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代"才女,一生出嫁三次,亂世紅顏蔡文姬的傳奇一生

2020-09-20 三秦散人


一、 蔡家有女初長成,&34;才女才情綻放

諺語說,才情是一個女人永遠穿不破的衣裳。

自古才女輩出,提起她,我總會莫名地想起杜甫的詩句: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雖然這句詩並不是形容她的,但我固執地認為用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她,就是中華啟蒙學經典《三字經》裡提到的主角:蔡文姬,能辨琴。範曄在《後漢書·烈女傳·蔡琰傳》中稱她&34;,&34;。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社會,大凡才情斐然的女子,基本都是家學淵源,生於官宦文藝之家。

提起蔡文姬,不能不提到她那個曠世逸才、光照古今的才子父親蔡邕,博學多聞,才華橫溢,藏書萬卷,精通音律,通曉歷史,善於辭賦,數術、天文亦有涉獵,工於書法,有&34;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更是被譽為&34;。

生於名門望族,從小耳濡目染,天資聰穎又有鴻儒巨擘的父親悉心教導,想不成名都很難。所以有時候我會想,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不知天高地厚的期望,又何曾想過我們自己又有什麼才能可以賦予他們?

關於文姬六歲(又一說為九歲)能辨琴的逸事,《後漢書·列女傳》記載: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並不差謬。

什麼意思呢?蔡邕於夜間彈琴,突然一根弦斷了,文姬對父親說是第二根弦斷了,父親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又故意弄斷一根琴問她,文姬回答是第四根斷了,果不其然。文姬聰穎過人,琴藝超群可見一斑。

據說文姬12歲時,得父親書法真傳,所書端莊飄逸,獨樹一格。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中曰:蔡邕書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據此,文姬可以說是一代書聖王羲之的師祖了。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如此評價文姬的書法:蔡琰《胡笳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不謂流落,僅餘二句,亦似斯人身世邪。

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讚文姬的五言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蘇東坡亦稱讚&34;。

詩書禮樂無不通曉,文學才華光耀萬代。

她的才華,不僅是同時代的女子望塵莫及的,亦是諸多男子難以企及的。又因女子特殊的身份及其後來的命運多舛,她的聲名已經蓋過父親,以致&34;。

這樣的金枝玉葉,這樣的秀外慧中,這樣的才情斐然,她,又會嫁與何人為婦?又會迎來怎樣的人生之旅?


越劇《蔡文姬》

二、 初嫁有情郎,命運薄情惹人憐

古之女子無論出身高門大戶還是平凡草芥,婚姻大都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斷,如果足夠幸運覓得良人,或許是一生不可多得的造化。

相傳文姬16歲時,由母親做主嫁給河東世族衛家公子衛仲道為妻。衛仲道為世家子弟,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是當時有名的大才子。雖說是父母之命,但兩個人志趣相投,才情相吸,撫琴談詩,寫字作畫,琴瑟和鳴,恩愛綿綿。頗有後來李清照趙明誠的情趣相投,相愛篤深。

三國時期丁廙在《蔡伯喈女賦》中記述道: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大致描述的就是這段婚姻。

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怎奈福禍難料,天妒英才,夫君英年早逝,文姬痛不欲生。雪上加霜的是因膝下無子女,夫家之人認為其剋死丈夫,為不祥之人,百般嫌棄。

驕傲如她,果斷歸寧於家。

正如曹植《棄婦篇》所寫:拊心常嘆息,無子當歸寧。

女子歸寧,本是出嫁女子期待已久的最為歡天喜地的日子。

《詩經·周南·葛覃》曰: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女子洗淨衣裳,梳洗打扮,等待見到父母的雀躍之情可見一斑。

《紅樓夢》中元春省親,也是元春封妃後歸寧,合府上下無人不歡欣雀躍,一時言笑鼎沸不絕,場面盛大壯觀,風光無限。

相形之下,文姬的歸寧,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在遵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社會裡,又是怎樣的悲涼無助?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父親蔡邕亦捲入政治旋渦,命隕一夕。

從此,她如浮萍般伶仃一人,漂浮於東漢末年戰亂紛攘的蒼茫大海。

此後經年,又是怎樣的命運多舛?


《蔡文姬》劇照

三、 斷腸胡地淚沾襟,歷盡千辛始歸漢

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讓冷酷的命運竊喜;命運既然來凌辱我們,我們就應該用處之泰然的態度予以報復。

——莎士比亞

雖然貝多芬曾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但是我相信,在那個特殊時代洪流的傾軋與衝擊下,一個弱女子想要把控自己的命運亦是難上加難,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東漢末年,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亦是一個戰亂紛爭的時代。

禍不單行,在經歷喪夫喪父之痛後,蔡文姬又飽受戰亂流亡之苦。

無家可歸,無路可走,無人可依,對於弱不禁風的她而言,又是怎樣的悽涼與絕望?

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中原罹亂,匈奴乘機擄掠中原,蔡文姬亡命天涯,被匈奴左賢王所虜,滿腹才華終究抵不過匈奴鋒利的彎刀。

異鄉寒風凜凜,舉目無親。胡笳聲聲斷腸天涯。

在那陌生又悽苦的邊關,蔡文姬忍辱負重,熬過芳華十二載,並孕育了兩個孩子。

大漠漫漫,埋葬了她最美的青春年華。

邊關月明,卻照不亮回歸故裡的路。

關於她與左賢王的關係,史書亦眾說紛紜。

據《後漢書》記載,蔡文姬是&34;左賢王,而不是&34;左賢王,因為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稱為&34;,但是文姬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並沒有獲得這個稱號,所以她與左賢王並不是夫妻關係。但是我想,左賢王亦不止只有一個正妻,身側亦會有許多妾室及其身份不明的女子。再者,文姬本就是被俘之身,何以談嫁娶呢?

又有人認為後來曹操花費巨資贖回文姬花,其代價遠遠超過了普通奴隸的價格,由此可以推測她在匈奴的身份地位並不一般。

歷史的硝煙滾滾逝去,孰真孰假已難以辨別,一代才女於亂世艱難求生,離亂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四、曹操慨當以慷金璧贖才女,親點鴛鴦譜

建安十一年(207年),一統北方的曹操念及與自己有&34;的蔡邕,偶然得知其唯一的女兒蔡文姬還身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金璧將文姬贖回。

不僅重金贖回,曹操還好人做到底,又將她嫁給屯田都尉董祀。

關於曹操為何重金將文姬贖回,後人亦見仁見智。

一說是出於對摯友的懷念,曹操與蔡邕交情深厚,感慨蔡邕後繼無人,將她贖回以為蔡氏延續香火。

二是說曹操出於愛才惜才,對文化發展的考量。《後漢書》記載,曹操問蔡文姬: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後來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古文,沒有錯誤和遺漏,贏得了曹操的敬重與讚嘆。

三是出於政治目的,蔡邕名望在當時可謂盛極一時。曹操初定北方,贖回文姬可彰顯其愛財納士之心,求賢若渴之情,扭轉他在文人心裡的形象,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對文姬來說,是曹操改變了她後半生的命運。

據說當時的董祀風流倜儻,玉樹臨風,前途無量,是無數名門閨秀的夢中情人。文姬雖然風華絕代,畢竟已經婚嫁兩次,而且年齡稍長。但曹操賜婚,親點鴛鴦譜,董祀亦無可奈何,心生遺憾。

我不敢想像他們最初的婚姻是否琴瑟和諧,或者他只是將她看作丞相的親賜之物,相敬如賓的妻,而非發自內心的愛人。

而她,經歷悲歡離合,歷盡人間苦難,渴望的或許只是一個溫暖平靜的家。

事情的轉機是董祀後來犯了死罪,文姬披頭散髮,赤腳請罪,懇求曹操放他一馬。曹操被文姬的真情感動,赦免了董祀。

從此,董祀感念妻子恩德,嘗試著不如惜取眼前人。他們後來居於風景秀麗的洛水河畔,養育子女,歲月靜好。

歷盡滄桑得安穩,塵沙過盡與君歡。

他與她,臨水照花,吟詩撫琴,詩歌唱和。

他的溫暖,吹散了她心頭多年的陰霾,撫平了刻在歲月裡的憂傷。

她的笑容,亦如長空皓月般美好,從此與君攜手,不訴離殤。

似水流年,這半世飄零終究過去,終得半世美好。

五、建安風骨添秀色,悲憤詩作名千

誰經歷的苦難多,誰懂得的東西也就多。

——荷馬

諺語說,逆境展現才華,順境遮蔽才華。左丘明雙目失明而著《左轉》,司馬遷受宮刑亦成就巨著《史記》。

我亦深信,她前半生所經受的苦難,亦是她創作的源泉,寫作的靈感來源。

司馬遷曰:詩三百,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為也。《悲憤詩》亦發憤之所作為也,而蔡琰堪稱女中&34;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徐公持先生亦認為:蔡琰身世充滿苦難,也充滿傳奇色彩;而作為一位女詩人,她在建安文壇上閃耀著獨特光彩。

於狂風肆虐,黃沙瀰漫的歸漢途中,她以泣血真情寫就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裡兮揚塵沙。……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

於苦難中長嘯低吟,字字滴淚,句句泣血,如訴如泣,動人心魄,令人掩卷長嘆。

唐代詩人李頎聽到胡笳曲,曾作詩感慨: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宋代詩人徐鈞亦發出&34;的哀婉。

她的文學成就,還體現在因感傷亂離,追懷悲憤而寫的《悲憤詩》兩首,深情描繪了自己背井離鄉,骨肉分離的悲慘遭遇。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骨肉分離之苦,母親舐犢之情躍然紙上,令人聲淚俱下,悲愴不已。

文姬的詩歌敢不同於以往女性作品的囿於抒發兒女情長,傷春悲秋,反映小兒女的愛恨情仇,她的詩作直面慘澹的人生, 通過個人的不幸遭遇體現了整個時代百姓的苦難, 見證了個人與時代所共同遭遇的巨大創傷, 在中國詩歌史特別是女性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和價值。

建安詩歌體現了&34;的時代特徵,亦開創了&34;這一詩歌美學範疇。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透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建安詩歌特有的氣勢非凡、情懷慷慨的風骨。

而文姬以其飄零的身世,出眾的才情所創作的悲憤詩, 為慷慨悲涼的建安詩壇增添了一股女性的柔美之情,濃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雋永的文學魅力。

恍惚間覺得,她的才華,她的靈氣,她的聲音,她的呼吸,她的經歷……穿透千年的風霜雨雪,氤氳在歷史的蒼茫霧氣之中,幻化成精美絕倫的霓裳,隨時等待著將人緊緊包圍。


備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千古「文二代」才女,一生出嫁三次,亂世紅顏蔡文姬的傳奇人生
    《蔡文姬》劇照一、蔡家有女初長成,「文二代」才女才情綻放諺語說,才情是一個女人永遠穿不破的衣裳。自古才女輩出,提起她,我總會莫名地想起杜甫的詩句: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二、初嫁有情郎,命運薄情惹人憐古之女子無論出身高門大戶還是平凡草芥,婚姻大都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斷,如果足夠幸運覓得良人,或許是一生不可多得的造化。相傳文姬16歲時,由母親做主嫁給河東世族衛家公子衛仲道為妻。衛仲道為世家子弟,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是當時有名的大才子。雖說是父母之命,但兩個人志趣相投,才情相吸,撫琴談詩,寫字作畫,琴瑟和鳴,恩愛綿綿。
  • 一生三嫁,還與骨肉分離,悲慘的遭遇與經歷催生了一代才女蔡文姬
    東漢末期,一代才女,蔡文姬在生活在年代久遠的漢靈帝六年(公元177年),蔡文姬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父親是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因此她的童年生活幸福快樂,卻因生於亂世,後來的命運悽慘,較為坎坷。
  • 悲情才女蔡文姬,亂世中三次嫁人,與曹操有不解之緣
    可是,作為故事主角的蔡文姬,卻往往被曹操的光輝所掩蓋,淪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註腳,似乎當她歸漢以後,她的苦難日子便結束了。然而現實是,這位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一生,都是一齣悲劇。 蔡文姬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她的父親在當時可謂是文學泰鬥級的人物,連亂臣賊子董卓都要給蔡邕的面子。 蔡文姬繼承了父親的文學基因,她的才氣很早就展現了出來。蔡文姬年幼時,便已經奪得京城第一才女之名,她精通音律,博學多才,連很多士子的造詣都遠不及她。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當代文宗,自己又是第一才女,絕代風華的蔡文姬,不知羨煞了多少豪門女子。
  • 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悲涼的一生
    導語:蔡文姬的一生極為的波折,在當時的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背景下,蔡文姬涉獵琴棋書畫博深。而就是這樣一位集美貌才華於一身的女子。在亂世中只有被選擇的命運。才女波折的一生在有關蔡文姬的記載中,蔡文姬雖為女兒身,並且出生於亂世,但是她出生於史官家族,並且父親是當時的文學書法大家,所以從幼年開始受到父親的薰陶,她飽讀詩書,並且對於音樂有著極高的天賦,最早她在河東嫁給了丈夫衛仲道,但是因為衛仲道英年早逝,所以他與蔡文姬並沒有留下孩子,所以根據當時的思想觀念,蔡文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 才女蔡文姬,一生三次出嫁,為了夫君,披頭散髮向曹操求情
    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她一生悲苦,早年間嫁與丈夫生活美滿,卻一夜之間遭遇變故流離失所漂泊異鄉。她一生三度嫁人,留下《悲憤詩》二首便銷聲匿跡再無她的相關記載,連卒年也無人知曉,你知道她是誰嗎?做不好還會受到丈夫的辱罵責打,嫁人之後還被教導「從一而終」,一個女子一生只可以有一位丈夫,以他為天,如果丈夫去世只能守寡,再嫁是要被瞧不起的。可想而知蔡文姬一生三嫁有多麼艱難,她受到的教育讓她對此寢食難安悲憤不已,那麼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 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的坎坷命運,一生三次出嫁,最後被曹操解救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是大名鼎鼎的漢儒蔡邕之女。蔡文姬博學多才 ,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懷疑,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在成長過程中,蔡文姬常同父親的友人們遊玩、作文,旁人都稱讚仰慕。
  • 東漢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
    東漢末中原大亂諸侯割據,原本歸降漢朝的南匈奴趁機叛亂,蔡文姬為匈奴左賢王所擄,生育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贖回,嫁給董祀。歷史上的蔡文姬,不管是正史野史,總是寥寥幾筆帶過,她一生三次嫁人,跟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關係密切,最後卻是銷聲匿跡了!
  • 亂世才女蔡文姬:中國歷史上的悲劇標籤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東漢時期非常傳奇的女性,她就是蔡文姬。《後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可是,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有才的女子並不一定能有好運,比如說蔡文姬。能夠名載史冊,與眾多知名男人並列,在東漢芸芸眾多女子中,蔡文姬可謂是絕無僅有。可是,縱觀其一生,歷史卻仿佛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這位亂世才女,儘管才華橫溢,卻是命運多舛。
  • 比肩李清照的才女蔡文姬,一生改嫁三次,還被匈奴擄走,命運多舛
    就像很多人了解或者知道歷史上最有名的才女當屬李清照,確實李清照的詞真的是對那個時代的最現實的反映,一個女子對時代的無奈呼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有這樣一位女子,才能不輸李清照,卻相比李清照的經歷更加悽慘,當然很多人對她的理解可能就是一款叫做《王者榮耀》裡面的奶媽蔡文姬,但是,歷史中的蔡文姬可不僅僅是如此簡單,在東漢末年戰亂紛爭的年代裡,經歷了時代給予的殘酷命運,最終成為影響時代的才女。
  • 東漢才女蔡文姬:三次出嫁,幸好被曹操重金贖回
    三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不僅有統領一方的霸主和英勇善戰的良將,還湧現出不少才女,可是在這樣一個亂世,才女總是不被人們善待的,比如在東漢末年的蔡文姬。她原名叫蔡琰,本來是字昭姬,晉朝為了避司馬昭諱改成了文姬,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她的父親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蔡邕。
  • 蔡文姬:東漢大才女,一生三嫁,命運坎坷,卻寫出千古不朽名作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亂世中悲慘女性的一個縮影。才華橫溢的她,更是亂世之中盛放的一朵憂鬱的藍色薔薇。她的一生,浸透了漢末亂世人命如草芥的時運,受盡命運的捉弄,經歷了別人幾輩子都不一定會經歷的不幸。即使戰亂的生活將一代才女的尊嚴和驕傲碾得粉碎,她也從未真正屈服過。
  • 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古代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一生傳奇
    舞臺上的姐姐們敢拼敢闖,古代的姐姐們其實也並不落後,在男權社會中,在禮教束縛下,總有一些女子,用智慧和勇氣活出自我,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度過了傳奇的一生。1.博學多才蔡文姬,直面曹操為夫求情蔡文姬生於東漢末年,是學者蔡邕的女兒,自小博學多才,面對天下大亂的時局,見證了百姓的流離失所,她寫下《悲憤詩》,充滿了對悲劇製造者的血淚控訴和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 一代才女蔡文姬:被擄到匈奴十二年,曹操知道後花千兩黃金贖回
    中國古代才女很多,蔡文姬就是其中的一位,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據史書記載,蔡文姬作為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自幼便有天賦,在當地非常有名。如果沒有戰爭,蔡文姬作為文二代,就會過上穩定的貴族生活。但遺憾的是,她生在一個亂世。
  • 一代才女:蔡文姬(詩作欣賞二
    一代才女:蔡文姬(詩作欣賞二 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 ◎天風(黑龍江)
  • 一代才女蔡文姬命運多舛的一生
    一說起古代才女,首先想到的便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班昭這四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背景之下,古代女子能夠憑藉才華而聞名於世者少之又少。更讓人驚奇的是,在這四大才女當中,除了班昭之外其餘三人都是命運坎坷,仿佛是上天對她們擁有過人才華的懲罰。
  • 千古第一焦尾琴 洛如花仙蔡文姬 東漢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一生
    這就是古人關於洛如花的記載,而我們今天不僅是談洛如花,還要說一位歷史上有名的才女:蔡文姬,而蔡文姬也被稱為:洛如花仙子。似乎女人天生就是為了繁衍子嗣,對丈夫三從四德而生,但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蔡文姬成為一代才女。 生在東漢末年的蔡文姬,因家父蔡邕精通書法,善於音律,所以蔡文姬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得到了蔡邕的真傳。蔡文姬不僅是書法厲害,她的音律更是無人能比,所以有「千古第一琴女」的稱號。 說起蔡文姬的音律,那她的焦尾琴和《胡茄十八拍》是不得不提的。
  • 四大才女和四大奇女分別是誰?看過她們的傳奇經歷,你是否嚮往?
    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才女,四大奇女和四大情女分別是誰。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和上官婉兒!蔡文姬是三國時期的才女,她一生經歷坎坷,但是她的才華可謂是不低,連曹操這樣的大詩人都對此女心心相惜,可見此女才華之高。卓文君就更加不必說了,她愛上司馬相如本身就是因為看上了司馬相如的才華,不信你去看看《白頭吟》,那一句: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驚豔了年華,也驚豔了世人。
  • 一代才女:蔡文姬(詩作欣賞二)
    一代才女:蔡文姬蔡文姬慘擄背井十二載如墜深淵 薄命紅顏(一)驚世傳奇一代女傑問蒼天誰憐紅顏
  • 羅大佑寫給三位紅顏的歌曲,她們的一生令人唏噓充滿傳奇
    在一代文藝青年的心中,羅大佑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經他之手寫的歌幾乎首首經典,而有些歌,有些人,是羅大佑想要唱給世人聽的,而有些歌是他為心目中的紅顏所寫,羅大佑的歌曲中,就有他為三位紅顏所寫的歌。那是已經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紅顏,或許他們與羅大佑不曾在一個時代,但是這些歌曲唱起來,你或許就能聽的出來它是再寫給誰。
  • 三國才女蔡文姬: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胡笳十八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才女蔡文姬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所創,在《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用特別的胡笳音訴說了自己一生的悲苦遭遇。說到這位蔡文姬,歷史上的她身上仿佛總是圍繞著層層迷霧,而頂著「漢末三國時期才女」頭銜的她也總是吸引著人們想要撥開層層迷霧,了解蔡文姬這位傳奇女子的一生,以及她所經歷的三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