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雖然直到現代還屬於流行的文體,但因其創作難度和字數的局限,過了中唐後就不可避免地沒落了。唐代之後,以作詩聞名的詩人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詞。這是文學發展的自然規律
然而,在「將星隕落」的晚唐,卻有兩個人重新扛起詩歌大旗,一度再現盛唐時期的輝煌。這便是有小李杜之稱的——李商隱、杜牧。
對於杜牧,大家不會陌生,只不過古代詩詞交替更迭,小時候背誦的古詩詞和詩詞人難免混淆。
恰逢清明時節,這首著名的《清明》便由杜牧創作。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古代,文學創作與求仕途結合地較好的,杜牧要算其中一個。個人認為兩者結合達到最高境界的要數宋代歐陽修。
杜牧,今陝西西安人,26歲中進士,當過朝廷中央的中高級官員,也任過地方刺史。
才氣沖天,博採眾長
杜牧以詩見長,但又不局限於作詩。早年,他專注於政治和軍事,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這個作品也被他認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同時,他作賦寫文,在文學世界裡暢遊。
我們在15、16歲左右苦苦背誦的《阿房宮賦》,杜牧是在23歲時寫的: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多情浪子,約期難守
杜牧一生漂泊不定,做過的官、任職過的區域十個手指也數不過來,這是一浪。他出身沒落貴族,又以才華和名氣自傲,在唐代狎妓遊玩的風尚下,也難免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進去,留下風流佳話,這是再一浪。
相傳,杜牧在江蘇宣城任職時,專程到湖州遊玩以結識美女。在一次專門為他舉辦的競渡活動中,杜牧挑美女挑花了眼也沒遇到個稱心的。就在趣志闌珊之際,遇到一個老婦人帶著個10來歲的女孩子。杜牧當即驚為天人,把母女接到船上。為了安撫女孩子,杜牧跟她約定婚期:稱10年內,必到湖州來做郡守,十年不來,便可嫁人。
分別後的10年裡,杜牧幾經周遭,不得如願。等到做湖州刺史時,已經過了14年,他也已47歲。再見面時,那女孩子整好出嫁三年,不算違約。看著老婦人帶來的3個外孫,杜牧自知緣分已盡,寫下《嘆花》: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牛李黨爭,付諸一生
杜牧縱然天才降世,也難免在俗事中耽擱沉淪。
牛李黨爭,指的是唐中晚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長達40年的爭鬥。
以杜牧的才華和政治背景,原本可以在政壇實現更大的抱負。但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又怎麼能獨善其身。
30歲的時候,杜牧得到牛僧孺賞識,在朝廷任要職。與此同時,便是李黨對他的打壓。整場黨爭,杜牧在夾縫中生存,處境艱難,這一過就是整整幾十年光陰。
然而畢竟才華是抹殺不了的。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雖然在政治上未能實現抱負,但杜牧一生為官盡忠職守,體恤百姓,得到了後世極高評價。他在文學尤其是詩歌上的光輝成就,一度為詩的沒落力挽狂瀾。
《唐詩三百首》,杜牧入選共有1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