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2020-12-09 578九木攝影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

世界「非遺」媽祖壁塑。

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媽祖傳說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當時史籍方志、朝廷文書、文人筆記便有了記載。到了明代,又出現專輯,如《天妃娘媽傳》、《天妃顯聖錄》等。傳至清代,文人記載種類和方式更加豐富,不僅有《敕封天后志》等專輯,還有了各種掛圖、壁畫、碑刻,甚至錄於典籍、族譜、廟記、文集之中。

媽祖傳說壁塑(攝於蓬萊閣媽祖殿)

民間的信俗,媽祖作為歷時千載、久而彌新的大海守護神,倍受四海景仰,飽享五洲煙火。在中國東南沿海有一位非常慈愛的女神,人們親切地稱她為媽祖。媽祖護佑著漁民往來海上的安全,是中國漁民崇拜的航海神。

媽祖傳說壁塑。

媽祖信俗在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所謂信俗就是民間長期傳承的,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信仰及相關民俗活動。

相關焦點

  • 媽祖信仰與天津民俗
    一、天津最大的海運商天成號韓家(八大家之一),就住在天后宮山門北附近(地名「大口」),韓家自稱擁有海船99隻(不能稱超過「百」數),經常自泊碇處三岔河口經大沽口出發,人渤海,轉往朝鮮或閩粵,韓家最信仰媽祖,經常以物質贊助,並供奉海船模型,設擺在媽祖身前及屋頂。有清一代,媽祖是天津人民俗心理的中心。無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少,都十分崇敬媽祖。
  • 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從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
    原標題: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從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 三、媽祖信俗國際傳播的文化開放性 宋元以來,媽祖信俗的文化開放性有如下幾個特點: 1.媽祖在海難中對中外船員的精神激勵。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海洋文化的精華,是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紐帶和橋梁,並將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海洋文化的精華 媽祖是我國古代的女海神。媽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而且,在媽祖信仰最普及的臺灣,媽祖廟成為兼具宗教、經濟、文化、娛樂和社交等功能,許多媽祖廟樂於回饋社會,出資興建 醫院 、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社會公益事業,使媽祖信仰的文化內涵愈加突出。2004年大陸成立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國家有200多家團體會員。
  • 媽祖信仰與「非遺」保護
    原標題:媽祖信仰與「非遺」保護 民俗學研究中,有一類民俗事象叫做「民間信仰」,媽祖信仰即屬於此。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中,「信仰」是不可迴避的問題。正確對待民間信仰,尊重民間信仰,尊重信仰傳承中的文化生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問題。
  • 閩南媽祖信仰的基本特徵
    在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媽祖祭典沿襲古制,凸顯民俗,不斷豐富,日臻完善,形成了現在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並充分展示了鮮明的特徵:  (一)媽祖祭典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物,是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媽祖文化經歷1000多年 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媽祖文化的產生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現象。
  • 十年之功一念執著《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出版
    書中各區域的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實地走訪工作,如許孟光老師、李恆遷老師,盛繁國老師,等等,巡南走北,足跡村野,以文史人的研究態度來研究媽祖信仰流變,可佩可敬。媽祖文化,是宋代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她有別於其他一些主要依靠口頭傳承的民間文化,得到了官方與歷代知識階層的極力推崇和廣泛參與。媽祖信仰起源於福建,但卻不止於福建。
  • 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 從信仰到民心相通
    編者按:  媽祖文化始於福建,興於東亞,並隨著華人的腳步遍布四海。媽祖文化是實施「一帶一路」構想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文化交流紐帶。當今,我們如何在更高站位上認識媽祖文化?如何讓媽祖文化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起到「從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的作用?如何把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置於中國發展大局中?
  • 獨特的閩西客家媽祖信仰
    客家人與遷徙途經地和定居地人民交流,吸收各地文化的精華,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在客家文化中有獨特的媽祖信仰。客家文化中的媽祖信仰融合了當地文化,尤其是由林氏居民傳入的媽祖信仰,把媽祖看作自己家族遠祖的祖姑。客家的林氏居民常稱媽祖為「姑婆太」、「姑婆」,把媽祖廟稱為「姑婆廟」。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屬於綿延千裡的大山區,生活環境惡劣,交通閉塞落後。
  • 從四石媽祖現象論媽祖文化信仰
    四石媽祖文化是一種信仰,是一 支強大的精神支柱。宋人文學家吳自牧《夢梁集》記載:其妃之靈善,多與海洋之中,保護船舶,其功甚大,由是海邦之人,莫不知尊天妃,而天妃之神在百神之上。正如前人寫道,媽祖信仰的形成,是海洋文化的一種結晶,大大地豐富了海洋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千百年來,如影隨形一直在人們的生產和活動之中相伴相行。
  • 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文化活動周在慶安會館開幕
    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寧波市委會、中國致公黨寧波市委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為指導單位,寧波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委會、寧波慶安會館主辦,在甬閩籍商會、浙江九龍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協辦的「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文化活動周在安瀾會館隆重開幕。
  • 【嶺南文史】媽祖信仰延續文化血脈 同氣連枝凝聚家國鄉愁
    自宋而至清代,媽祖不斷受到歷代皇帝的敕封36次,最終成為百姓敬仰的「海神」「天后聖母」。媽祖信仰最早傳入汕尾之地,位於汕尾東南部的濱海小鎮甲子,這裡有一座始建於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天后宮,屹立至今已整整850年。如今的汕尾(古稱海豐縣),轄內的居民祖先多由明朝開始從閩南一帶遷入,且主要以打魚為生,漁民在漁船大桅之下供奉媽祖神位,由此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粵東沿海。
  • 福州媽祖誕辰日再現「茶幫拜媽祖」民俗
    福州媽祖誕辰日再現「茶幫拜媽祖」民俗     福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劉可耕 攝    4月22日(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1054周年紀念日,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內的福州天后宮,再現天后宮歷史上獨具特色的「茶幫拜媽祖」民俗場景。 劉可耕 攝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宮內供奉的媽祖金身。
  • 文峰天后宮: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重要紐帶
    文峰天后宮歷史悠久,內藏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包括宋代木雕媽祖、清代碑記和手抄媽祖「真經」,以及木版刊印「百枝籤詩」等,這些都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是白湖順濟廟,南宋年間由名相陳俊卿在家鄉白湖獻地建廟,成為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員致祭的唯一場所。南宋時期,媽祖被稱為「白湖妃」,取代北宋時期「寧海神女」的稱呼。
  • 媽祖信仰和「海絲」文化
  • 從平民到天后,千年不衰的媽祖信仰
    千年來,在沿海一直有著媽祖信仰的民俗。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位海神依然有著很大信仰基礎和民俗影響力。歷代朝廷不斷給她「加官進爵」,她擁有這無數的民間傳說和事跡。那麼,她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呢?人們感念她的恩德,為她立廟祭祀,並稱呼其為「媽祖」。就這樣,林默從百姓轉化到神靈。然而,此時,她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神靈而已。在民間各個行當都各自信奉的神靈,而且往往不只一位。媽祖也不例外,在媽祖「成名」之前,就已經有好多「同行」了,比如福建莆田的柳冕、福州的臨水夫人陳靖姑、浙江象山的天門都督、江西臨江的宴公等。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媽祖文化傳到雷州半島後,對湛江海洋文化的滲透融合有如下方式:  一、直接傳遞,自然融入湛江海洋文化  著名民俗學家陶立璠在他的文章《媽祖信仰的民俗學思考》中說:「媽祖信仰,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它的影響不止在中國,而且遍及世界許多地域。這和媽祖的海神神格有著極大的關係,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屬於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 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由於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媽祖文化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兩岸文化的密切交流,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也帶來了市場價值。兩岸媽祖文化走向殊途同歸。共同的文化信仰,催生了媽祖文化的迅速擴展,派生了媽祖文化產品和旅遊業的升溫。
  • 中國海洋文化及傳統民間信仰的代表《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