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昨天獲悉,我市日前公布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4處。這14處文保單位在我市各區均有分布,其中天寧區有5處,鐘樓區3處,新北區2處,武進區4處。截至目前,我市共擁有市級文保單位281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0處,省級文保單位45處。
據了解,此次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目錄,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單位遴選標準,對候選單位均進行了逐一現場踏勘,按照保存現狀、歷史價值、建築特色、現存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估,並廣泛徵求了業主單位、相關部門的意見,市文物部門在對候選單位反覆核實修改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14處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候選單位名錄。
這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特點鮮明,內涵豐富,歷史人文價值較高,體現了常州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豐富了我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
01
劉家巷劉氏宗祠
—
—
始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2016年在祠堂原址復建新祠二進,輔房二進。現存有創建宗祠碑記碑一通,抱鼓石等建築構件。
—
—
02
崔橋吳氏宗祠遺址
—
—
建於清雍正年間,2012年吳氏族人對祠堂進行了修建,現存二進院落。常州吳氏為季子之後,是常武地區僅存的吳季子祠遺址。
—
—
03
潞城太平庵舊址
—
—
位於武進經開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毀壞,清代復建,現房屋一進,面闊五間,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目前正在修繕中。
—
—
04
奔牛後王村橋梁群
—
—
位於新北區奔牛鎮後王村委新溝村蘆瀆官溝上,乾隆下江南曾到此遊玩,為奔牛歷史上八景之一。現存有蘆瀆橋、王興橋(蘆瀆官溝)等四座平板石橋。
—
—
05
東青楠木廳
—
—
位於天寧區鄭陸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硬山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現有房屋一進。
—
—
06
局前街明式楠木廳
—
—
位於天寧區局前街118號原局前街派出所內,建築現存一進,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明間木柱為抬梁式,次間和梢間木柱為穿鬥式,明間、次間設前後外廊。
—
—
07
三錫堂
—
—
位於天寧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中段,清末進士汪贊綸曾長期居住於此。「三錫堂」是汪氏堂號,原坐北朝南有五進。明萬曆年間(1573~1619)汪氏先祖汪康候,從徽州府休寧縣上溪口遷徙至常州府,三傳至汪繼堪,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至青果巷「三錫堂」居住,又經七代傳至汪贊綸。
—
—
08
湯潤之故居
—
—
位於天寧區前北岸76號。湯世澍(1831-1902),字潤之,號仲霖,晚號修叟,國子監生。湯世澍為晚清常州畫派中沒骨花卉的代表人物。光緒二十年(1894年)經安徽巡撫進獻百花屏九幀,為慈禧太后所賞識。
—
—
09
烏路橋
—
—
位於天寧區鄭陸鎮龍錦路北側丁塘河上,清代建築,東西向跨丁塘河,系花崗石單拱橋,原名「鹹明橋」。昔日橋南有一小鎮名「鳥路」,一般過往商客前往烏路鎮必經此橋,故名「烏路橋」。該橋是常州城區保存較好的單孔石拱橋之一。
—
—
10
奔牛抗戰時期碉堡舊址
—
—
位於新北區奔牛消費品綜合市場北側,緊鄰老孟河。金山石壘成,並用水泥嵌縫,異常堅固。碉堡裸露地表部分高在2米以上,東、東北、南、東南、西南、西、西北共有13個槍眼,是日軍侵華的重要見證。
—
—
11
崇真女校舊址
—
—
位於鐘樓區鳴珂巷幼兒園內。清代末年,美國基督教會在常州市中心北直街開辦「崇真中西女塾」,校長為美國人羅淑君女士。校址辦學始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
—
—
12
韋墅廟橋
—
—
位於鐘樓區青楓公園東南角。橋為縱聯分節並列單孔石拱橋,橋階中部設長條石供獨輪車等通行,兩側橋額均陽刻楷書「韋墅廟橋」四字,東側橋額橋名右側有陽刻楷書「民國丙辰重建」。
—
—
13
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舊址
—
—
位於鐘樓區清潭路93號。從1937年開始,這裡幾經變遷,見證了常州電子工業的一路發展。廠區內還留存有建於1978年的大型折彎衝壓車間;建於1989年的總部辦公樓;建於1971年的熱處理車間等舊址。
—
—
14
洛陽戈氏宗祠遺址
—
—
位於武進區洛陽鎮洛東村戈家頭。宗祠始建於明朝,雍正初年戈楫其子立山公率族人協力復建。宗祠坐北朝南五楹三進加附房。磚木結構硬山帶馬頭牆傳統古建築。此項目與第五批戈楫墓合併。
—
—
來源:中國常州網
【常州發布綜合編輯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