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間信仰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民間信仰自然應該納入非遺範疇,但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對納入非遺的民間信仰內容應該有所選擇。筆者認為,民間信仰的傳統性、倫理性與瀕危性是應該考慮的文化標準,對於當代社會民間信仰的重建在總體上要持積極扶持的態度,以實現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 

  民間信仰在中國歷史社會中的境遇 

  民間信仰是民眾對待自然社會的一種精神態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民間信仰對象廣泛,大體可分為祖先信仰、神祗信仰與鬼靈信仰等。所有的民間信仰從根源上看都是要維護人的生命的正常過程,如祈福與消災避禍,雖然具體的表述方式可能千差萬別。 

  民間信仰長期傳承於民間社會,它雖然也不斷地成為上層社會精神信仰的來源,但總體上看,民間信仰因為其原生性與民眾生活的密合性,以及存在狀態的彌散性,始終與上層的精神信仰有著顯著差異。從歷史情況看,愈是儒家信仰堅定的人,對待民間信仰的態度愈不寬容,他們以「辨風正俗」「移風易俗」的旗號,整頓、改易乃至摧毀不符合當時國家意識形態的民間信仰。 

  其實,民間的信仰傳統很難改變,如江南著名神靈蔣子文地位的浮沉就是典型事例。據《搜神記》記載,蔣子文本來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小縣尉,死後被老百姓奉為神。吳王曾下令禁止,結果發生大火,吳王只好承認他的祭祀。後來蔣子文的地位發生了幾次反覆,但民間信仰依然強固。 

  近代以來,「文革」時期對民間信仰的打擊尤為劇烈,而今天該是我們正確認識民間信仰的歷史與社會文化價值的時候了。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信仰 

  如果說此前民間信仰被當做迷信或落後的意識形態,認為它是社會進步的阻力或國家安定的威脅的話,那麼在全球化時代,在文化多樣性的理念下,民間信仰的合理性開始得到重視。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項內容,其中第4項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這就是針對民眾的精神信仰所做的概括性表述,由此民間信仰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範圍。 

  在這樣的境況下,是不是任何民間信仰都可以作為遺產而任意傳播呢?筆者認為要慎重對待,對其範圍應該有所限定。根據非遺的概念,我認為目前要重視的民間信仰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一是傳統性。傳統性是構成文化遺產的要素,從民俗學的角度看,構成民間信仰傳統的時間大約在三代以上,也就是經歷了百年左右的信仰傳承才是穩定的傳承形態,任何當代新生的民間信仰都不能納入其中。這樣既體現了民間信仰的遺產價值,也有效地防止了過度商業性對民間信仰體系及其存在狀態造成的擾亂與危害。 

  二是倫理性。不是任何的傳統文化都能上升到遺產的高度,我們在繼承中要有選擇,對於那些有益於大眾身心健康並在社會發展中產生積極效用的文化傳統或傳統文化才有資格成為遺產。就民間信仰來說,它是一個複雜的構成,民間信仰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都很鮮明,能夠團結社會與調整精神的民間信仰應該屬於良善的範圍。對於具有良善的倫理特性的民間信仰,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發揮這類民間信仰在道德規範訓誡與調劑民眾精神方面的能力。 

  三是瀕危性。我們傳統的民間信仰在近百年的歷史挫折中,已經或正在面臨著大面積消失的危險。我們應該在實際工作中對這類民間信仰現象優先搶救保護。要通過認定與保護活動,喚起人們對民間信仰的重視,將良善的民間信仰融入當下生活。 

  今天的社會雖然與傳統社會血肉相連,但畢竟社會的性質已經發生較大的改變,傳統的民間信仰也面臨著蛻變與更新。在目前民間信仰獲得寬鬆環境的情況下,有可能泥沙俱下。我們要特別警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背景下,一些不良之人利用尊重民間信仰的幌子,行斂財、危害社會及人民生命安全之實。 

相關焦點

  • 「民間信仰」與文化
    ,反覆呼籲各級保護主體應避免對與宗教及民間信仰有關的文化遺產的狹隘認識。本文從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國家文化主權的高度,再次強調應加強對這類文化遺產的保護。文/田青 中國政府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十多年了,在我們開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常常出現對某些與民間信仰有關的民俗活動是否應該保護的爭論。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因此,對所有與宗教和信仰有關的文化,都應該鬥爭而不是保護。
  • 鄉村城市化過程中的民間信仰遺產的生存危機
    現有的城市的信仰生活往往被說成是一個雜燴,五方雜處,各種信仰交匯其間。但是我們仔細尋繹,還是會發現,城市所在地的本土信仰,即城市化之前的城鎮和鄉村的信仰依然是該城市的底色。以上海為例,我們可以見出,傳統的民間信仰,即鄉村與城鎮時代的民間信仰依然在今天的大上海保留著,成為上海城市傳統的基礎。
  • "民間信仰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論壇在玉蟾宮舉行
    與會專家合影 與會嘉賓分別從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治理、國家文化安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港澳臺民間交流、海外華人社會、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等角度紛紛闡述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在談到「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時表示,任何保護都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提出的,每一位文化傳承人都是志願者,都應將自己的「獨門才藝」當做公產來保護。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都存在一種內在驅動力,會不斷地讓自己往前走。
  •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的香火觀念與進香儀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的香火觀念與進香儀式 2017年11月03日 14:00 來源:《民俗研究》 作者:張珣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香火/
  • 從人類學視野,解讀民間信仰的文化意義
    而民間信仰作為一種「草根」文化形式,屬於「小傳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在文化生態中,許多文化事項與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烏丙安就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世界上2/3左右的項目都與巫術及民間信仰有關」,為了獲得生存與彰顯的機會,它們緊緊依附於民間信仰。因此,民間信仰自然是文化生態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民間信仰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承」順利閉幕 論壇達成五大共識
    中國民間信仰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中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尊重普通百姓的文化記憶、民間信俗和日常生活方式,是打開認知、理解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窗口,是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基礎。加強包括民間信仰在內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力度,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 媽祖文化經歷1000多年 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媽祖文化的產生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現象。
  • 信仰之美:6、什麼是民間信仰(原創)
    浙江人有一種敢於吃螃蟹的精神,據了解,在全國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近年來基層不少地方,就逐步探索民間信仰的管理,路橋就是其中之一。上級也及時跟進,加強指導,規範管理。根據堵疏結合的原則,按照上級「四個一批」(即登記一批、合併一批、改用一批、取締一批)的要求,浙江台州等地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深入調研,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綜合治理。
  • 民間信仰:最真實的中國宗教文化傳統
    回顧其傳入中國的曲折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天主教和基督教能否真正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它們應與中國民間信仰構成一種什麼性質的互動關係,歷來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上述疑難問題在明末清初的「禮儀之爭」中就已凸現出來。禮儀之爭主要涉及3個問題,即中國天主教徒「祭祖」、「祭孔」、「上帝譯名」問題。一般認為,這3個問題上的爭論主要反映了天主教與儒家思想傳統的矛盾與衝突。
  • 「正名」後的民間信仰 浙江新制度共創社會文化效益
    中新網杭州12月31日電(方堃)你拜你的媽祖廟,我跪我的吳三公,這是中國民間信仰最真實的狀態。  怎麼看「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廣大民眾信仰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陳振華這樣解釋。
  •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傳統民間文化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業文化的衝擊,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正在急遽地消失。    然而,臺灣的《漢聲》雜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到目前為止,他們搶救了數十種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出版了雜誌140多期,每一期都是一冊厚厚的書,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若干方面。
  • 河神信仰作為官方和民間的一種共同信仰,在明代有什麼功能
    河神信仰作為官方和民間的一種共同信仰,有什麼功能河神信仰作為官方和民間的一種共同信仰,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信眾出於相同的心理訴求,對河神的共同崇拜便成為群體之間達到心理同一的媒介。河神是應人類生存需要而誕生的,河神的神性和功能也是應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而被賦予的;且經歷王朝的更迭,河神的神性和功能不斷豐富。
  •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十大工程
    2003至2004年度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十大新聞     河南全面實施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民俗攝像專家樊宇民間文化遺產影像記錄40萬裡行、《中國木版年畫·楊家埠卷》示範本問世、《中國民俗志叢書·北京門頭溝卷》普查完成、西部民歌搶救行動傳捷報、 河北民協搶救武強年畫古雕版、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舉辦、薩滿文化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不為正統佛教所認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顯教為主體)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
  • 透視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記者:「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最初是怎樣發起的?    白庚勝:「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是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於2001年7月開始倡議實施的一個巨大工程,最早創意於2001年4月中國民協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換屆以後。
  •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作為民間信仰的主要實踐者的一般民眾,因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並且視自己的宗教活動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故也不把它們看成「宗教」。 民間信仰是一種在特定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為核心的民間文化現象。民間信仰指流行在中國一般民眾尤其是農民中間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宇的儀式組織,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徵體系。
  • 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起初作為民間信仰,後來成為道教信仰
    這是深圳天后宮祭拜媽祖誕辰的照片,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1000多年,起初作為民間信仰,後來成為道教信仰,最後成為歷朝歷代國家祭祀的對象,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信仰所不能及的。
  • 非遺澳門(之四) | 神像雕刻:民間信仰的歷史印記
    當民間信仰遇上工匠精神,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澳門的神像雕刻告訴了我們答案。
  • 媽祖文化:粵語帶來的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同時,平樂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不同民族之間的長期交流與融合,使平樂融入了外來文化。因其優越的經濟文化條件,成為人們進入廣西的好去處。從民國到文革:衰落與沉默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後,擺脫封建迷信成為一種時尚,宗教信仰受到嚴重破壞,面臨著「廟產興學」的衝擊,媽祖信仰也被視為一種迷信和反對。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媽祖傳說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當時史籍方志、朝廷文書、文人筆記便有了記載。到了明代,又出現專輯,如《天妃娘媽傳》、《天妃顯聖錄》等。傳至清代,文人記載種類和方式更加豐富,不僅有《敕封天后志》等專輯,還有了各種掛圖、壁畫、碑刻,甚至錄於典籍、族譜、廟記、文集之中。