消極之語,既有「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這類慷慨之嘆,又有「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這類極端圓滑的處世之論。
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心靈雞湯,它包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境界、處事方式、為人之道,在什麼樣的心境下,我們看這本書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許,這就是它的魅力。
當今社會,已經與萬曆年間有很大不同。就連最基本的語言習慣都不一樣了,但融合駢文與散文、雅言與俗語,且具有詩化的表達方式,仍然吸引著我們。但從語言文學角度講,《菜根譚》就是一片我們學習的典範,言簡意賅、切中要害,我們平時作文,可以從中學習語言運用的智慧。
只有語言優美,才可能有閱讀市場。相信這樣一本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家會花一定時間去閱讀、欣賞。筆者認為,最好能夠在你經歷過一些世事之後再回頭看一下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文字和生活可以如此貼合,語言和內心原來可以合二為一。
從這兩點來講,筆者認為《菜根譚》最佳閱讀年齡,應該是兩個時期,一個是求學的初高中時期,另外一個是三四十歲之時。第一個時期,用來吸取語言智慧;第二個時期,用來吸取為人智慧。
今後,我會每天以晨語分享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菜根譚》的具體內容、譯文和點評,歡迎大家關注「老牛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