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2020-12-21 中國文明網

 

  卓新平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宗教理論、基督教神學。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2部,主編及合著10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縱橫談》、《宗教與文化》、《尼布爾》、《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基督宗教研究》、《聖經鑑賞》等。

 ——卓新平研究員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信仰論壇」的講演

    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

  信仰作為人的重要精神活動,有著廣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響,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種信仰,促進同一層面的信仰對話,提倡不同層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處。

  「老人跌倒該不該救」、「幼兒被車碾壓路人視而不見」,一些原本並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卻成為時下社會熱議的話題,現代道德觀念和準則中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還童」真使人感到悲哀。中國社會對信仰的關注確實到了該反思、「該補課」的時候了。

  實際上,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誠信、仗義的「神化」,只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現在多把關公敬為「財神」,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已被人們所遺忘。正是在這種道德及意義危機中,中國人重新開始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找尋我們失落的精神家園,如在「離開雷鋒的日子」又重提「雷鋒精神」、重塑「公民雷鋒」形象;廣州和武漢聯手上演《信仰》之劇,以文藝形式讓信仰重新登上當代市民社會的舞臺;甚至關公崇拜也被有識之士以「申遺」方式,謀求其返璞歸真。

  信仰究竟是什麼呢?「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印度詩人泰戈爾曾以這樣的詩句作答。在此,我想從信仰理解、信仰分層、信仰包容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信仰問題,以信仰呼喚來求信仰回歸。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 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的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參加會議並致辭。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專訪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中國社會仍然存在對宗教的偏見
    澎湃新聞:近些年中國各種宗教發展興盛,比如周圍越來越多人成了基督徒,佛寺、道觀的香火都很旺。這是普通人一種樸素的觀感。您作為宗教方面的專家,如何評價當代中國宗教發展的總體情況?卓新平:宗教在中國肯定是在發展,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 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卓新平
    順著這一思路,不少西方宗教學者把宗教理解為人與「神聖真實」相遇、經歷、交往的關係。在宗教信仰中,這種與「神聖」交往、相通和結合的關係高於一切,其它任何關係都居從屬地位,微不足道。而「神聖」在西方宗教學者魯道夫·奧託的名著《論神聖》中亦被描述為超然與內在的關係,「神聖」(Numinos)即由「超自然的實體」(Numen)與「對神聖的體驗」(sensus numinis)所共構。
  •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調查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調查,這個從屬於童世駿教授主持的「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課題的項目,做起來非常棘手。在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宗教信仰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著與過去相比怎樣的影響?調查的難度超乎想像。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1)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從信仰社會學視角與田野調查出發,對當代中國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有持續的研究。在他看來,當下社會城鎮化加速,民間信仰及其信仰方式呈現了很大的變化。 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是如何區分的?
  •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湄洲島媽祖像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一個無可迴避的事實> 「中國民間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國民眾間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宇的儀式組織;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徵體系。
  • 信仰的理解
    信仰,貌似是個高端大氣的詞。其實和眾生的行、住、坐、臥息息相關,信:相信、信賴。仰:仰望、仰仗。這是我的理解。官方解釋:「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典籍唐譯《華嚴經》:「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據考證,《魏書》:「亡父既見赤虎之信,仰感聖朝遠遣妻子,又知天命有歸,擁眾一萬」中,並無「信仰」一詞。
  • 中國教會:尋找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中國教會:尋找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劉舒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愛國會副主席馬英林9日在北京指出,中國教會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找出它們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是當今非常適宜、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 對待中國宗教信仰: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點偏見
    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公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中國政府2018年發表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國五大宗教的全國性團體和數以億計的信教公民是最有發言權的!
  • 淺談自己對「信仰」的理解
    我們知道,基督教徒信「耶穌」,這是一種宗教信仰,所以今天小編也想說說「信仰」這話題,談談自己對「信仰」的一些簡單的理解。對!只是「淺談」,不「深究」!十字架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信仰」?所以,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託。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
  • 北海禪院出品《信仰的天空》:首部當代大學生尋找信仰的故事電影
    微電影《信仰的天空》精彩劇照,中英文雙語字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由北海禪院、禪林網出品、鳳凰網華人佛教首發的第一部反映當代高校青年學生尋找信仰旅程的故事電影《信仰的天空》,今日正式與廣大網友見面。
  • 信仰還是迷信:中國當代的宗教復興浪潮
    一個基本事實問題有關基本事實的一個問題是:當代中國有多少宗教信徒?對此有一個習慣性的、程式化的提法,堅稱中國只有一億多宗教信徒,這個提法顯然與現實發生了嚴重脫節。「一億信徒」的提法最早是周恩來總理在半個世紀以前提出的,是關於當時五億人口中信徒狀況的一種粗略估計。
  •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劉哲昕:信仰與生活
    2018年12月10日 10:12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信仰到底是什麼?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 共產黨人的精神信仰是什麼?實現信仰的途徑又是什麼?
  • 對於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信仰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信仰問題的現狀  目前,我國和平崛起飛速發展的同時,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的湧入,加之我國轉型時期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大學生信仰迷茫、缺失現象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 包容、和諧、快樂——彌勒信仰與和諧社會淺述—潘建國
    包容、和諧、快樂——彌勒信仰與和諧社會淺述潘建國紹興縣會稽山兜率淨土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內容摘要:包容和諧快樂是彌勒信仰的基礎,是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良藥,是傳統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饋贈。本文通過對彌勒信仰,彌勒淨土及中國歷史上會稽山彌勒淨土的論述,闡述了彌勒信仰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關鍵詞:包容 和諧一、彌勒,彌勒菩薩,彌勒佛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氏。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
  • 全國人大常委卓新平:關於宗教與文化戰略關係的思考
    佛教很早就為世界提供了較為成熟的文明宗教、人文信仰的典型模式,集中展示了人類信仰文明的特徵、意蘊及其巨大的感染力。在佛教中,人們開始發現東方智慧的優傑,體悟神秘精神的深邃。在我們今天對世界文明的總結中,對於佛教理應濃墨重彩地描述,可以悠然無羈地遐思。其幽深、其博大,迄今仍讓當代人類感慨、驚訝。
  • 卓新平:宗教學研究助力中國文化戰略實施
    卓新平:宗教學研究助力中國文化戰略實施 2014年01月09日 1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卓新平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雖然我們隨著國力的強大有著在政治、經濟等發展戰略上的主動性和相應優勢
  • 海外華人信仰對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意義
    因此,關注海外華人的信仰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在當下的中華文化重建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代中國人不可能僅僅滿足於物質生活的充盈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會同時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嚮往一種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之境界的精神文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種文化中國、信仰中國的共在,這也正是吸引、凝聚海外華人的中華之魂、中國之心。
  • 中國現在有信仰嗎?
    先來看什麼是信仰?應該不是貧窮和不順時候求發財和平安的雕像,而是從你相信它的那一刻開始,以後無論貧窮富貴,無論平凡偉大,內心一直堅定的相信從未有過懷疑!從古到今無數信仰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最後都融入中國這個大家庭,可以毫不謙虛的說世界的就是中國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