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能獲得茅盾文學獎,並不令人吃驚。吃驚的是,或被人推崇為雄奇史詩,或被人標榜為一代奇書。不敢說這個評價是文壇的公論,共同的意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部小說沒有表現出磅礴於人心的天地正氣,激蕩於思想的人間大義,斷不會有人給予如此崇高的評價和肯定。
這部小說當年獲評矛盾文學獎爭議很大,甚至被人批為硬傷很多。傷在哪裡了呢?不妨簡單的列舉。
小說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情節,也是陳忠實著力描寫的一個故事情節是,白嘉軒發現了鹿子霖家裡的一塊劣地,是神靈白鹿棲身,潛藏著豐富水源的寶地。為了得到這塊地,他不惜用自家上等的好地換取了這塊劣地。作者的這段描寫,似是在為白嘉軒創造震驚白鹿原的奇蹟埋下伏筆。但是,直到小說結束,也沒給出相應的交代。猶如一個巨大的懸案,掛在了讀者的心頭。此,不失為一大敗筆。
其次,朱舉人是以關學大師出現在《白鹿原》裡的一個神一樣的重量級人物。但小說在對他的塑造上力道偏弱,功夫不深,給人的感覺不過是一個鄉紳開明人士的水平。沒有反映出他以其淵博的關學知識,獨到精明的高深見解,解讀風雨激蕩的社會亂象,殘酷激烈的政治變局的英明睿智之處。作者確實是想把朱舉人這個人物,描寫成洞察世事如觀火,指點江山於書院的神奇人物。但不夠成功,讓人深以為憾,是為敗筆。
三是長子白孝文對白嘉軒的傷害,遠比黑娃一棍子打斷他的腰更為深重。當白孝文提出認祖歸宗的請求, 白嘉軒聽了朱舉人說要支持別人學為好人,你不給機會,就是與理不通這句話後,就答應了白孝文認祖歸宗的請求。從白嘉軒的秉性來說,這一情節太過牽強,突兀。白孝文這個忤逆不孝的孽子對他感情的傷害有如欺祖滅宗般罪惡,他沒有經過內心的激烈鬥爭,感情上的痛苦掙扎,能消除對白孝文刻骨銘心的仇恨嗎?就憑那麼簡單的一句大道理就能讓他腦子轉過彎,感情能接受嗎?這還是那個即使腰杆子折了精神也不倒的白嘉軒嗎?本該是凸顯小說核心思想的濃彩重筆之墨,掀起情節高潮,烘託故事人物的情節,卻被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不免讓人感到惋惜,當數敗筆。
四是以黑娃對田小娥的感情很深,依他在土匪窩裡的地位和江湖手段,保護妻子田小娥不受欺壓,不受飢餓,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田小娥不僅受到了無盡的傷害和欺壓,生活的像個被奴役的妓女,直至最後慘死於非命。這樣描寫,故事倒是精彩了,但卻存在不合情理,違背邏輯的漏洞。此處當屬又一敗筆。
再就是對鹿子霖的描寫,性格邏輯的硬傷太過明顯。怎麼就硬傷明顯了?青壯年時的鹿子霖,看不出是個風流成性,放蕩不羈的好色之徒。中晚年時,才描寫了他是個村村有情婦,私生子一片的人物。
前邊沒有伏筆,後面突然有較大篇幅的描寫,不免感到像是換了個人似的。再就是對他和大兒媳婦關係的處理也顯生硬。鹿子霖風流成性,借著酒勁輕薄猥褻了因苦守活寡而生不如死的大兒媳婦。
而當大兒媳婦事後迎合他的性暗示時,他卻暗示其是畜生,結果把大兒媳婦逼成了神經病。他這種凜然如道德衛士的作風,怎麼看都和情婦村村有,私生子一群的鹿子霖的性格特徵不相容。說話可以口是心非,性格邏輯豈有矛盾之理?顯然這又是一個敗筆。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不僅有諸多硬傷,而且語言也並不優美,結構也略顯生硬艱澀。既然如此,怎麼還會獲得如此崇高的評價,讚美的口碑呢?因為這部小說不是給人講故事來的,而是提出問題,讓人思考來的:不是給人灌輸什麼來的,而是讓人判斷什麼來的。
人們在讀這部小說時,恐怕都會邊看邊想:
族長白嘉軒耿直的比腰杆子還堅挺,性格叛逆的黑娃,有一萬個感恩於東家白嘉軒的理由,沒有一個加害於他的道理。但是,他卻特意打斷白嘉軒的腰。這僅僅是黑娃的心理變態嗎?作者表現的是倫理觀念的碰撞,還是階級利益的殊死鬥爭?族長白嘉軒從此像狗一樣的佝僂著腰,再直不起來了,其寓意何在?
族長白嘉軒用封建宗法族規治理白鹿兩姓族人,難道不好嗎?如果說不好,怎麼會有哪麼強大的震懾力和號召力?以至於把白鹿村治理成了全縣的仁義模範村?如果說好,怎麼就摧殘了黑娃和田小娥的一段姻緣,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
白鹿原上的一代青年白孝文,白靈,鹿兆鵬,鹿兆海,黑娃的命運和結局,是他們追求的結果嗎?人生的路,是能設計,能掌控的嗎?他們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好?人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道路,才是穩妥正確的?
白靈和黑娃,死的冤不冤?慘不慘?最能證明他倆清白無辜的鹿兆鵬,在最該他出現的時候,怎麼卻死不見音訊,活不見其蹤了呢?難道這位出生入死於鬥爭最前線的忠誠戰士,也像他的妻子白靈,他培養的戰友黑娃一樣,先於他們被冤案枉殺了嗎?這就是革命事業的殘酷性嗎?
以田福賢為總鄉約的新型基層管理體制,和以黑娃為領導的農民協會,那個才是維護廣大村民利益的?村民擁護哪個組織?什麼樣的管理組織才能真正起到維護地方治安,保護群眾利益的實效?
類似於此,值得探討反思的問題太多。也就是說,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的問世,如同發掘了一件出土文物,給讀者提供了許多難得而珍貴的信息資源。《白鹿原》雖然截取的是發生在白鹿原上的一個歷史片段,但卻揭開了千秋萬代以來人類社會的真相,天地人間世態萬象的根源所在。讓人們從白鹿原這個小天地裡,看到了大天地的雲波詭譎。用發生在白鹿原上的小故事,講清了永恆不變於人間的大道理。
硬傷累累的小說《白鹿原》,之所以受到不吝譽美之詞的高度好評和讚揚,首先是作者以其大義凜然的責任感,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弘揚天地正氣的精神境界和氣質,發揚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其次,是這部小說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把當年的實情,歷史的真相,反映給讀者。簡單的說,就是他用自己的作品,把文學的精神,寫在了藍天大地。否則,一部硬傷累累的作品,怎麼可能獲得雄奇史詩,這種至高無上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