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詩詞 | 秋分詩詞,元稹《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2020-10-03 小學生語文指導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秋分八月中來自唐詩宋詞古詩詞00:0005:35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杏兒朗讀詩詞

譯文

琴聲想起彈奏的是南呂調,秋風已高遠,天色已澄清。

雲朵散開,舉止輕盈、灑脫;雷聲收起,沉悶低回,不再發出震怒。

秋分時節,天空和大地歸於寧靜肅穆;寒氣和暑熱喜歡於此均衡。

忽然看見天空新飛的大雁,人們的心怎能不受到秋的驚憂

注釋

1.南呂:陰曆八月的異名。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呂配在八月,故以之代八月。

2.飄颻:形容舉止輕盈、灑脫。

3.振怒:震怒。

4.乾坤:指天地或陰陽兩個對立面。《周易》用「乾」表示天和陽,用「坤」表示地和陰。後用來泛指天地。

5.靜肅:指寧靜肅穆。

6.均平:平衡;均勻。

賞析

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秋分詩。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分」的意思就是晝夜分配等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後來專門設立了中秋節,秋分就不再祭月了。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秋分,喻示著秋天已經走過一半,正是風色高清,適合踏秋的節日。

詩人元稹用撫琴的方式,迎接秋分日的到來。

首句,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是說,琴聲想起,我彈奏的曲子正是南呂調,心中的秋風與眼前的秋風相映成趣。秋風日漸高遠,天色越加澄清。在這樣金風送爽的日子,看看天,彈彈琴,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頷聯,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是說,雲朵散開,舉止輕盈、灑脫;雷聲收起,沉悶低回,不再發出震怒。

這一聯,說的是秋分三候中第一候:雷始收聲。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此時的詩人內心是平靜的,他喜愛這樣的秋分八月節,雲朵在天空自由的飄來飄去,雷聲一到秋分日就夾起尾巴逃走了。世界只剩下一片安寧靜謐。

頸聯,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是說,秋分時節,天空和大地歸於寧靜肅穆;寒氣和暑熱喜歡於此均衡。多麼美麗的秋日,正是養生的好時節。據《黃帝內經》所說,秋分是一個「從容不迫,平靜收斂」的時節,要使志安寧。

乾坤之所以能安靜肅穆,是因為許多小動物怕冷都躲起來了。此時江河枯竭,天地看上去乾淨澄明多了。這是暗示著秋分的其餘二候:蟄蟲坯戶。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水始涸。由於降雨減少,水氣蒸發快,湖泊與河流日漸乾涸 ,呈現水落石出之景。

寒氣暑熱在這時也不打架了,握手言和,和平相處,天地呈現出一片祥和寧靜的景色。

尾聯,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是說,忽然看見天空新飛的大雁,人們的心情怎能不受到秋的驚憂呢?一葉驚秋,一雁驚秋,這些落葉與南飛的大雁,都代表了一種時光的流轉。

落葉喻示著一年秋天又將結束,南飛的大雁喻示著今年再見明年再約。一切事物都在這秋分日,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準備。

所以,不是這些落葉與大雁,詩人可能還處在一片清秋的快意之中,只是它們一出現,內心的平靜一下子被打亂了。

時光飛逝,年華又老,誰能不生出一份感嘆?

秋分時節,不妨多出去走走,感受萬物的變化與忙碌,也許你會收穫很多。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唐詩宋詞古詩詞(tcgsc8)專欄作家。

相關焦點

  • 秋分時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唐】元稹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秋分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分」的意思就是晝夜分配等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品讀《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我們吟詠這些詩詞,就像在與歷史對話。讓我們放下紛擾的一切,靜靜地讀一首詩詞,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本詩作者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他有一組詠二十四節氣的詩歌,這首便是關於霜降節氣的一首。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注釋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注釋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3.收田:指收割農田的作物。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 注釋 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 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3.收田:指收割農田的作物。
  •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唐】元稹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滿月光天漢,長風響樹枝。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作者白居易恰與元稹友善,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兩人同寫小雪天的詩篇也堪稱「雪景雙壁」。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一度拜相,53歲去世。
  • 秋分有哪三候?元稹和「謝蝴蝶」的詩詞,哪首更能打動你?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晝夜均等,過了這一天,夜開始長於晝;一是說,天氣開始逐漸由熱轉涼。詠廿四氣詩 秋分八月中(唐 元稹)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在秋分這一個特殊的時節,有所感悟,寫下了這首詩。
  • 每日一詩|《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
    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唐·元稹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陰極的冬末,就如同一天中的暮色那樣,令蒼生珍惜不已。注釋:【披書】開卷,讀書。【鴳(yàn)】鴳雀,鶉的一種。【黃鐘】古之打擊樂器,多為廟堂所用。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詩:秋分八月中,寒暑喜均平,均平是什麼意思?
    元稹之秋分詩,忽見新來雁,人心感不驚,何以雁至人驚?「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唐朝·元稹元稹的這一組24節氣詩,是作為節氣日曆的官方文字對社會發布的,是指導人們對節日的認識和工作生活,又因為此詩知識點多,且詩意盎然,成為許多人居家旅遊之必備。
  •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2020-11-2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古詩詞裡品秋分
    涼風習習,碧空萬裡,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讓我們一起古詩詞裡品秋分。二、《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唐 元稹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 立秋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
    立秋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 2020-08-07 0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霜降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了解霜降
    霜降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了解霜降 2020-10-23 1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寒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了解小寒
    小寒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了解小寒 2021-01-05 1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寒露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了解寒露
    寒露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了解寒露 2020-10-09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立冬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了解立冬
    立冬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了解立冬 2020-11-04 1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元稹《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唐代】元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霜降節氣詩。霜降降霜始(早霜),來年穀雨止(晚霜)。霜降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造物肅殺,大地一片蕭索。農諺則云: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節氣,莊稼必須收割完畢。
  • 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
    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唐】元稹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6.樽中酒:杯子裡的酒。賞析元稹的吟詠二十四節氣詩歌,一到秋天寫得也就越發有詩意,越加精彩了。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白露節氣,賞析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
    《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唐代】唐代「吹」,是多音字,在詩中經常作仄聲。5.兩鬢:指兩邊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6.養羞:指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7. 為客:他鄉做客。8.訝:詫異,感到意外。9.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10.火急:形容莊稼成熟,農家收割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