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對於時下熱火的文史閱讀熱,有網友拍出板磚,稱大多數的圖書不過是一種簡單的「文化裸奔」,即使是易中天這樣的名教授,在網友眼裡也很一般。
賈謬:文化裸奔是中國最囧的運動?
文︱賈謬
北京奧運會4100米的接力賽場上,有衝金實力的美國男女隊均因掉棒而無緣決賽;而包攬女子百米前三名的牙買加女隊,在決賽中亦因掉棒而黯然退場。為此痛惜的同時,不禁想起一場更大規模的接力賽,那就是文化的傳承。掉棒的風險在這裡亦然存在,並使一個民族的發展囧得無異於一場文化裸奔。
在長夏時節的悶熱中,作家嶽南接受了中國首檔個人媒體品牌《懷堯訪談錄》的深度訪談,第一次公開解密自己,就其新書《陳寅恪與傅斯年》展開了對話,刊於《中國社會新聞》雜誌的數萬字訪談,用話語的火光灼疼了文化看客的悠閒視野,並迫使他們為大師遠去的孤獨身影之後其文化精神無人接棒的尷尬現狀做出思考。
嶽南素有「中國舉證文學第一人」之稱,其處女作《風雪定陵》(與人合著)曾獲臺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復活的軍團》《西漢亡魂》《日暮東陵》《尋找「北京人」》《李莊往事》等著作也被譯成日、英、韓、德、法、意等國文字,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可以說,嶽南與他身邊的考古工作者為前段時間被市場所追捧的盜墓小說提供了基礎養分,但嶽南在《懷堯訪談錄》中卻斥盜墓小說為廁所文學。因為吸引他的不是市場賣點,而是沉默幾千年的秘密向他發出的感召與邀請。嶽南說,他有一種使命感,要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做點什麼,為後世人類傳承點什麼」。我毫不懷疑這種使命感對一個作家來說,類似動力之源的意義,就像我不會懷疑奧運賽場上一個運動員的光榮與夢想。
對嶽南來說,他處於一個更為廣闊、激烈的賽場,他的對手不僅僅是塵封幾千年的歷史、對一切皆不留情的時間、以及消費時代的幹擾與誘惑,還有「一隻看不見的企圖蓄意掩蔽歷史與文化之手」。這是一個孤獨而決絕的文化接力賽手,他不能隨意接過歷史傳來的文化賽棒,為了拒絕那些無意的失誤和蓄意的篡改,他必須隻身向歷史的源頭探險,去破譯被時間塵封的真相。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儀式反證了這種探索品質的必要。
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指出,奧運會開幕式中的擊缶而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為喪禮所用,因為導演的誤解和解說員的無知,中國的文化接力在全世界暴囧。無情的現實告訴我們,掉棒現象是接力運動中最大的風險。尋找歷史中真正的文化接力手,從他手中接過文化精神的火炬,這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不辭的使命。不幸的是,嶽南的新作《陳寅恪與傅斯年》,讓學界發出了「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悲嘆,文化接力的賽場後繼乏人。
嶽南的新作沒有煽情的頌唱與激動的贊仰,而是用「大江東去」般的歷史敘事,為讀者再現了民國時期的文化風暴和民族的苦難面前自由知識分子們沉重的呼吸。《陳寅恪與傅斯年》已經超越了名人傳記的意義,嶽南此書的最大貢獻不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激蕩人心的生涯,而是在中國文化接力的歷史賽場,為我們選出了最出色的「火炬手」。儘管在敘事上,嶽南採用了客觀沉著的筆調,但在《懷堯訪談錄》中,嶽南把陳寅恪譽為「不滅的『火種』」,並在吳懷堯列出的大師名單中直言自己「最喜歡的是傅斯年」。我認為,這不是一個作家對大師的攀附,而是一個對文化傳承有使命感的人在景仰偉大的文化接力手並自我勉勵。嶽南認為,「陳寅恪作為『火種』的價值和意義已遠遠超出了他的學問以及在學術事業上所做出的貢獻」。是的,在學術研究上陳寅恪與傅斯年從傳統文化那裡接過來的是賽棒,而憑著「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又為後人貢獻了火種,並用「這一火種引燃的文化良知與道義之火」(嶽南語)照亮了歷史的夜空。嶽南及其著作為我們傳遞的不僅是文化遺產的賽棒,更是學術精神與歷史使命感的火種。我不敢奢望,這火種能被我們的博爾特接走,但是至少,它會灼傷那些已經習慣黑暗的眼睛。
我無法理解易中天之流「勸君莫談陳寅恪」在表達一種什麼樣的心願。「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乾脆閉上它嗎?剛剛結束的奧運會開幕式已經在宏大場面的內部,不幸地告訴我們:文化的接力已經成為中國最囧的一項運動。如果我們還是沒有傳送火種的勇氣,就只能在黑暗中把文化遺產的賽棒丟在地上,當我們看到別人奔跑的身影,只能對人家的賽棒露出豔羨的表情,空手追去。這種裸奔是不是更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