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之比較

2020-12-14 湛江新聞網

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的比較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點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美國民主標準為參照,即先按照美國民主設定一個標準,然後將中國民主對號入座,這是在別人標準、別人話語體系下研究自己,結果總是對自己橫挑鼻子豎挑眼,長此以往,自己好的東西都會被「整容」給毀了。二是從教條的書本出發,脫離實際和實踐比較中國式民主和美國式民主。典型的是從美國民主教科書中的概念出發比較中美,導致對美國民主政治的判斷失真以至於盲目追捧,忽略了對美國不自由不民主的認識。所以比較中美民主,要有「不唯外」、「不唯書」的態度和精神,而正確的方法和標準就是唯實。以此觀之,似可得到以下認識:

(一)中美民主政治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根本不同

1.「和」與「同」的差異。中國是一節一節長出來的國家,美國是一塊一塊拼成的國家。美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同」,追求高度一致是美國社會的典型特點,你一定要同我一樣,不一樣就是異己。而中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和」,崇尚「和而不同」,群星燦爛是中國社會的特點,始終為個人和社會保留充分的空間,這對真自由、真民主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

2.獨立與擴張的本質不同。在世界近代民主史上,中國對民主的追求和探索有如下幾點被忽視和輕視了:一是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壓迫和國民黨專制統治,追求民主建國的歷史。國家獨立自主是一個國家保障本國人民享有民主的基本前提。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民主治國政治道路的探索。新中國在建國之時就解決了民主的群眾基礎問題,所以不存在美國後來始終面對的政治擴容問題。正因為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敢搞群眾路線,約束自己監督自己,通過群眾路線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而美國的民主則既是有錢人之間談出來的,也是打出來和對外擴張出來的。經過流血和犧牲,美國黑人直到 20世紀 60年代才擁有選舉權。在國際事務中,美國的擴張和對外幹預世人有目共睹。

(二)中美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根本不同

1.中美民主的國內經濟基礎有著公與私的本質區別。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中國歷來提倡「天下為公」。馬克思主義能夠被中國接受並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的「公」的思想與傳統中國社會「公」的思想兼容有關係。而私有制與民主自由平等天生是矛盾的,一個社會越受私有制支配,就越可能走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對立面。民主在美國異化為錢主,是這個邏輯的必然結果。

2.中美民主的國際經濟基礎有著共生與寄生的根本不同。美國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仰賴一個寄生的國際經濟體系,美國現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對外擴張和戰爭基礎上的。而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現代化是建立在內生制度創新基礎上的,並致力於建設一個互利共贏的共生國際經濟基礎。

(三)中美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不同

1.「一中有多」與「一分為多」

任何大國政治,都重視「一」,這是中美兩個大國的共同點。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一中有多,美國的兩黨制是一分為二,三權分立是一分為三。中國政治中的「一」能包容「多」,因此「一」才能在不斷更新中擴容、兼容和變容,是為人民民主。而美國的三權分立則不同,有時總統很強勢,有時國會佔主導,有時司法很獨斷,其背後是資產階級專政。它重視的是「多」中的制衡而不是仲裁,形成平衡就會有「一」;制衡機制一旦失衡,就會出現現在的美國政府僵局和民主失靈現象。

2.「合」與「分」

不少人認為美國民主政治的關鍵字就是「分」。政黨政治一分為二也好,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也好,或者其聯 邦制下的分權也好,表面上確實是「分」。但 「9·11」後美國的集權趨勢非常明顯。許多國家在借鑑美國政治時,由於沒有看到其形分實合的一面,誤以為「分」是其政治精髓,學了去實踐最後導致國家分裂、政治對立、民眾對抗,這是當今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悲劇。美國民主失靈,也與其權力分割有關。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存在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權力只有分工而不被分割。但在美國,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把國家權力切割成一塊塊,相互制衡,容易形成僵局。

3.「一屆接著一屆幹」與「一屆隔著一屆幹」

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一屆接著一屆幹,可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恆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在競爭性的國際體系中,一個國家要保持競爭力,政黨制度必須確保有一屆接著一屆幹的精神。多黨制恰恰違背了這一治理常識。美國兩黨制的治理特點是「一屆隔著一屆幹」或者「一屆對著一屆幹」,用福山的話說是相互否決體制。當然,美國兩黨也經常相互支持,在和平演變蘇聯上,美國就是一屆接著一屆幹,不將蘇聯搞垮誓不罷休。

4.「選」與「舉」

不少人認為,美國的選舉制度就是海選,這與媒體貫於展示海選的熱鬧不無關係。但這只是表面,其實質是內舉,表現為提名制。美國兩黨全國黨代會推選出候選人最關鍵,這也最容易被少數人、被金錢操縱。真正到全國性大選時,選民就只能二選一了。美國投票率下降,體現了選民對這種選舉程序的厭惡和疲勞。美國國家機構中很多關鍵崗位,如大法官、美聯儲主席等,根本不是選出來的,都是背後妥協直接提名內舉的。所以美國的「舉」有很大的封閉性。而且,美國的內舉制度和旋轉門政治還使得募集選舉資金等腐敗行為合法化。而中國的選舉,是不論出身,通過層層選拔,將出類拔萃者選出來擔任合適職位,強調「競德競能」。許多發展中國家只看到美國選舉制度表面的「選」,也搞全民選舉或全民公投,最後導致社會政治動蕩。西方對外也將海選鼓吹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標準。中國的聰明和智慧在於看穿了西式民主選舉制度的缺陷,堅決拒絕這種亂選。

(四)中美民主政治的政府責任不同

1.公道政府的責任與私道政府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

人們一般認為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其實,美國是大政府、強政府。這從美國政府預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就能看出。但美國是一個找不到人負責的政府,兩黨政治輪流執政可以將責任推卸,官員辭職更是頻繁,扔下一個爛攤子走人,在國外把一個小國搞亂了以後撒手走人的例子也很多,這是兩黨輪流執政導致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而在中國,個人、社會、政黨、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政府為百姓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很強。政府這種責任意識在於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是一家的。美國卡特琳娜颶風來的時候當官的跑去度假了,這種情況在中國一定就地免職。

2.追責制度與「責任的隔代轉移」

在美國,在你責怪民主黨的時候,執政的是共和黨,在你責怪共和黨的時候,執政的是民主黨。美國這種「責任隔代轉移」的制度設計很具有欺騙性。它的一個致命後果,就是代價向後代累積。而中國共產黨倡導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政府是真正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政府時刻處於政黨監督、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公民監督之下,一旦通過監督發現問題,即使政府已經換屆、官員已經調任,仍然會被追究責任。

(五)中美民主政治的科學決策不同

科學決策是任何民主制度都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區分好民主與壞民主的重要標準。好的民主政治一是有能力和動力解決問題,這是「立」;二是有能力和動力發現問題,這是「預」。在中國民主政治下,決策要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在協商包容中集中;在美國,執政者可以不聽取也沒有必要聽取不同意見,兩黨政綱不一,使其難以包容異見。中國是在包容擴容中求統一,美國是在對立對抗中求統一。兩黨政治的現實會將不同意見放大,並且通過放大不同意見來強化身份和陣營。這很容易將社會撕裂。 20世紀美國兩黨政治一度在向中間政策靠攏,以克服對抗式決策的弊端,但現在對抗性現象又出現了,這就是美國政治僵局,美國一些人已經在討論美國政治制度改革問題。

迷信西式民主的人認為中國民主政治沒有糾錯機制,這也是誤解。協商、信訪、集體學習、巡視、調研、到群眾中去等,都是保證中國民主政治下科學決策的制度性依據。有人將其概括為中國式的縱向民主。比較而言,倒是美國民主政治下的糾錯機制經常失靈,美國政府和國會要糾華爾街的錯就做不到。

(六)民主政治的未來在中國

民主政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方式和工具,人類古已有之。人類幾大核心文明圈,早期都有對民主政治的求索,這些民主資源構成了第一代民主,即多樣多元的早期民主求索道路。資本主義民主理論充其量也只是第二代民主,現在問題不小,其內部出現失靈,對外推銷的時候出現滯銷。今天的世界無論是各國國內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需要探索一種新型民主理論,姑且稱之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

世界上認認真真在搞真民主政治的國家不多,中國算一個。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民主道路求索充滿著理想、幹勁和希望,並收穫著成果。為發展和升級民主政治,並讓民主政治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可謂一代代人在接力奮鬥,是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的曙光。

相關焦點

  • 「參與式民主」:中國式民主的一種實現形式
    當前,我們從現代民主政治發展實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民主選舉」這個主要形式之外,從公民個人到各種社會群體廣泛的社會政治參與,已成為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行使民主權力的方式可稱為「參與式民主」。實踐證明,積極穩妥地發展這種「參與式民主」,是建設中國式民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成為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權力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
  • 李慎明:美國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沒有普世性
    就是在對內「仁慈」的表面下﹐美國政府對人民來說﹐實質上沒有民主﹐而本質上是赤裸裸的專政。近幾年﹐美國國務院常常是每年度都要發表對別國的人權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進行指責﹐卻對自身的人權問題隻字不提。
  • 南懷瑾老師:深思「美國式的民主和自由主義」
    」我對一個美國朋友,談到美國的情形,我說中國的民主思想和美國的兩樣。中國過去是帝王制度,沒有民主自由的口號。而美國壞就壞在民主上,現在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很成問題。國際上美國到處去幫忙,而沒有一個受到幫忙的國家感謝美國,問題就在美國式的民主。
  • 中國式民主在成長
    二是要研究和尋找符合中國實際的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中國的民主政治要發展,既要學習借鑑國外一些先進和有益的成果,更要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進行理論創新,從而推動實踐創新。    李君如認為,沒有過分宣揚政治體制改革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高明之處。「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推,每一步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而不是像蘇聯那樣叫得很響,老百姓卻沒有任何實惠,結果國家都垮了。」
  • 中國式民主具有兩大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的旗幟。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的真正優勢?
  • 海外網評:為什麼說中國式民主是全過程民主
    摘要:作為「中國之治」對西方民主危機的回應與超越,「全過程民主」的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不僅對中國政治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人類民主生活、世界政治理念的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鑑。
  • 許耀桐: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
    中國式民主,即是在中國大地上生成興起和發展壯大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民主模式。中國式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是民主發展的一條新路,它不同於西方式民主,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選擇中國式民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 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解碼·自信中國·中國式民主就在你我身邊)
    中國式民主具有豐富形式,形成多種制度安排,把民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真實的權利,保證人民充分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本期觀察版聚焦「中國式民主就在你我身邊」這一話題,展示中國式民主真實、生動、有序的畫面。核心閱讀■我們黨帶領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形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 辛識平:中國式民主的本質、特質、品質
    辛識平  【學習進行時】從兩會讀懂中國,這是觀察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中國式民主」到底什麼樣?習近平總書記如何認識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專欄今天推出「辛識平」融媒體評論,與您一起思考「中國式民主」的本質、特質和品質。
  • 臺灣:中國式的民主
    蔣經國之後,臺灣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幾代領導,然而每次民調顯示,對臺灣民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貢獻最大的領導人,都是蔣經國。這位集中國宮廷、蘇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於一身的謎樣人物,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和經歷?
  • 治不必同 期於利民——中國式民主為什麼符合國情?
    新中國70年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中國式民主是植根我國歷史文化、符合中國國情、借鑑人類政治文明成果開闢的政治發展道路,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延續中國傳統政治的「母版」,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西式民主的「翻版」,而是經過長期探索、反覆比較、實踐驗證的「新版」。
  • 科學認識中國式民主的已然性和應然性
    中國式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的獨特創造,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已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科學認識中國式民主發展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應該有三個基本維度:其一,自信;其二,自覺;其三,自省。討論中國式民主,不能脫離已然的事實,但也不能停留在已然的事實上,而應透過已然的事實,去追尋中國式民主應然的走向,也就是說,中國式民主最終必然走向類文明。
  • 黃遵憲的美國民主觀感
    本文摘自《大歷史的小切面——中國近代史的另類觀察》周英傑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算起來,中國人談論美國民主選舉制度的各類文字可以說是洋洋大觀、汗牛充棟了。如果仔細研究這些文本文件,我們不難發現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從這些文字中所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有相當一部分都和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那篇在中國早已膾炙人口的《競選州長》如出一轍。
  • 人民日報: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
    這8個民主黨派大都成立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在爭取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鬥爭中建立的。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作為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就是這種民主最基本的體現。
  • 人民網評:以中國式民主助力決勝全面小康
    當此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和世界造成難以估量影響的特殊關口,全國政協會議將凝聚怎樣的發展推動力、增進怎樣的民主好聲音、奏響怎樣的團結奮進歌,社會高度關注,人民翹首以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政協發揮專門協商機構的優勢,就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穩定社會預期、加強依法治理等積極建言。
  • 天命如此,美國式的民主就是如此撕裂到讓人震驚
    #央視:打砸國會山美式民主演砸了#一個無力阻止即將卸任領導人瘋狂的民主式社會讓世界見證了政權交替時的瘋狂舉動以及內部撕裂的瘋狂,美國政府陷入分裂的時刻,各路高管扎堆辭職,那麼說好的民主呢?那些失落的疫情患者該有誰去負責?那些無家可歸的民眾該有誰去憐憫幫助?
  • 【大家談】感受 「部長通道」裡的「中國式民主」
    從過去的媒體追問部長,到現在部長主動回應熱點,一問一答之間,我們看到了政府職能轉變沉甸甸的責任,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情懷,更體會到政府部門官員直面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監督的民主細節。 可以說,「部長通道」暢通的不僅是媒體與部長的交流,更是透過媒體暢通政府與老百姓的對話,處處釋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執政理念。部長越坦誠,公眾也越理解。
  • 中國式民主綱舉目張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開闢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又取得了重大進展。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怎樣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
  • 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民主」一詞出現了69次。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應該選擇何種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體現在哪裡?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教授。  記者:探討民主問題,首先要弄清民主是什麼。在您看來,民主應該如何定義?
  • 書評 「非民主」式的大正文化像
    「非民主」式的大正文化像——來自《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託邦時代》的另一種視角 作者:朱奇瑩 《大正文化 帝國日本的烏託邦時代》,作者為日本原大阪產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竹村民郎。竹村教授的研究涉及都市文化、經濟構造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