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想到這首杜牧的名作。然而,4月4日晚,《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作者章雪峰在線直播分享清明節詩詞時說,這首家喻戶曉的《清明》很可能不是唐朝大詩人杜牧寫的,一時引發熱議。
杜牧去世三百多年後,這首詩才出現?
「我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個聲音在學界討論了很多年。」6日下午,章雪峰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介紹了這個觀點的論據。
杜牧身後詩文的最早結集,是由其外甥裴延翰完成的,「得詩賦、傳錄、論辯、碑誌、序記、書啟、表制,離為二十編,合為四百五十首,題曰《樊川文集》」。這個《樊川文集》二十卷,曾經著錄於《新唐書·藝文志》。但是,《樊川文集》之中,沒有這首《清明》。
這首《清明》第一次出現是在南宋。在南宋謝枋得的《重訂千家詩》中,《清明》不僅赫然在列,而且署名杜牧,其依據是什麼尚不清楚。也就是說,杜牧去世三百多年後,這首詩才出現。「現在尚無定論,既不能說不是杜牧的作品,也不能說肯定是杜牧的作品,除非有新的史料發現來印證。」章雪峰說。
這首詩可能作於宋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發現,關於《清明》作者是否為杜牧的爭議,已經持續多年。早在2010年,民俗學者施愛東就撰文《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何曾欲斷魂》提出過。其文指出,據考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後集》,但是,當時這首詩的標題並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更可疑的是,該書收錄的詩作,大多直書作者,而這首詩卻只注「出唐詩」,並沒有標明具體作者。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曾在微博上發文:「杜牧《清明》之疑問:這首詩在杜牧文集和《全唐詩》裡都沒有收入,最早出現在宋代無名氏類書《錦繡萬花谷後集》,僅稱唐詩;再見於宋末類書《合璧事類別集》,作『古選詩』;元代收入《千家詩》後,才算到杜牧名下。今人或從清明風俗的變化認為此詩寫於宋代,我是願意相信的。」在他看來,這首詩不僅可能不是杜牧所寫,還可能作於宋代。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河南詩詞學會副會長王國欽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表示,《清明》這首詩的作者爭議,此前聽說過,但這種爭議是考據上的事情,由於時間太久遠,很難考證清楚,而且在古典詩詞當中,一首詩有多個作者的情況也很常見,並不影響這首詩被讀者喜愛,因為這首詩已經婦孺皆知了。(編輯 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