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的人信奉媽祖,布朗族崇拜巨石,一起來看看中國的民間信仰

2020-12-04 陶老師課堂

民間信仰又稱民俗信仰,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信仰行為,而且在信仰過程中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和活動。主要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間的傳承、認為宗教在民間的滲透、民間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眾迷信活動。

中國民間信仰和佛教、道教、基督教這種制度化的宗教不同,它沒有嚴格的教義教規、正式的教職人員,也沒有固定的組織團體。它只是一種較低層次的信仰方式,但是這卻不阻礙它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

中國民間信仰有五大特點:1、它是非官方、非組織的文化;2、它重在實踐,是一種有形的和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和載體;3、他擁有大量的民間信仰廟宇和大量信眾,在有的地方甚至超出了制度化的宗教;4、多姿多彩,信奉的對象龐雜繁多。

由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形式隨意和便捷,所以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史發展的固有基石和根源,更是祖先創造和積累下來的文化財富。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民間信仰!

一、民間信仰的基本類型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是在人們不了解大自然的時候,出於對大自然的依賴和敬畏,而把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看成是一種神秘力量,從而產生崇敬和信仰。

自然崇拜包括天體崇拜、地宗崇拜以及靈物崇拜。

天體崇拜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先民認為天變化無窮,因此很是敬畏。由此創造出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仙的形象。人們還為此建立了玉皇廟、玉母廟等。

地宗崇拜則是指對山石水火的崇拜。先民認為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母體。因此人們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並創造出了土地神、城隍神等。

靈物崇拜種類繁多,不僅有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物和幻想物。如羌族和壯族都有樹崇拜,也就是在小孩出生的時候選一棵樹,繫上繩子,這棵樹就變成了這個小孩的保護神。讓小孩認樹做父母,從而期望樹為小孩祛病賜福。

馬纓花

2、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在靈物崇拜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主要就是氏族成員把某種自然物看作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圖騰,從而把它尊為本族的保護神,期望得到它的庇護,獲得力量。中國古代民眾信仰崇拜的圖騰有無生物類、植物類、動物類三種。

無生物類的圖騰主要指的是石頭,特別是巨大的石頭。貴州苗族就是建立土石堆祭祀先祖,雲南的布朗族也崇拜巨石,他們認為村寨附近的山巖就是他們的保護神。

植物類圖騰明顯多於無生物類圖騰,比如彝族崇拜馬纓花,他們視馬纓花為自己的祖先。漢代的夜郎國崇拜竹。雲南的拉祜族崇拜葫蘆等。

動物類圖騰是圖騰崇拜李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中國人普遍崇拜龍,而且一直以龍的傳人自居;東北滿族圖騰是烏鴉;臺灣高山族排灣人則以蛇為圖騰。

3、神靈崇拜

神靈崇拜指的是人們對想像中掌握自己日常生活命運神祗的一種崇拜祭祀行為。這是人類思維史上的巨大進步。他們不再崇拜冰冷的自然物,而是把神靈擬人化,且賦予人類的性格。人與神的關於屬於交換關係,神靈滿足人的願望,人類對神進行酬謝報答。在古代,甚至會通過獻祭來祈求神的力量,比如說獻祭童男童女給河神。

二、民間信仰的表達方式

1、兆卜

兆卜指兆佔和佔卜,兆佔指的是通過動植物表現、氣候氣象、人體生理現象和夢境為未來的人和事物進行預測的活動。比如有的地方認為如果鳥屎咯在某人的身上就會給他帶來不幸;烏鴉叫會死人;喜鵲叫是報喜等等。

佔卜是民間流行最廣的巫術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某些手段對未來遭遇的預測的活動。我國佔卜有著悠久的歷史,甲骨文上記錄著最早的佔卜記述。

2、巫術

巫術是人們藉助某些不同尋常的人對人、事加以控制和影響的方術。巫術和現在的科學一樣,都是有征服自然的願望產生的行為,但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可以經過驗證,而巫術卻不可以。

在中國古代,巫術盛行,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陳阿嬌就是因為在宮內實行巫術被廢。頻繁的巫術活動和巫術意識,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禁忌

禁忌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和觀念。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禁忌和巫術正好相反,巫術重在迎難而上,化險為夷,禁忌則重在避開禍端。巫術重在實施,禁忌主要用於防範。

禁忌的內容繁雜,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可是說包含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漢族和哈尼族忌諱在天黑後掃地;滿族人忌食狗肉;漢族人還忌諱在日落後探望病人等等。

三、民間信仰的當代價值

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多民間信仰是一種舊時迷信,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信仰不全部都是壞的,有的信仰時至今日,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

1、文化教化的價值

文化教化就是為了向人類灌輸正確的倫理價值觀,使人累擁有健康的品格、民間信仰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一是因為民間信仰所宣揚的某些道德價值觀念有倫理價值。比如祖先崇拜,它讓我們學會了「行孝」,不僅是對已經去世的人要常常祭祀,而且對於老人要及時行孝。從而強化尊老愛幼的觀念,促進家庭和諧發展。

二是民間信仰的土地崇拜等可以保護生態環境。

三是民間信仰中的行業崇拜深入民心。比如說木匠供奉的魯班、茶行供奉的陸羽等等。這些都是後代對前人勞動的尊重。而對於供奉嶽飛、文天祥等愛國將領,也是對現代人的一種思想品德的教育。

2、社會控制的價值

所謂的社會控制,就是通過社會的力量讓別人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社會的秩序。而民間信仰,一方面通過民間祭祀的活動,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民間信仰中的一些禁忌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具有一定而合理性。比如說民間信仰中有很多是教會人們忠孝或者是懲惡揚善的,這在無形中規範了人們的行為,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諧。

3、民族認同的價值

民族信仰通過獨特的外在表現形式,使得民族成員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和習慣。因為共同的信仰,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媽祖信仰,開始於中國大陸,最後擴展至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形成了一個「媽祖文化圈」。還比如中國的華僑雖然已經在國外已經生活了數年,可是他們在國外依然過著過年吃餃子,節日拜關帝、觀音等習俗。由此可見,民族信仰對於聯繫、溝通民族情感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

參考資料:《中國民間信仰》 陳旭霞

《信仰文化》 李慕南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其實這背後折射的是我國東南沿海民間信仰的盛行以及民間信仰對普通民眾的重要性。如果你去過潮汕、閩南、臺灣就會看到一些十分類似文化現象,大規模的遊神酬神,幾乎家家戶戶家裡供奉神像,各地隨處可見的廟宇宮殿供奉各種民間信仰的神、大規模慶祝各種宗教的節日。這種宗教信仰現象在中國其他地區幾乎很少看到。與中國傳統的陸地農耕文化不同的是,在中國東南沿海興盛的是海洋文化。
  • 湄洲媽祖一一媽祖信仰的發源地,成為國家祭祀,世界非遺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等地區信仰的海神,是歷代船工、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 【泉州民間信仰】媽祖崇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誕生於泉州(清源軍)莆田縣湄洲嶼,善巫術,能預知吉兇禍福,時常扶危濟險,救人於水厄海難,堪為「俠巫」,人呼其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987年)卒,裡人立廟祀奉。時值泉州海外交通事業方興未支,人們崇拜海神媽祖祈求航海安全
  • 福建民間信仰區域化
    「民間信仰作為民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地城性特徵十分明顯。福建崇山峻岭的阻隔,造成了各個空間的分割,使各地區的交往比較困難,因而形成眾多複雜的方言。地域和方言的不同,反映在民間信仰上就存在著不同區域信奉不同主神的現象。如海神媽祖,其信仰最早發生在前仙沿海地區,是以海為生的人奉把為海上保護神。
  • 明代後期,實行海禁的政策,民間的信仰有什麼改變呢?
    明代實行海禁後,媽祖信仰在民間的影響稍顯淡化,多用於保護官方的漕糧海運以及大型的海洋活動。在浙江沿海地區,民間的觀音信仰在這一時期較之前代來看,整體上也趨於式微,普陀山和部分著名觀音院甚至一度因為海禁政策和兵禍遭遇毀滅性打擊,直到萬曆年間方才恢復元氣。
  • 海上的保護神媽祖,深受沿海人民的信奉,原因竟然是這樣的
    導讀:宋朝時期,傳說媽祖深受沿海人民的信奉,原因竟然是這樣的宋朝的經濟發展是十分迅速的。雖說宋朝到最後滅亡的原因,讓人感到十分的可笑。但是在宋朝統治時期,百姓們的生活確實是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高。在南宋時期媽祖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也表明了那時的航海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媽祖不僅具有保護海上漁民安全的功能,還具有送子娘娘的說法。如果說一個人結婚之後很久都沒有孩子,那麼她就有可能去拜一拜。這樣他可能會感動媽祖,從而上天會幫助他,得到一個孩子。所以說那時候媽祖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她在海上的地位已經完全取代了龍王。
  • 中國北方沿海民眾媽祖熱持續升溫
    研討會現場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唐山4月27日電 每年一到陰曆三月,楊士革就開始忙碌起來,這幾年,他沒有過過一天清閒日子,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與他家相鄰的那個碩大的院子裡後來,楊士革說,由於從小和媽祖結緣,大了以後,他成為媽祖文化的傳播者,和當地眾漁民一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奇蹟般地復建媽祖廟及附屬建築。媽祖即天妃,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媽祖如何成為臺灣人信仰的神祗
    現今臺灣人普遍信仰媽祖,卻很少人知道鄭成功來臺後,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從玄天上帝轉變成媽祖信仰,是清朝刻意操作的結果。  玄天上帝和媽祖都屬於海神,早在漢代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之神與守護航海的水神。臺灣先民渡海時,以北極星作為航線指標,安然抵達臺灣後,自然會崇拜玄天上帝。
  • 媽祖怎樣成為臺灣人信仰的神祗
    現今臺灣人普遍信仰媽祖,卻很少人知道鄭成功來臺後,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從玄天上帝轉變成媽祖信仰,是清朝刻意操作的結果。  玄天上帝和媽祖都屬於海神,早在漢代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之神與守護航海的水神。臺灣先民渡海時,以北極星作為航線指標,安然抵達臺灣後,自然會崇拜玄天上帝。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媽祖傳說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當時史籍方志、朝廷文書、文人筆記便有了記載。到了明代,又出現專輯,如《天妃娘媽傳》、《天妃顯聖錄》等。傳至清代,文人記載種類和方式更加豐富,不僅有《敕封天后志》等專輯,還有了各種掛圖、壁畫、碑刻,甚至錄於典籍、族譜、廟記、文集之中。
  • 淺談:海峽兩岸媽祖民間信仰的產生
    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 影響 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 目前 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
  • 廣西平樂縣媽祖文化:由粵人帶來,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粵人不斷進入平樂,也帶來了他們信奉的媽祖文化,為其在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粵人主要可分為三大群體:一是粵籍商人,他們來到平樂從事商業活動,經濟實力較好,出資在平樂鎮、榕津村等圩鎮、碼頭附近修建了粵東會館,會館裡供奉媽祖,並用於商業交往。「以商興廟、以廟聚商」,會館天后宮是商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產物。
  • 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天妃媽祖海神
    天妃亦稱天后、媽祖,是沿海居民的主要保護神,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尤為信奉。 據說天妃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島 ,有關她的身世有多種說法,比較一致地說法是,她的遠祖曾做過唐朝的州刺史,父親林願為甫田都巡檢。
  • 中國海洋文化及傳統民間信仰的代表《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
  • 山東沿海的媽祖信仰
    在我國民間,神的信仰多種多樣: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而每種神又常有多個。比如海神,歷史上就有禺虢、禺疆、不廷胡餘、弇茲、龍王、媽祖、佛爺、陽主等。山東省沿海漁民信仰的海神主要是龍王和媽祖。相比較而言,人們對媽祖的信仰更為具體,更為廣泛,媽祖的影響也更大一些。
  •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民俗信仰嗎?帶你探索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民間認為,善始善終為正常死亡,屬於善魂,被奉為祖靈,並進行祖先崇拜。中國的「三冥節清明、中元節和十月朔,就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未成年人、未婚者、難產及非命而亡者的靈魂,則被視為怨魂,被認為這些靈魂在人世還沒待夠,過早無折,會更強烈地留戀人間,不安於九泉,時常徘徊於人間,容易帶來災難。對此必須特殊料理,進行超度,如非命死者不能久停,不入墓地。
  • 媽祖文化經歷1000多年 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
    媽祖文化的產生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現象。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
  • 海神媽祖信仰的意義
    打開微博,看到媽祖這個詞語上了熱搜,我頓了頓,反應過來,一如既往,點開評論看看,不出所料,圍繞迷信與否,雙方直接打起來口水戰,我想起來,劉濤復出不久,曾經飾演海神媽祖,漁民的女兒,生性善良,因為救助海上遇險的人員,不幸遇難,被玉皇大帝冊封為海神,享受萬家香火。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1)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承續周制,基本把山東六國的民間信仰進行統一,對散落各地的神靈進行分類梳理,部分作為國家祭祀,剩下的就由民間自行處理。正祀之內的民間神靈,國家確認;正祀之外,都可叫做民間信仰。當代中國社會,除了制度認可的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之外,民間信仰成為囊括其他宗教信仰現象、神靈崇拜的領域,大多是鄉村社會中的神靈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