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宗教理論、基督教神學。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2部,主編及合著10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縱橫談》、《宗教與文化》、《尼布爾》、《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基督宗教研究》、《聖經鑑賞》等。
——卓新平研究員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信仰論壇」的講演
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
信仰作為人的重要精神活動,有著廣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響,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種信仰,促進同一層面的信仰對話,提倡不同層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處。
「老人跌倒該不該救」、「幼兒被車碾壓路人視而不見」,一些原本並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卻成為時下社會熱議的話題,現代道德觀念和準則中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還童」真使人感到悲哀。中國社會對信仰的關注確實到了該反思、「該補課」的時候了。
實際上,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誠信、仗義的「神化」,只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現在多把關公敬為「財神」,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已被人們所遺忘。正是在這種道德及意義危機中,中國人重新開始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找尋我們失落的精神家園,如在「離開雷鋒的日子」又重提「雷鋒精神」、重塑「公民雷鋒」形象;廣州和武漢聯手上演《信仰》之劇,以文藝形式讓信仰重新登上當代市民社會的舞臺;甚至關公崇拜也被有識之士以「申遺」方式,謀求其返璞歸真。
信仰究竟是什麼呢?「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印度詩人泰戈爾曾以這樣的詩句作答。在此,我想從信仰理解、信仰分層、信仰包容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信仰問題,以信仰呼喚來求信仰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