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民俗故事有哪些 臨沂人要知道它們的含義

2020-11-22 今日臨沂

  在我國民間,大街小巷裡傳頌的民俗故事一直為大家津津樂道。現在已基本不見街頭巷尾的說書人,但民俗故事卻以更多的方式在傳播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自成體系,屬於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陽曆部分。在農曆中,通過設置閏月,將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故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生在二十四節氣的民俗事項,被稱為歲時習俗,也叫「歲事」。歲事在農業社會中,是最基本的社會活動行為,而節日習俗正是伴隨著歲事而發生的信仰祭祀行為。

 

  下面是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幾個民俗故事:

 

  1、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諺語有哪些 臨沂朋友要懂得它們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古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諺語每一條裡面都蘊含著獨特的大道理,大家在知道的同時,還要理解其中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二十四節氣小雪知識及由來起源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2019年11月22日22:58:48迎來小雪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今年11月22日是小雪,太陽到達黃經240°。「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 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什麼 它們的聯繫臨沂人要知道
    二十四節氣大家都知道,而且也知道都有哪些,但是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什麼嗎?   24節氣包括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臨沂人要記住這些傳統
    二十四節氣從古代延續至今,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形態,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含義大家要記清楚。   它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 關於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每一個臨沂人都熟悉
    一年可以分為365天,24個節氣,12個月,關於24節氣是最常用也是最不常用的,那麼關於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你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有: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有哪些?有哪些含義?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那麼你知道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有哪些?立春又有哪些含義?       一、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
  • 齊齊哈爾市圖書館舉辦「二十四節氣」民俗公開課
    齊齊哈爾新聞網8月13日訊 (於群健)12日,市圖書館邀請我市文化講堂的王老師,為20對親子家庭現場講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民俗公開課。活動開始前,王老師現場找到兩位小朋友為大家背誦二十四節氣歌,她們自信滿滿,將節氣歌熟練背誦出來,獲得大家鼓勵的掌聲。課上,王老師主要讓小朋友初步感知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名稱和含義,了解古人制定和劃分二十四節氣的依據和方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生動的動畫講述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故事,讓大家在動畫中對二十四節氣有了一定的了解。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2018農曆四月的節氣有哪些 臨沂人要知道這兩個節氣
    在今年農曆四月份的節氣有兩個,一個是即將到來的小滿,還有一個就是芒種。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驗積累的體現,值得大家去學習。   2018年農曆四月份節氣:   2018年農曆四月份時間段:   農曆:二0一八年 四月 初一日 至 農曆 二0一八年 四月 三十日   公曆:2018年5月15日 至 2018年6月13日   節氣   1、小滿:農曆2018
  • 驚蟄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臨沂這天之後才開始忙碌了
    驚蟄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因為在春冬交替之際,因此這個節氣也非常重要,我們臨沂人在驚蟄之後也開始忙碌農活,那你知道驚蟄都有哪些含義嗎?   自古就流傳下來的24節氣對農村的農牧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農村人來說,不知道24節氣就和不會種地一樣。
  • 二十四節氣與民俗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觀察太陽周年運動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形成於傳統農業社會的認知、行事體系,對於當代中國人有何意義?本課件解讀了「二十四節氣」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詳述它的形成歷史和依據,並大量舉例每一節氣在民俗中的體現,揭示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創造和經驗總結,指出當代中國人重視、傳承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在於,既可以感知中國文化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也可以指導個人調節生活節奏、生活方式。
  • 與節氣相關的植物有哪些 臨沂人要清楚它們的種類
    每一個節氣氣候條件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每一個節氣都會有不同的植物以及花卉出現,大家知不知道每一個節氣對應的植物是什麼?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國際氣象界,它們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一、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什麼?2、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月首叫「節」,月中叫「氣」,「節」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氣」有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 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
  •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哪個地方 不清楚的臨沂人趕快來看
    二十四節氣自古以來一直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那麼大家知不知道這個意義非凡的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什麼地方?有哪些值得大家學習的東西呢?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民俗老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方面,各個地區都有民謠、歌謠。我搞了幾十年的民俗畫,但發現四川地區很少有誰系統地畫過二十四節氣。」在戴樹良的作品中,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有四川民俗,還參考了中國其他地區的民俗進行創作,「因為經緯度的差異,節氣在南北方也有區別,我綜合了南北民俗中相對比較有特點的民俗進行創作。」  據戴樹良介紹,《二十四節氣》民俗國畫是他在2008一2009年間創作的。
  • 穀雨節氣介紹含義是什麼 臨沂人不知道的穀雨傳說
    明天就是穀雨了,在我們臨沂穀雨這個節氣還是不陌生的,穀雨前後農田裡就真正開始忙碌起來,降雨也會增多,那麼這個節氣到底什麼意思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穀雨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 二十四節氣民間傳說有哪些 這些故事臨沂人絕對感興趣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關於民間的一些傳說是數不勝數,而這些傳說往往都是能夠引起大家興趣的,大家知不知道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傳說有哪些?   1、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
  • 二十四節氣對聯有哪些 這幾個絕對臨沂人知道嗎
    而且對對子還是一些文人墨客比拼文學功底的好方法,那麼大家知不知道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對聯有哪些?
  • 撞拜寄、回娘屋、舞龍舞獅……雨水節氣民俗哪些與洛陽人有關?
    雨水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於「七九」中。此時,油菜、冬小麥普遍返青,對重視農事的古人來說,雨水無疑是一個影響收成的重要節氣。  古時,生活在洛陽的人安排了哪些民俗活動,來慶祝雨水節氣的到來?咱們一起來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