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1)

2020-12-17 中華網文化頻道

封面李向平像:黃桅 繪

改革開放以來,正式的宗教活動逐漸復甦,民間信仰也日漸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對它的認識並不充分。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從信仰社會學視角與田野調查出發,對當代中國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有持續的研究。在他看來,當下社會城鎮化加速,民間信仰及其信仰方式呈現了很大的變化。

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是如何區分的?有些正統宗教在起源上也是民間信仰,為什麼後來有的演變成了正統宗教,有的沒有?

李向平: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的區分,古已有之而當代沿襲。中國歷史上區別為正祀和淫祀,當代則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差異。傳統中國始於西周天子,凡是被列入國家祀典的那些神靈和被崇拜的神靈,都被列入正祀範圍,而不在祀典、不被國家認可的那些神靈或祭祀對象就自然成為淫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承續周制,基本把山東六國的民間信仰進行統一,對散落各地的神靈進行分類梳理,部分作為國家祭祀,剩下的就由民間自行處理。正祀之內的民間神靈,國家確認;正祀之外,都可叫做民間信仰。

當代中國社會,除了制度認可的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之外,民間信仰成為囊括其他宗教信仰現象、神靈崇拜的領域,大多是鄉村社會中的神靈崇拜。雖然這是宗教信仰方式在管理制度上的分別,但在基層社會中,佛教、道教,甚至儒教等信仰卻常常與所謂的民間信仰重疊、混雜,像炎黃祭祀、聖人崇拜、城隍爺、媽祖、祖宗祭祀、天地自然崇拜等等,有的地方把它們算在道教裡,收編在道教宮觀之中,有的地方則不算。作為民俗文化,大抵歸屬於文化局、文博系統等部門管理。

古往今來,民間中國的信仰方式就一直存在著,同時也存在著國家制度層面對民間信仰的認可與不認可。民間信仰的這種雙重性格,處於正祀與淫祀、合法與非法之間,或在民間被鄉村社會所信奉,或能由淫祀轉正,成為正式宗教的一部分,所以,大多數民間信仰長期呈現為一種所謂正統與非正統的雙重性格,同時也象徵著民間中國的雙重特徵,圍繞著國家權力中心而轉換,或整合,或依附於各種家族、行業、宗法、習俗制度之上。

不過,人類歷史上的各個宗教體系大多有一個作為民間的信仰過程與信仰方式。從其宗教演變的歷史看,這個過程發生在以神靈崇拜作為對象的信仰體系中,這可能是崇拜一神,也可能是崇拜多神,或者泛靈崇拜。從民間信仰走到正式宗教的形式,從非正統宗教變成正統宗教,其過程多種多樣,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都各有千秋。基督教初傳到羅馬,是被打壓的對象,此時基督教就類似民間信仰或民間教團,待到後來基督教成了羅馬國教,這就演變為「正統」宗教了。

然而,儘管各種宗教的民間信仰形式先後能夠呈現為正統的宗教形態,但民間信仰一直都會存在。相對於正統宗教來說,它不是按照正式儀軌來實行崇拜,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間崇拜形式。相對於制度認可來說,它本來不是與國家對立的,而處於合法與違法之間的非法地帶:國家權力一般不會去禁止它,而是讓它在底層社會自生自滅,給人一種自由的感覺。

當下的問題是,什麼才是正統的中國宗教信仰、中國人的信仰認同方式?與此相關的,就是中國有沒有一個「宗教」(Chinese Religion)?如果中國有一個「宗教」,那麼,這個「中國宗教」(Chinese Religion)是建築在一個單一的漢民族文化基礎之上,還是建築在一個統一的官方文化基礎之上?實際上,這就與中國宗教信仰的總體特徵、民間中國信仰與中國社會關係、中國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及其背後是否具有神聖一致性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

相關焦點

  •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 「中國民間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國民眾間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宇的儀式組織;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徵體系。福州民俗活動現場由調查可以得出76%的人認為民間信仰對當代中國傳承文化有幫助
  • 卓新平: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縱橫談》、《宗教與文化》、《尼布爾》、《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基督宗教研究》、《聖經鑑賞》等。 ——卓新平研究員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信仰論壇」的講演    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調查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調查,這個從屬於童世駿教授主持的「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課題的項目,做起來非常棘手。在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宗教信仰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著與過去相比怎樣的影響?調查的難度超乎想像。
  • 解讀中國民間信仰
    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傳統的信仰、儀式和象徵不僅影響著佔中國社會大多數的一般民眾的思維方式、生產實踐、社會關係和政治行為,還與上層建築和象徵體系的構造形成微妙的磨擦、碰撞和互補。因而,民間的信仰、儀式和象徵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考察中國社會——文化的基層的角度,而且對於理解中國社會——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義。
  • 勞格文談中國的民間信仰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與文化研究系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民間信仰的調查。當然他一直強調自己考察的重心是1949年之前,對於當代的民間信仰情況知之甚少。在我們這個社會正充滿自信地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也許並不清楚究竟丟失了什麼。
  • 重新認識道教與民間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
    以此來看中國的宗教和民間信仰,似乎很難完全套用西方的宗教學理論,若刻意為之未免削足適履。在西方宗教學理論中,宗教與世俗二元對立的劃分,並不符合中國的歷史事實,中國的宗教信仰與世俗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很長一段時期,由於受西方宗教理論的影響,人們對中國宗教信仰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民間信仰在長時期內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是一種未發展成宗教的落後信仰形態。因此,在這一理論認識的影響下,宗教學領域對民間信仰的關注和研究往往不夠充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思想史」開題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思想史」開題 2019年03月26日 08: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趙立凡 字號 關鍵詞:民間信仰思想;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近代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反思
    學界對近代中國民間信仰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當前在研究的推進上遇到了「瓶頸」,這主要表現為視野狹窄,成見較多,自說自話等。為突破此「瓶頸」,需要在理論方面討論如下問題:其一,民間信仰是民俗還是風俗、禮俗。其二,民間信仰是不是「迷信」。其三,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其四,如何對民間信仰進行跨學科研究。
  • 從寶卷研究民間信仰
    他的看法是,故事中的民間信仰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究竟是法術與巫術?法術是外來的,巫術是內生的,中國的法術故事是受到印度佛教文學的影響,還有別的外來宗教的影響。  從鍾敬文早期和後期的思想看,民間信仰問題是區分中西民俗學理論的分野之一。簡言之,西方民俗學理論中的民間信仰多為法術,中國民俗中多為巫術。
  • 中國的民間信仰與「中華教」——李向振
    (曾傳輝:中國民間信仰的屬性.載於金澤、陳進國主編《宗教人類學》.民族出版社,2009年.P359。)近百年來,受到西方學術話語的影響,中國學者圍繞著「中國民間信仰」的話語建構,經歷了從「封建迷信」、「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民間宗教」、「民俗宗教」等變遷。
  • 我國民間信仰調查報告
    而民間信仰的廟寺多存在於舊房子的區域,少部分廟宇分布在新房子區域並且大多是近代建立。在大部分的村中廟寺的建設面積比原來小,人們只是在原地建一小廟進行供奉,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在當代文明社會下民間信仰雖然還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們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逐步減弱,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民間信仰都不會消失。
  •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其實這背後折射的是我國東南沿海民間信仰的盛行以及民間信仰對普通民眾的重要性。如果你去過潮汕、閩南、臺灣就會看到一些十分類似文化現象,大規模的遊神酬神,幾乎家家戶戶家裡供奉神像,各地隨處可見的廟宇宮殿供奉各種民間信仰的神、大規模慶祝各種宗教的節日。這種宗教信仰現象在中國其他地區幾乎很少看到。與中國傳統的陸地農耕文化不同的是,在中國東南沿海興盛的是海洋文化。
  • 論佛教文化與中國民間信仰的相互滲透與影響——蔣守豐
    在中國,對民間信仰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佛教。——摘自《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調查》(2005年)在中國,90%的人沒有信仰,然而,就是這90%的人,又隨時會見神就拜、見菩薩就燒香。他們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一群具有特殊信仰的人,即非官方宗教的民間信仰者。
  • 當民間信仰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民間信仰自然應該納入非遺範疇,但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對納入非遺的民間信仰內容應該有所選擇。筆者認為,民間信仰的傳統性、倫理性與瀕危性是應該考慮的文化標準,對於當代社會民間信仰的重建在總體上要持積極扶持的態度,以實現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
  • 信仰還是迷信:中國當代的宗教復興浪潮
    在中國的公共媒體及官方文件中時常表達出對於基督宗教發展趨勢的擔憂,甚至有人渲染說基督教的快速增長將危及國家安全或文化安全,但是這種觀點實際上缺少事實根據。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總人口13億多人(1,306,280,000),其中15歲以上人口為十億四千多萬(1,041,500,000人)。
  • 中國民間一般是同時信仰佛教和傳統中國宗教(玉皇大帝等)嗎?中國...
    X 中國民間一般是同時信仰佛教和傳統中國宗教中國自己的多神論到底有沒有很強的神學基礎?比如解決一些道德兩難問題?另,儒教一般被視作宗教嗎?
  • 民間信仰:最真實的中國宗教文化傳統
    如果我們著眼於整個中國宗教文化傳統的主要特點及其複雜程度,那麼「禮儀之爭」中的第一個問題即能否祭祖,實際上是天主教、基督教與中國民間信仰傳統的一大矛盾與衝突,因為「祭祖」是中國本土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現象、最基本的特徵、最重要的傳統。質言之,儒家所注重的「孝道」是紮根於民間的。
  • 沿海的人信奉媽祖,布朗族崇拜巨石,一起來看看中國的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又稱民俗信仰,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信仰行為,而且在信仰過程中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和活動。主要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間的傳承、認為宗教在民間的滲透、民間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眾迷信活動。中國民間信仰有五大特點:1、它是非官方、非組織的文化;2、它重在實踐,是一種有形的和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和載體;3、他擁有大量的民間信仰廟宇和大量信眾,在有的地方甚至超出了制度化的宗教;4、多姿多彩,信奉的對象龐雜繁多。
  •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嗎,問我吧!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
  • 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聚焦池王爺信仰文化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0月27日電 (記者 楊伏山)27日,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從兩岸民間信仰五大方面展開專題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